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俩蜗居城中村治癌症,儿子疼得受不了就打自己

2019-05-19 10:31
广东

2019年4月,我差点在广州白水塘城中村迷了路。因为毗邻广州南方医院,白水塘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各地前来求医的重症病患者。穿过狭窄的街巷,我走进一栋昏暗的民房,在出租屋里见到了这个13岁的癌症男孩——张嘉希。怕在脏乱差的城中村被细菌感染,他一直戴着口罩,更显得面黄肌瘦。
如果不是身患重病,这对母子不会背井离乡蜗居在城中村。2018年4月,一纸诊断报告改变了张嘉希的命运,他被确诊为口底未分化癌。他不得不离开五年级的课堂,离开他的同学,跟着父母从东莞来到广州,开始与癌症做漫长的抗争。
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妈妈张育红为张嘉希擦拭鼻涕。他身体虚弱,鼻涕不止。张嘉希从南方医院刚刚做完第7个疗程的化疗,短暂地出院。虽然细胞增长上来了,但残留的癌细胞仍然无法清除。妈妈张育红看着儿子,愁容满面。张育红老家在广东揭阳剃下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刚满18岁,二女儿16岁,张嘉希排行最小。
为了生活,张育红和丈夫一起到东莞开了一间小店铺。家里还有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夫妻俩卖力打工也能维持这个小家,但癌症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小日子。2016年10月,张育红无意中发现,儿子总是在吃饭时会咬到舌头,口腔还不定时地出现疼痛。她仔细一看,脖子上还出现淋巴结。(图为城中村屋里,张育红在烧开水给儿子吃药)
见此情况,张育红和丈夫赶紧带儿子到医院检查。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异常,医生判断可能是小孩长牙齿出现的疼痛,于是当作炎症处理治疗。直到2017年3月底,张嘉希感觉舌头更加疼痛,难受得说不出话来,于是又再次到医院检查。这一次,检查发现,他口腔里有个肿块。(图为白水塘城中村,张嘉希与同在南方医院求医的男孩谢明麒成为玩伴,有时会去串门,他拿着面包却没有胃口吃。)
在做磁共振检查时,张育红心中预感不祥。果然,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她,“这个肿块很可能是肿瘤”。当第一次听到“肿瘤”这两个字时,张育红很茫然,在她的生命经历里还没遇到过这种大病,村里人也很少听闻。为了查清楚儿子到底是患什么病,张育红一家背井离乡,到广州南方医院求医。(图为张嘉希每天服用的中药材)
这一路上奔波劳累,张嘉希到了广州南方医院就出现低烧,连续打了一个星期消炎针才退烧。活检结果出来了,张嘉希被确诊患右口底未分化癌。从主治医生口中听到结果,张育红顿时瘫倒在地,她根本无法接受,怎么也不敢相信癌症会出现在可爱懂事的儿子身上。
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先做化疗,再结合放疗。因当时为了做活检没有及时化疗,淋巴结又长大了许多。儿子的口腔疼痛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疼得忍不住就一直打自己。儿子哭得撕心裂肺,对妈妈喊疼:“我不治病了,我想回家,我要回去上学”。张育红眼看着儿子受苦,却无能为力,只能哭得心碎。(图为病床上的张嘉希)
从2017年5月到2018年3月,张嘉希做了5个大疗程的化疗和放疗。在化疗中,张嘉希出现了呕吐、肚子痛、抽搐,不仅肿瘤没有变小,肺部还出现转移病灶增大。于是只能做病灶切除手术,手术后张嘉希出院,在城中村里呆了半个月,又继续到医院接受化疗。“仅仅第1个化疗就花了4万多,做手术又花了6万”每天的医疗费账单,张育红连看都不敢看,“太难了”。
化疗次数太多,新细胞增长不起来。2018年6月,张嘉希又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没想到术后肺部发生感染,张嘉希连东西都吞咽不下去,每天只能插着胃管,把粥水和牛奶打到胃里。还因血小板底导致流鼻血不止,医生抢治了2个小时才把血止住,保住了性命。(图为手术后张嘉希和妈妈回到城中村休养)
现在张嘉希虽然新细胞长上来,但残留的癌细胞仍然无法清除。医生建议还要再做一次自体移植手术,才能继续接受化疗和放疗,预估费用至少需要60万。在奔波救治儿子的两年间,做化疗、放疗、手术花费了80多万,外购药物花费15万,这个普通的家庭早已花光所有积蓄,也向亲朋好友借了遍。探访结束后,我兜兜转转终于走出迷宫一样的城中村,但他们抵抗癌症病魔的生活还将继续,不知何时才是终点。(版权所有:像素笔记 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