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陈师曾的女弟子江南蘋,那些曾印在《北平笺谱》的墨韵月色

李芝
2019-05-10 06:56
来源:澎湃新闻

“蕉声不因雨,月色已如霜。”“梅花如月月如人。”这是民国时期的才女画家江南蘋题在《北平笺谱》中花卉笺上的诗句。
提到民国时期的才女,很多人想到的是林徽因陆小曼,然而江南蘋(1902-1986)也是同样是优秀的才女。5月9日,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槐堂女弟,丹青遗珍——江南蘋先生作品展”对外展出,汇集了江南蘋早中晚年的作品。早中年部分以手卷,册页为主。

南蘋晚年(1902-1986)

南蘋是近代知名的女性画家,她跟随陈师曾、陈半丁学习中国画,二十岁左右便入中国画学研究会(金城创立)做助教,民国20年(1931年)参加何香凝创办的女子书画会,解放后入上海博物馆藏从事临摹、复制古画的工作。

民国时期,鲁迅、郑振铎选编《北平笺谱》时,将江南蘋的花卉笺十幅全数辑入,与其他画家的画笺一起,“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江南蘋曾从师陈半丁、陈师曾,两人均擅长小写意花卉,传统功力深厚而不泥于古法。

上海文史研究馆南蘋书画展览现场

“槐堂女弟子”与《北平笺谱》

江南蘋出生于1902年,名采,号南蘋、槐堂女弟子,浙江杭州人。精通琴棋书画。师从陈半丁和陈师曾先生,是陈师曾所收第一位女弟子,并得其亲刻“槐堂女弟子”印,获“槐堂女弟子”的美誉。工山水、花卉,作品用笔厚润,设色明丽,气韵生动,尤其擅长画墨梅和月季。据介绍,江南蘋喜爱花草,她的家总是放满盛开的月季花,满屋馨香,勤于写生的她心摹手追,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佳作便应运而生。1922年秋,她与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等书画名家参加“罗园雅集”,极一时之盛。她所作花卉笺十幅,生动传神,被选入鲁迅和郑振铎先生所编《北平笺谱》,留下了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北平笺谱》中的南蘋画作

《北平笺谱》中的

南蘋画作原作

据此前鱼丽撰文介绍,鲁迅、郑振铎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合作编选出版的《北平笺谱》,是一部传统水印木刻笺纸集,也是中国木刻版画的经典之作。共收木刻套印彩笺三百三十余幅,瓷青纸书写,六册一函鲁迅、郑振铎选编《北平笺谱》时,将江南蘋的花卉笺十幅全数辑入,与其他画家的画笺一起,“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江南蘋曾从师陈半丁、陈师曾,两人均擅长小写意花卉,传统功力深厚而不泥于古法。陈师曾原与鲁迅同游学日本,回国后又在北京教育部共事,切蹉艺事,谈画品诗,考据金石博古之学,颇为投契。江南蘋曾在陈师曾寓所处,见过鲁迅先生数面。鲁迅先生纵论文艺、海阔天空,在江南蘋的眼中,可以称得上是陈师曾的知己。鲁迅曾在《北平笺谱》撰写的序文中评价陈师曾的笺纸艺术:“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又说陈半丁与齐白石、吴待秋、王梦白等人皆为“画笺高手”。因而,在编选者鲁迅、郑振铎眼里,“二陈”的画笺皆是《北平笺谱》里的高雅不群的作品,江南蘋此时自随“二陈”学画,已有六七个年头。她曾经参加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术史上很重要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参展作品《黄月季》被日本人购去,印成明信片发行;她又曾参加比利时莱奇万国博览会并获奖。陈师曾虽于一九二三年去世,但她并不曾荒废日课,而是勤加苦练,因而绘画功力也日臻成熟,可以说,她在当时已享有画誉。加上,郑振铎与江南蘋的夫兄吴眉孙、夫婿吴静庵颇有交谊,曾因寻访中国甲午后遭日劫夺文物而共事。郑振铎对江南蘋的绘画技能自然也是熟稔在心的,因而她的花卉笺随两位老师入选《北平笺谱》,并不令人唐突意外。更重要的是,郑振铎在《北平笺谱序》里,说“齐璜、王云、陈年、溥儒、吴徵、萧懋、江采、马晋诸氏之作,征当代文人画之流别也。”这就表明江南蘋的花卉笺,与齐白石、王云、陈半丁、溥心畲、吴待秋、萧懋、马晋等人的画笺,均为当代文人画一流之选。学者钟凤曾在《南蘋八十自述》一文中记述江南蘋回忆这段经历说:“三十年代初期,鲁迅与郑振铎两位先生选辑了花卉画页若干帧,编纂成《北平笺谱》一册,其中陈师曾、齐白石、溥心畲等均有作品辑入,拙作花卉十页,亦被选列,忝附骥尾,诚受宠若惊。”她追忆往事自然云淡风清,谦虚雅慎。可隔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回望,这段雅渊却可记可铭。江南蘋为《北平笺谱》提供了十幅花卉笺,笔简意足,含蓄雅致,丰富了花笺的内涵,也更凸显了文人花笺的品味。

20世纪30年代,她到上海后,作品多次参展,受到海内外的赞赏,她的作品曾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奖章;她也参加了由何香凝主办的中国女子书画会,与陆小曼、李秋君、陈小翠等女画家均有艺事往来。

《白月季》

此次由上海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画展汇集了江南蘋早中晚年的作品。早中年部分以手卷,册页为主。江南蘋家属代表江琦介绍说,由于全部展开受到限制,不能看到全貌,为使观众能看到精美的“画中九友”的各个画面,和选入“北平笺谱”的10开墨花卉,也可见到江南蘋临陈师曾长达3公尺多的气韵生动的泼墨荷花全貌,展示设计师特意用宣纸复制了两种册页和一个手卷,采用与原作展开的部分同时陈列。荷花卷上的“槐堂女弟子”印,正是陈师曾为江南蘋刻的那方,50多年后,徐孝穆就是按照这个印面为江南蘋再刻了一方“槐堂女弟子”。

对于这一展览,上海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巡视员王群表示,江南蘋先生留下的众多遗珍得到展示,难能可贵,她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有着独立人格与艺术梦想的新女性。

南平得之《罗园雅集图》

“这次画展,我们还特意展出了文人雅集时的画作,鲍广丽女士特为此写了说明。一幅是1922年的《罗园雅集图》,齐白石的腊梅,陈师曾的水仙,王梦白的山茶,姚芒父的长题,此幅画南蘋得之,爱不释手。另一幅是1923年的《香城墨戏》卷,里面除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等多位画家外,江南蘋则画了一枝绣球花。”江琦说,此外,现在展出的还有1940年代江南蘋和阮性山合作的三幅小花卉,除此之外,临杨子鹤花卉禽虫长卷,可看到她画的多种花鸟禽虫。四张小散页可见到她画的工笔花卉和人物,展览的镜心部分,基本是晚年作品。

《雪梅》

江南蘋教导学生书画临摹的“第一口奶”

1949年以后,江南蘋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古画临摹复制工作,细致入微、务求尽美,奉献了众多神韵俱佳,几可乱真的精美画作,其间她临摹复制了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宋代王诜的《烟江叠嶂图》、明文徵明的《春深高树图》等二十余件名画,代替真迹展陈,为古画的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了贡献。

江南蘋1981年进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是众多书画名家中德艺双馨的女馆员。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仍然专注于艺术的创作,作品还应邀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江南蘋先生1986年冬在上海逝世,被誉为“《北平笺谱》上最后逝世的一位画家”。

江南蘋的学生、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原陈列设计部主任蔡筱明回忆起江南蘋先生教导他的“第一口奶”,1963年9月,他毕业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学习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工作,“第一次见到了江老师,但见她满头银灰色的短发,清瘿弱小的身材,略带皱纹的脸庞,洋溢着慈祥亲切的笑容,一口京腔,十分热忱。她指着预先为我准备好的画案,以及复制工作所需要的文房四宝,开始与我第一次的交谈。当时我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入工作单位大门的小青年,是一个刚刚迈入弱冠之年的大男孩。孤陋寡闻,对这位才华出众老师并不了解。第一天上班,一直在老师身边。老师关切地问我的师承,自己对专业的侧重等,我如实禀报之后,她高兴地鼓励我不少话,接着,给我介绍了人工临摹复制工作的情况等。虽然,这个人生轨迹中的片段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我踏上社会遇到的第一位老师,这次亲切的交谈是江老师给我的上的第一堂课,这堂课犹如一杯营养丰盛的乳汁,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口奶’,对我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回忆这堂课,江老师大致与我谈了这样一些内容:上博的复制件要求是质量第一,完成的时间服从于高质量完成任务的需要,这是别处没法做到的。我们的复制品,要正确、真实地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知识,因此,复制工作不能像搞创作那样尽情发挥个人的才情,流露个人的笔性。我们要忠实原作的精神,潜心琢磨原作者用笔用墨的特性及其历史时代所造就的风格、特征,达到形神具备。同时还要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做出画面现状的真实效果,以使全幅画的笔墨气韵符合原作的精神,要逼真以求乱真。所以复制工作要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对待,马虎不得。”

上海文史馆展览现场
《临董其昌山水》

蔡筱明说,记得刚上班不久,有一批明代陈嘉言《花鸟轴》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需要盖印(珂罗版机器上印完画意后,加盖原作中所有的印章,这些印章是以烂锌板技术制成)。江南蘋老师教我如何定位,如何钤印,我并不理会,自以为经常作画,盖个印是件很普通的事,随意完成后交给了她。老师逐一检查,发现有的位置有偏差,有的印泥蘸得不匀,有的用力不均至使印面深浅不一,造成了不少废品。老师指出问题,领导也没批评我,这是因为我是新手,而我心中十分内疚。从此,我在对待复制工作的每一步骤,都养成了谨慎,认真的习惯。 我们的临摹复制工作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陈列展出的需要,工作过程中,文物的安全丝毫不能放松,决不能出差错。老师反复强调这一点。同时,她说:“历史上,有人为谋私利制作赝品,时有所见。真可恶!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所以规定上海博物馆人工临摹复制的书画,完成后都要在画面密集或者笔墨浓深处的背面,署上完成日期和复制者的姓名,以防万一流到社会上,扰乱视听。”“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幸遇过不少好老师,学校里的诸位老师为培养我们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汗水。江南蘋老师与他们一样,都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是我们的楷模,我永远会铭记他们的恩泽。我在文博业务工作上逐渐成熟,除了要感谢领导的培养,为我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机会外,江南蘋先生是我人生跨入社会的第一位老师。”

《松瀑图》
    责任编辑:钱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