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广州,人情味至珍贵

2019-05-27 19:06
广东

你心中的广州故事是怎样的?

早上一盅两件、中午烧鹅腊味、晚上老火靓汤,再加碗糖水润润肺;

上班阳光明媚、下班黑云压城,打不打伞都躲不过广州的雨;

过年见人就是“恭喜发财”,一封二十块的红包已经值得发朋友圈炫耀。

还有吗?

从小学习粤绣,为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开拓新渠道;

在“酒店”这个概念还很陌生的年代,大胆建立起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酒店;

在女儿出生后开始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二十多年坚守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行业。

他们是否也是广州故事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算讲好广州故事?

《广州故事》剧照

记录广州记录什么?

当纪录片的镜头对准广州这样庞大的城市,难度会陡然间升级。

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人、事、物、文化、环境、社会形态。每一种元素都添上一笔,最终构成了城市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城市不是静态的。每一天,城市里的人、事、物在不同的轨道上前行着,书写着新的故事。

在城市的庞大体量面前,几个小时的纪录片显得有点单薄。一部纪录片,要多么的包罗万有、面面俱到,才敢冠以城市的名字,才敢说拍出了一个城市的气质?

《广州故事》剧照

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展现城市形象——广州故事”主题纪录片公益展映活动。

展映纪录片之一《广州故事》将广州普通人的生活呈现在公众眼前,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这座城市里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民生画卷。

在4月28日的展映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广州故事》之《心旅》和《拓路》的分集导演徐洁勤,并与她一同聊了聊她眼中的广州故事与她心中的城市纪录片。

导演:徐洁勤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导演,参与《广州故事》、《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传承》等纪录片创作。

“我们不定位纪录片,它就是它”

Q1

对广州的深刻印象?

A:很多人对广州印象可能最大的就是美食,以及发达的商业。但当我开始仔细地观察广州这个城市,它给我留下印象是,这是一个很有厚度的城市。在几次跟广州相关的选题后,我发现,广州总是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待挖掘。它的深度和厚度实在是一个宝藏,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徐洁勤导演在《广州故事》展映活动中

Q2

怎么看城市纪录片?

这是我比较想说的一点。在大家的印象里,城市宣传片无非就是一些套路。壮观的景、很美的演员,很多固化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千篇一律。

所以这次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不去定位城市纪录片,它就是它。城市纪录片当然要宣扬城市很多好的方面,但是不该仅仅定位为一个浅薄的宣传片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深挖和纪录的一个题材。

“让今天的人,讲过去的故事”

Q3

城市纪录片的核心要素?

很多城市题材的纪录片,首先想标志性建筑物、美食、语言风格,其实这是一些比较表面的东西。一个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人跟祖先的代代传承的有关系。为什么广州人能成为广州人,跟这个地方的历史地域文化种种原因相关。

在叙事视角上,我们团队有一个创作共识,就是以今天的人物切入来讲述过去的故事。透过正在发生的,去追述尘封的过往,是一种比拘泥于史料更为鲜活的方式。

在现在的人身上,依然留存着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很多保留的文化都能在人物身上找到它的痕迹。把人物作为核心关注点以后,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的情感代入感都会更强。而合适的人物选择是让片子既不松散,又不至于主题先行的关键。

《广州故事》剧照

Q4

除“人物”外,还应具备哪些要素?

一个城市纪录片首先是有广度的,涵盖一个大面。不能包罗万象,但是这个城市有很多特征必须都放进去,它毕竟有千年的历史,缺了哪一块我们其实也很不舍得。

第二个元素就是广州的深度,不光是要把表层的问题说清楚,还要通过人物把深层的东西说清楚。

最后一个是什么呢?就是要有温度。一个城市有它的气质,我们希望观众看了后感受到一种流动的气韵。

我们的创作核心在于,体现广州不同与其他城市的“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这不是一句口号,放在历史进程中,它成就了“千年商都”,成就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于是有《回眸》和《弄潮》;而放在今天,它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带来了人心的温度,于是有了《心旅》;而《远行》和《拓路》这种开放进取的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它其实跟开放包容这个是共通的,一脉相承的。

《广州故事》剧照

Q5

《广州故事》中哪个故事最为深刻?

给我个人触动最大的,是抗震专家周福霖的故事。

周院士的故事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他身上有一种非常纯粹而有力的,我们这一代人所不具备的精神。

当我们要去拍摄他的时候,他其实是抵触的,觉得这样抛头露面的事情跟他的本职工作无关。他不希望宣扬“我的成就如何如何”。但是后来也经过我们的沟通,他理解了纪录片,并接受了。

最终,年近八十高龄的周院士不仅抽出宝贵的工作时间配合我们,还陪我们一起爬上广州塔顶进行拍摄,让我们非常感动。事实上,每一次纪录片的拍摄,对于创作团队而言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编辑:淑仪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