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带动2500亿美元经济影响,日本能兑现这张账单吗

颜强/肆客足球创始人
2019-04-27 16:05
来源:澎湃新闻

奥运会世界杯每四年一届,都是绝对重大的国际盛会,从经济角度看,也是超级大生意。

顶级国际体育赛事,成本也是顶级的。

这些赛事的主办成本,大多来自社会公共资金。每届世界大赛前,不论以城市为主办中心的奥运会,抑或规模更大,乃至跨国主办的足球世界杯,其经济影响力预测,都很能吸引眼球。

大部分的预测相对乐观,总会产生许多“助推经济”的预言。但是在这些世界大赛结束后,真正严谨地按照经济规律,去回顾审视世界大赛经济影响的,却不够多。

这可能是体育大赛的特殊属性——前瞻价值千金,公众视线总会向前看,因为总会有下一届大赛、下一段传奇、下一个巨星,在等待着所有人。

这也可能是媒体不尽职的一种体现:对世界大赛乐于报喜不报忧。

那么,到底如何评估一项世界大赛,对主办城市或者东道国的影响力?

2012年7月27日,英国伦敦,伦敦奥运开幕式。 本文图均为 东方IC 资料图

就像2012年伦敦奥运会,真给英国经济带来了400亿英镑的影响?实际数字是多少?这些预测以及评估,是如何产生的?

据美国史密斯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津巴利斯特的观点,世界大赛在经济意义上能产生的效果,最多是中性,“很有可能负面高于正面”。

而且经济越不发达的主办城市或东道国,在赛事成本上需要投入得更多,就越发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经济效果。

这些大赛的申办和主办必须依靠政府。各个主办地所在政府,也都会利用各种经济学预测工具,来预估大赛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产生的经济波澜:例如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能产生多少新增收入、能增加当地多少就业机会、能让当地居民得到多少新增收入。

对于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最直观的指数之一,就是在旅游业上会产生多少新增旅游人数。这些新增旅游人口,当然会在主办城市产生各种消费,从旅行、餐饮到娱乐,这些消费花出去的钱,也会产生一圈又一圈的扩散作用。

间接一点的影响,则是像奥运会和世界杯,能极大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对未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形成间接推动影响。

而必须言及的内容,当然还包括各种基建投资。大量的场馆需要新建、重建或者翻修。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交通、国际运输等,以及相应的旅行接待能力,都要有大规模的提升。

这些基础建设投资往往数额巨大,并且都是政府在执行,用的都是来自公众税收的公共资金,对大赛经济影响的预测,从政府角度来说,也是必须做好的功课。

但是在津巴利斯特等学者的前后比照中,很难找到几个大赛之前的预测和大赛之后的检验能大致匹配的案例:预测往往乐观,事后检验,往往千疮百孔。

通常情况下,主办方组委会都会雇佣机构来进行预测,使用的经济模型都是基于大赛“投入”和“产出”的结构,来解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例如各种增加的需求:从道路交通,到场馆照明,到具体物资使用数量,都会对各个相关行业产生影响。

但这样传统的经济分析方式,或许更适用于长期,而不是时长最多一个月的顶级国际体育盛会,对奥运会或世界杯这样的“一次性”赛事,难以做到准确。

事实上,这些体育赛事的申办主办,本来就不单纯是经济动机使然,绝大多数东道主都需要得到公共支持,但赛事举办越多,这些经济预测越显得过于乐观。

相对更成熟的社会,对于这些大赛的申办主办,怀疑态度也更深。毕竟普通民众会更关心个人福祉,世界大赛倘若大多不能带来理想的经济效果,何必劳民伤财?

就像伦敦奥运会这个例子,当初组委会预测能带来400亿英镑(其时汇率53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然而之后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实际产生的经济收入只有110亿美元,而伦敦奥运会的直接成本就超过了100亿美元,结果和预测之间落差实在太大。

预测与审核之间,往往会有巨大的数字差额,再往前看,类似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更是一笔超级糊涂账。

纯粹从经济意义上说,能承担类似大赛还能保证不亏本的国家和地区,凤毛麟角。

因此在向公众介绍这些大赛的主办动机时,当局者有时候会采取多个不同的角度。

例如南非2010年世界杯,便是发展中国家亮相世界的一种姿态,主办城市或主办国,能享受到赛事带来的良好自我感觉。

而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经济学人分析,是英国经济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节点,至于俄罗斯的2018世界杯,也是俄罗斯逐渐打破西方封锁的突破口。

不过,这种让“心情变好”的成本是否太高,就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命题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闭幕式

积极的大赛案例同样存在,比如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在“赚不赚钱”上到现在还有争议,但那确实是西班牙消除弗朗哥独裁影响之后,一次向国际开放的大事件,奥运会成了一个超级大广告。

1992年夏奥会之后,随着新经济发展、廉价航空出现,巴塞罗那成为了欧洲旅游热门目的地,经济腾飞,这和奥运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后效,也是进行申办经济预测时难以估量到的。

不过从津巴利斯特的角度看,计算“需要花出去的钱”和“能收回来的钱”,才是最朴素真实的大赛经济预测手段。

直观测算,一届夏奥会的主办城市,能从国际奥委会(IOC)分到10亿美元的版权收入、然后还能分到5亿美元左右的国际赞助商市场营销收入,幸运的话,在门票及纪念品销售上还会有1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此外,在本土赞助商方面应该还能有10亿美元以上收入。总计收入大概在35亿美元。

运营得当的话,或许还有其它收入来源,保守统计,50亿美元是可见收入。

2019年3月12日,东京晴空塔点亮奥运五环的颜色。

而2020年的东京夏奥会,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其实,东京上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综合意义高于纯经济意义,那是日本二战后在世界舞台的重新“立国”之举。

目前,已经有相关经济预测出现,最夸张的数据认为,东京奥运会“能给日本带来250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

事实上,阿联酋的美国研究中心、伦敦政经学院,都有过奥运会成本的估算,统计下来,如今一届夏奥会,主办成本在300亿美元左右。

也许因为日本经济发达,收入能超过保守估计的50亿美元,但主办成本却不可能更低,即便再乐观,达到250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规模依然不甚现实。

    责任编辑:蒲垚磊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