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弑母案爆料:“新咪蒙们”还在做嗜血生意

澎湃特约评论员 王利
2019-05-17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微信公号“圣童自学”刊发的一则《北大学霸弑母求婚的“妓女”爆料》,成了爆款。网帖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此前认识的‘性工作者’”所知道的“弑母真相”。

文章热传两天以后,网帖作者、所谓“10岁大学生张易文父亲”——张民弢“辟谣”说:文章内容纯属虚构,是自己的“悲剧文学创作”。目前,该账号已被封。

文章通过虚构的吴谢宇前女友、“妓女”李香君的口吻,讲述了二人相识、恋爱、谈婚论嫁的经历。尽管人物姓名是假的,作者却煞费苦心的伪造了微信对话截图,迷惑了不少读者。

可怕的是这样的爆款谣言文,哪怕经过了辟谣、销号处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谣言已经成为“事实”,因为信息的源头已经被污染了,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水源污染一样,很难恢复到原状了。这也正是很多爆款谣言文可恶的地方,撬动了人心当中阴暗的那一面,逾越了写作和良心底线。

这种动辄以纪实或新闻特稿的方式的面目编造故事,制造撕裂,收割流量的做法,大家并不陌生。这正是一度成为自媒体爆款文标杆的“咪蒙”的惯用手法。只不过,咪蒙团队因为那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最终公号关闭、团队解散。

咪蒙关停账号,一度对毒鸡汤、贩卖焦虑、编造故事的写法形成了警示。但风波降温后,那些“焦虑商人”似乎已忘了教训,依旧心存侥幸,在试探舆论的承压底线,以此进行商业的最大化变现。

正像人们所担心的“癌症肿瘤正在扩散”。在已经没有咪蒙的时代里,一些自媒体却处处以咪蒙的手段制造分裂、煽动舆论。

“新咪蒙们”什么样的热点都能蹭,也能把所有的热点蹭到自己的“带货”上:要么是贩卖教育焦虑,什么样的教育都不行,就是“我家娃娃10岁能考上大专”;要么就是抓住女性群体的焦虑,无时无刻地不在宣扬恐婚、恨夫、仇娃、和婆婆撕;有的搞了煽情之后就直奔带货主题,宣传“一包解千愁”。

除了前面一贯自我炒作,终于在弑母案里被彻底封号的张民弢,还有这几天造谣“美国麻省理工等名校对中国学生零录取”的一众教育自媒体号,都是在借社会热点,给自己的教育培训中介生意拉客流。

再比如,杭州一家叫“HUGO”的自媒体公司,之前伪造科学调查、传播“生孩子能让女人老11岁”的恐慌,还因传播《警惕!女大学生去山区支教却遭强奸,被迫嫁给山区老光棍》的造谣样本而被处理。前不久,他们就连续刊文《17岁跳桥自杀少年:受委屈时,爸妈你别再怪我了》、《17岁男孩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煞有介事地解析情节,获得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引发巨大争议,也被很多人称作“咪蒙第二”。

这些出现造假、臆测情节的文章,有些共同的规律:它们往往是源自社会领域的争议性题材。而有些网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流量最大化的效果,有时不会注明情节虚构,而是刻意误导迷惑,造成一种“独家披露”的错觉。

这些作者通过臆测、造假来榨取新闻热点的价值。而最终还是指向社会焦虑本身,比如弑母案中的边缘人焦虑,跳桥自杀事件中的家庭教育焦虑等。

在咪蒙退场之后,这些“焦虑商人”成了冲在最前线的补位选手,消费热点的手法也很粗暴,以至于让读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来辨别信源的真假。资讯环境因此而被严重污染,猎奇、放大焦虑、丑恶,对流量的加持,还会形成负面示范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值得一提的是,像多次造谣的“HUGO”,尽管劣迹斑斑,也无碍它以一条软文几十万元的报价笑傲自媒体江湖。

其实,追寻流量也无可厚非,错的是以假乱真,瞒着公众去进行悲剧化的叙事,对极端案例进行无限放大。这种写作模式,看似脑洞大开,提供了一种让读者思考的可能,但其实是设置了一个个认知陷阱,本质上就是造谣,跟“创作”二字不沾边。

此次北大弑母案造假文的横空出世,还是此前诸多个案,都在表明:一个咪蒙倒下,可能有更多的“咪蒙第二”站起来。这类造谣式写作,显然不该成为写作者“底线下移”后的无底线做法。

清朗的传播空间是共同呵护出来的。但愿无论是部分公号还是平台、监管方,都能在恪守规则中,托起更可期的信息空间。

    责任编辑:程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