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任何为梦想而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阿之
2019-08-27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第一次在豆瓣阅读上读到三七的作品时,颇为惊喜与意外,不仅是因为如今他举家定居的布里斯班是我曾经留学的城市,也因为我们同为悬疑类型的发烧友。当时我自己正在创作一部以布里斯班为背景的长篇悬疑小说,动用了不少我留学时期的人物和素材,投入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在水深火热之中举步维艰。那部失败的长篇不知不觉已经断更两年,而三七依然笔耕不辍地发表作品,去年的中篇《不速之客》获得豆瓣阅读“小雅奖”的最佳作品奖,新作《诡镇》也参与豆瓣阅读的首届长篇连载拉力赛,并且随着比赛的落幕,作品也顺利完结,获得9.6的高分:“每次写上全文完,都像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疲惫失落,不过让我兴奋的是又可以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只有在路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和三七谈及我那胎死腹中的长篇,他语气很豪迈地安慰我:“谁还没写废过几万字!”尽管移居海外近十年,依旧不改东北汉子的爽直,并且主动透露,他在豆瓣阅读上发表第一部长篇《镜子》之前,曾经被豆瓣阅读退稿多次,权且当这是对我善意的安慰了。三七本名叫王一,“三七”这个笔名有两重含义,一是有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冲劲和狠劲,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可以一往无前地披荆斩棘,二则是“二十一”拼起来,正好就是本名王一。无独有偶,三七的处女作《镜子》的上线日期,正好就是2016年3月7日。

《镜子》纸书

《镜子》由一个家庭里的两宗失踪案勾连而成:在玻璃厂供职的刘青山某日发现他上小学的儿子刘夏失踪了,而在立案调查的过程中,他不由地怀疑,刘夏的失踪案是否和十年前刘青山父亲刘永住的失踪有关。《镜子》背景设置在一个落寞的北方县城,三七坦言,为了追求故事场景的逼真和具象化,他选用了自己熟悉的场景,而那个场景来自于他生长了将近二十年的故乡——黑龙江省肇州县。

对于自己的故乡,三七的描绘是:“地图上就是一个小圆点,那不过是个骑着自行车一个小时就能绕环城路一圈的地方,没山没水没火车,远郊是一望无际的泛白的盐碱地,近郊四周都是农田,有的部分就是玉米地,夏天的时候浓郁茂密,冬天的时候一片萧瑟。县城里的人们按部就班,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的运转。”这样的背景,让有限的人物在封闭的环境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实则暗流涌动。但细读下去便会发现,“镜子”实际上还是个隐喻:“《镜子》里面讲的是一种挣脱,这种挣脱在故事中具象为摆脱真实世界的束缚,但实际上或多或少映射了我个人生活经历。”《镜子》后来经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实体书,并于去年年底售出影视版权。

三七部分作品的豆瓣阅读信息

《镜子》之后,三七又接连发表了《致命乐章》《盲村》《被偷走的人生》《不速之客》等几个篇幅不一的悬疑故事。比起一些将笔力着墨于诡计的设置的悬疑作者,三七的故事里,没有特别硬核的推理色彩,尽管他的故事也会命案发生,但谋杀和诡计并非他故事里的侧重点,他的故事里常常会有一个显著的“梗”——《被偷走的人生》是关于身份的遗失和掉包,《诡镇》则有关虚拟世界,悬疑电影里常见的人格分裂、平行世界,也会不期然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

对于如何把一个“梗”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三七坦言并没有捷径,邂逅“梗”靠的是灵感,发展成故事则靠的是死磕:“《镜子》是我看到公司电梯里面通透的镜子,《被偷走的人生》是我从‘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概念引发的,但是那不足以使我动笔开始写。有了这个梗以后,我一般会情节先行,能让人读下去,必然会有一个自始至终的悬念吸引着读者。而后我才会加上人物,他有什么样的性格,有时候这样的人物又会反过来影响之前设置好的情节。但这样的过程不是公式化的,有时候反过来,先有人物后有情节,创作是个很情绪化的东西,起码在初始阶段是这样的。”

尽管故事起源于脑洞,但是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的学术训练和多年IT工程师从业经历为他锤炼了理工科学生独到的严密和谨慎,还是让他对故事把关甚严,让他花费最多时间和脑力的,还是人物的动机和叙事的逻辑,以及线索的铺排:“有时候呈现一部作品给读者,更像是在做一个游戏,不经意的一句话有的读者可以仔细思考,得出‘这句话不简单,可能有深意’的结论,这时候我会有种‘嗯,这都被你看出来了’的快感。”

短篇小说《致命乐章》是三七目前所有的作品中,唯一一个用诡计杀人的作品,换言之,这是三七目前的作品中最接近本格推理的一部。故事以古典音乐会上,久负盛名的指挥家突然暴毙于台上为开端,负责调查的警察正好也是一名古典乐迷,他通过网络直播观看这场演出时,凭借他的音乐素养察觉到这起命案的不寻常,因而着手展开调查。三七在生活中也是个乐迷,他的豆瓣音乐人小站上,还有他自创自弹自唱的几首歌,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他在研究怎么用一款软件进行编曲和配器,而他的儿子正好也在学习某种乐器,此时他突发奇想将这种乐器作为杀人凶器,并以此为核心诡计创作了《致命乐章》。

尽管在布里斯班定居已经将近十年,可是创作的故事依旧植根于中国本土,三七表示某种程度上实属无奈之举:首先自己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是描写海外环境时,母语和外语的转化是个客观存在的技术性难题。和他说起我那个流产的留学生题材悬疑故事时,三七表示自己也写过留学生为了居留权而不惜以身试法去做代购、替考等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事情,写得不成功,三七归因为这是他理工科思维作祟,用他的话说“情商低,不会写情感”。

澳大利亚的生活简单而随性,这也成了三七可以自由写作的先决条件。决心写作是2015年的事情,当时家离公司12公里,每天骑车上下班的时间,成了他构思故事的黄金时段。IT工程师的老本行并未给他提供多少素材,但是宽裕的工作环境为他提供写作时间,回家后,他便开始书写上下班构思好的故事。去年他辞职离开了工作八年的公司,和朋友一起开寿司店后,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开店是体力活,每天回到家里就累得无法动弹,他只好规律地早起写作,然后再去店里上班。每天六点起床是他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喝上小半杯咖啡便能文思泉涌。“在路上”也成了他如今的生活状态——随遇而安、不惧怕变化。

三七的全家福,他和太太、儿子、女儿旅行时拍的

海外华人作家喜欢书写文化冲突,尤其是代际沟通的文化冲突。三七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七年级,小女儿一年级,尽管年纪尚小,但是文化冲突在他们身上已经时有体现,他要求他们在家说中文,可是他们总是不自觉地蹦出英文。但三七觉得文化冲突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还不足以强烈到让他用来当写作素材,要说他和家人最大的冲突,那可能就是他刚开始选择写作的时候,妻子和孩子们都表示不看好。三七自我调侃说:“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时候太多了,坚持写了两三年,我太太才开始看我写的东西,从来都是夸奖,大概怕说实话会打击我的自尊心。只是我经常借着写作的借口偷懒,这是她无法容忍的。”三七把出版的《镜子》样书给儿子看,他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对此三七的态度是:“等他长大了再说吧。”

三七抱着女儿

布里斯班为写作者提供了还算丰富的渠道和资源,比如昆士兰州立图书馆会不定期为写作爱好者开办各种写作大师班和工作坊,并且会为了满足不同写作爱好者的需求而细化活动目标。三七说自己还真认识一个澳籍匈牙利本土作家,他叫Peter Koevari,和三七曾经是邻居,也是搞IT出身,他们坐同一辆公交车上班时,三七总会看到Peter在iPad上不停打字,Peter告诉三七他在写小说,根据最新消息,Peter的系列小说Legends of Marithia已经出了三本,并且开始筹划拍摄电影了(我私自揣测不知会不会是经由昆士兰州立图书馆写作中心的孵化)。Peter追求梦想的执著给了三七很大的动力:“任何为梦想而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不管他的梦想是成真了还是遥不可及。”

    责任编辑:程娱
    图片编辑:胡梦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