申一度|繁荣“夜上海”,有些问题值得未雨绸缪

澎湃评论员 李勤余
2019-05-22 17:5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素来拥有“不夜城”的美名。这既是对上海市民时尚生活的客观描述,也是上海经济繁荣的生动体现。然而,近年来夜市似乎渐渐从这座城市的街头消失了。难怪有人说,如今市民想找个摊头撸个串,也越来越难。

这一状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转变。今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意见》中的十条政策,也是十条“干货”,为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引了方向。不过,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如何应对未知的困难?要使上海夜间经济成为一张崭新的文化品牌金名片,或许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未雨绸缪。

夜间经济,突出经济还是文化?

《意见》明确提出,夜间经济不等于泡酒吧、吃美食,还要叠加对文化艺术的享受。从具体策略中也不难看出,上海发展夜间经济,将秉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表面上来看,两者并不矛盾,但在实际的规划和设计中就不是一回事了。比方说,《意见》指出,要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并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

可以相信,市民们一定会对这样的夜游项目表示欢迎。但也应该看到,上述夜间文化业态,大多离不开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否则,营造文化氛围从何谈起?

然而,夜市经济又注定不会是悄无声息的。《意见》也指出,上海将试点在夜间特定时段,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外摆位”试点。那么,如何将外摆位的烟火气和夜游的文化味结合到一起,充分照顾到不同群体的需求?

当然,在编制夜生活集聚区发展规划上下功夫,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相关问题。比如,因地制宜,在不同地点打造不同风格特色的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但是,如何不同特色的夜生活集聚区相隔距离过远,又会不会给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带来不便?这必将考验各区统筹安排、协同作战的能力。目前来看,在周边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可说是当务之急。

烟火气和扰民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打造夜间经济,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靠近居民区的夜市、酒吧、深夜食堂,往往会带来噪声、油烟和垃圾,打扰到市民的生活。曾经为上海市民熟知的彭浦夜市、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等,都因类似原因,无奈地淡出历史舞台。

南京西路街道管辖地大沽路酒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破解矛盾的新思路。2017年7月,大沽路上多家酒吧自行推选一位代表,表示愿意在政府监管下,“抱团”规范经营,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管理宽松度。此后,街道与商户协商后,共同推出“经营公约”。酒吧自治的喜人成果,是居民投诉量从每月40多个直线下降至个位数。

这是人人都乐见的局面,如果能把相关宝贵经验向更多地区推广,无疑有利于上海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是,商居关系的协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其他区域能否照搬,仍然存疑。

比方说,商户自治,也不能脱离外部的监督和管理。否则,抱团规范经营,就有可能演变为抱团取暖,谋取共同利益。如果受到夜市的困扰,市民又该如何保障自身的权益?管得太死,夜市就没有了生气。放得太开,夜市就没有约束。化解这对内在矛盾,还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支撑。

对上海这座大都市而言,夜间经济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做好业态发展引导,是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尤其是创新管理模式,是未来的“夜上海”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