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战争电影,无处可逃的残酷童年

2019-05-08 21:28
北京

在难民营生活是什么感受?4 月 29 日,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何以为家》在国内上映,讲述了黎巴嫩难民营中年仅 12 岁的男孩赞恩的流离与成长之痛。

我们以此推荐和“战争中的孩子”相关的 9 部影片。片中的主角,全部是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他们有些是不能读书的难民、有些是被迫参战的恐怖分子、有些则因为战争被迫流浪…… 我们或许难以切身感受其中之痛,却总能领会到影片的真诚与恳求,渴望电影可以成为“社会的阴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灯,让这些光线,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01
何以为家(2018)

推荐指数:★ ★ ★ ★ ★ 

导演/编剧: 娜丁·拉巴基

上映日期: 2019-04-29(中国大陆))/ 2018-05-17(戛纳电影节) 

豆瓣评分:8.8

《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此片视角也对准了黎巴嫩的儿童。影片讲述了 12 岁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亲生父母,原因竟然是:父母给了他生命。赞恩的父母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地生育,赞恩作为家中长子,弱小的肩膀要承担起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赞恩愤怒离家……

《何以为家》是继《羞辱》之后又一部口碑极佳的黎巴嫩电影,此片入围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与《羞辱》多为室内戏不同,此片大量外景和实景镜头的运用,拉近了我们与这个国度的距离。《何以为家》大量的手持跟拍和半纪录片手法的实景拍摄,以及俯拍镜头最大程度还原小男孩 Zain 的视角中,我们都能读到这位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对这片土地上创伤的动情关怀。

拉巴基在一次访谈中说:“《何以为家》描述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我非常理想主义,我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不能马上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引发话题和争议,让人们去思考。我希望《何以为家》能够真的帮助这些孩子改善生活,我用电影作为‘武器’,在社会的阴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灯,让这些光线,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02

猴子(2019)

推荐指数:★★★★☆

导演/编剧:亚历桑德罗·朗德思

上映日期: 2019-01-26(圣丹斯电影节)

豆瓣评分:8.1

《猴子》这部影片,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中的孩子”这个题材,而是参与战争中的孩子。此片的主角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游击队,他们在一名侏儒教官的严格指导下学会了格斗技术和武器使用,教官离去之后,给他们留下任务要照管好一头母牛,以及一个说英语的女人质。这一段情节在充斥古怪仪式与山峦环境里推进,而母牛被射杀后,情节开始进入疯狂而难以预测的走向。

从模糊不清的时间背景来看,影片似乎是在刻画一场正邪难分的战争。青少年游击队绑架了女工程师,而游击队领导自杀后,接任者独揽大权、肆意妄为,这个无政府的小团体就此陷入分裂状态,这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敌我难辨的混乱状况,正是影射哥伦比亚长达 60 年的残酷内战。

03

午夜行者 (2019)

推荐指数:★★★☆☆

导演: Hassan Fazili

编剧: Emelie Mahdavian

上映日期: 2019-01-27(圣丹斯电影节)

本片导演 Hassan Fazili 被塔利班悬赏通缉,于是携妻子和两个女儿开始了由阿富汗到匈牙利的逃亡之旅。三年的跌宕经历中,阿富汗导演 Hassan Fazili 用一家人的生活细节拼凑出一部流亡生活实录。全片由三台手机拍摄完成,跨越 3500 英里的神奇旅程中,除了记录下战争背景下的难民现状,影片也对影像创作的虚实和目的性进行了反思。

导演 Hassan 在电影里提到,当女儿 Zahra 失踪在丛林之中,作为电影人,创作的需求让他想要记录下可能出现的女儿的尸体;作为父亲,他又对此深恶痛绝。深刻的思考、身份的转换、快节奏的混剪,都是本片的精华与亮点。偷渡者、难民将自己描绘为午夜旅者,“我们能去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此片并没有一份正式海报。

04

我失去影子的那天(2018)

推荐指数:★★★☆☆

导演/编剧: 苏迪德·卡丹

上映日期: 2018-09-03 (威尼斯电影节)

豆瓣评分:6.7

网友将《我失去影子的那天》概括为母亲版《美丽人生》。此片是导演处女作,简单直率地落实“影子消失”的高概念,并留观众以解读空间。此片几乎没有暴力冲突血腥的画面,甚至除了家和流落荒野之外几乎没有战区的环境画面,仅在对白的只言片语和画外远处的爆炸声,就把比地狱还狰狞的战争传达得渗人无比,冷汗淋漓,充满无限留白的消失的影子可以用任何想象或形式去理解,所想如所见。

导演用手持摄像头的纪录片手法,拍摄了一部近乎悬疑片的战争电影。虽然牺牲了影像的质量,但完全可以理解。此外,手持快速横摇建立剪辑点、挖土时自下而上的仰视镜头、用敲门/拉手刹等现场声源打断后期弦乐配乐......这些都为技术上的亮点。

05

恐怖分子的孩子  (2017)

推荐指数:★★★★★

导演: 塔拉勒·德尔基

上映日期: 2017-11-15(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豆瓣评分:8.6

这是第一部对恐怖分子进行近距离观察的纪录片,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叙利亚人,在 2011 年开始了叙利亚内战之后,离开故土,流亡德国。2014 年,导演回到了他的家乡,伪装成同情圣战的战地记者,走进了一个叙利亚北部的恐怖分子家庭,在这个伊斯兰家庭中生活了两年多,用镜头讲述孩子们如何耳濡目染的在日常嬉戏中被恐怖主义行为方式影响。

导演的镜头语言克制而冷静,在影片中宗教极端思想不是口号式的歇斯底里,而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枪和炸药是他们的玩具,仇恨与毁灭是他们的教育,他们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而他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培养成一个恐怖分子的。 

06

再见,孩子们 (1987)

推荐指数:★★★★☆

导演/编剧:路易·马勒

上映日期: 1987-10-07

豆瓣评分:8.6

《再见,孩子们》是导演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 1987 威尼斯金狮奖。此片以二战时期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末期德国依旧坚定不移地推行反犹政策。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波奈特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国的学校念书。在这里,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着他的秘密,但还是因为新生的关系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有钱家庭出身的朱利安。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为了室友,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伙伴。当朱利安从种种迹象猜测出波奈特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疏远波奈特,而且还帮忙隐藏这个秘密。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挚的友谊面前显得太过渺小。 

路易·马勒让一种美妙的纯真贯穿于电影的始末,这种追忆充满了情感,却以一种缓缓道来的姿态展现了大师的风范。也许这一切都建立在电影中隐隐透露出的对电影的热爱之上。

07

流浪的尤莱克 (2013)

推荐指数:★★★☆☆

导演: 佩波·丹科瓦特

编剧: 亨里希·哈丁

上映日期: 2013-11-05(科特布斯电影节) / 2014-01-10(波兰)

豆瓣评分:8.4

《流浪的尤莱克》改编自以色列作家尤里·奥莱夫 2001 年发表的同名作品, 8 岁的犹太小男孩尤莱克从华沙集中营中逃了出来,他躲藏在森林里面,并假装成是波兰孤儿在农场里打零工。尤莱克遇到了为了赏金而出卖他的人,也遇到了不惜一切愿意帮助他的人。不幸地尤莱克失去了一只胳膊,很难再找到工作,但他任然没有放弃希望。终于俄国军队来到了村庄,尤莱克甚至找到了一个愿意收留自己的家庭,然而他又一次遭到了背叛。尤莱克被人带回了他的家乡,但他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犹太人。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身份认同的困境不止一次出现,也许当经历过战争中的波折欺负,尤莱克已经快要忘却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尤莱克,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犹太人,你不能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但是,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即使你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妈妈,忘了我,你也要在心里深深记住,你是犹太人。”

08

伊万的童年 (1962)

推荐指数:★★★☆☆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爱德华·阿巴洛夫

编剧: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上映日期: 1962-04-06(苏联)

豆瓣评分:8.6

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残酷的战争摧毁了 12 岁男孩伊万的童年,小小年纪的他走入战场,成为了一名侦察兵。由于年龄的关系,即便在战火和死亡中拼命奔走,伊万还是没有得到中尉戈克森的信任,但从科赫林上尉的口中,他知晓了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的果敢与坚韧。科赫林上尉希望将伊万送去远方读书,离开冰冷残忍的战场。然而伊万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远方的烟囱、摇曳的白桦林、被仇恨裹挟的少年,塔可夫斯基对战争的描写含蓄而有力,导演通过梦境把心中充满仇恨的伊万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场景间的不断切换,使得视觉效果极为突出,导演用充满诗性的镜头语言,引导观众探索隐藏在画面叙事背后的深刻含义。

09

 一袋弹子 (2017)

推荐指数:★★★☆☆

导演/编剧: 克里斯丁·杜瓦

上映日期: 2017-01-18(法国)

豆瓣评分:8.2

影片改编自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莫里斯和乔是一对年轻的犹太兄弟,父亲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一家人过着温馨又美满的生活。法国被德军占领之后,犹太人的处境越发困窘。所有犹太人应纳粹要求,必须在外衣上缝上一个黄色的六角星以示区别,强制的隔离激发了种族偏见,同学对他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为了保护两兄弟,父亲命令他们逃难,一家人约定在尼斯汇合,父亲嘱咐他们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的犹太人,两兄弟在旅途中亲眼看到了纳粹对犹太人民的迫害。逃亡之路漫长而艰难,兄弟二人凭借机智与勇气以及陌生人的帮助,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死亡的威胁,只为与家人再次团聚。

编辑丨坏坏,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