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评委影展丨他犹如文学巨匠般镌刻幽幽生命长河

上海国际电影节
2019-04-23 13:19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已于近日公布,他就是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按照惯例,上海国际电影节将致敬金爵奖及亚洲新人奖评委会,推出专门单元“评委主席及评委作品展”。

经多方协调,该影展单元将囊括锡兰执导的全部共九部影片,是其在中国大陆首个完整个人回顾影展,包括一部短片作品《茧》和八部长片作品。这八部长片分别是《小镇》《五月碧云天》《远方》《适合分手的季节》《三只猴子》《小亚细亚往事》《冬眠》《野梨树》。

努里·比格·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积极推动了土耳其电影的发展,被公认为是当代土耳其电影的复兴者。他生于1959年1月26日,受农业工程师父亲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先后就读化学工程和电力工程专业。但是,这些专业都让他颇为痛苦,唯独对于15岁就开始迷恋的摄影,他始终不离不弃。

大学期间,藏有诸多艺术书籍和古典乐唱片的图书馆,是锡兰最快乐的天地。校园里此起彼伏的电影选修课、电影社团等活动,让他迷醉在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中。英格玛·伯格曼、小津安二郎、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是他的电影“教父”,这些电影大师对他日后的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6年在喜马拉雅山上寻找生命意义的锡兰

在锡兰的成长经历中,有两件小事成为了他在日后取得电影成就的“天注定”。第一件事发生在1981年4月英国伦敦布里克斯顿区暴动时期,锡兰在那里打工。那时每个人都会趁乱偷东西,当锡兰发现自己随着人流置身于一家商场时,他怯懦地顺手“拿”了一些柯达胶卷以及一台摄影机。

第二件事发生在1985年锡兰毕业后服兵役期间,直接推动他踏上了电影之路。在艰苦迷茫的服役期里,罗曼·波兰斯基的自传小说《罗曼》深深触动了他,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冒险,拍电影对于他而言似乎来的更容易。于是,他便再一次踏上前往英国伦敦之路,真正开启电影求学旅途。

努里·比格·锡兰

锡兰属于大器晚成的电影大师,也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他到36岁时才创作完成了短片处女作《茧》(1995),但一经推出便入围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竞赛单元。两年后的长片处女作《小镇》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卡里加利奖。目前,锡兰执导的八部长片,已五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2014年凭借《冬眠》摘得金棕榈大奖。

土耳其是锡兰电影灵感不竭的源泉。他曾说,“生活的本质就是具有戏剧性的,特别是在土耳其。”他的电影作品始终扎根于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壤上,孜孜不倦地借由壮阔无比的土耳其历史地貌和丰厚的人文积累,与观众探讨生存于大自然中的人们,面对生死、社会、生活本真等问题时的应对方式。

《茧》剧照

锡兰的电影总是流露出俄罗斯文学式的大气之感。这归因于其酷爱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作品。他的影片糅合极简主义的风格,常以人物局部大特写叙述故事,时而点缀的幽默又能令人意犹未尽。其影像画面每一帧都令人美到心碎,而诗意长镜头串联起的情绪更迭亦是无人复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锡兰的电影世界。

茧(Cocoon, 1995)

看点:锡兰父母银幕首秀

锡兰的短片处女作,奠定了他的早期电影风格。本片由锡兰自编自导并亲自摄影,以默片的形式讲述一对夫妻因生活隔阂而日渐疏远,当他们面临再次重逢的机会时,将如何面对?本片由锡兰的父母担任男女主角,通过两人真实照片与自然消亡图景构成的碎片式剪辑,将夫妻关系、生存死亡和自然规律有机结合,展现人类衰老与孤寂命运的不可抗力,黑白摄影为影片营造了呼之欲出的神秘特质。锡兰在创作本片时颇不自信,其在剪辑室内试图创造一个概念或故事,可是一度认为成片不是电影。幸运的是,本片受到戛纳电影节的青睐,最终入围该电影节最佳短片竞赛单元。

小镇(The Small Town, 1997)

看点:微观视角的土耳其峥嵘岁月

锡兰的长片处女作,“外省三部曲”首部作品。锡兰将本片献给其父母,剧情根据其姐姐艾敏·锡兰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该片通过交替的四季,以孩童的视角讲述一家普通土耳其家庭的生活和个人成长。影片中,锡兰用迷幻梦境营造神秘氛围,利用碎片式的生活镜头映现土耳其政治生活全貌,以此表现他对人类社会、命运与信仰等问题提出的哲理性思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土耳其的历史缩影。全片成本仅耗费了15000美金,锡兰采用二人拍摄模式,非同期声录制,亲朋好友倾情出演,耗时一年制作完成。由于当时土耳其缺少黑白胶片冲印技术机构,锡兰将胶片带至匈牙利才得以冲印。本片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卡里加利奖。

五月碧云天(Clouds of May, 1999)

看点:当阿巴斯遇上契诃夫

“外省三部曲”之二。本片是锡兰极为私人的作品,他以此作向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和契诃夫的遗作《樱桃园》致敬。影片以双线结构讲述一位年轻电影人试图拉上父母拍摄电影,而父亲只想保护自己树林不被收复的故事。本片制作团队扩为四人,拍摄于锡兰从小成长的土耳其耶尼杰乡村小镇,锡兰的父母担任影片主角。锡兰将自己童年的残影余梦置入影片,借由主观视角镜头幽默映现孩童机趣。本片介于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采用油画般的摄影风格,雕刻土耳其乡村真实影像时光,献上一首土耳其风土人情的赞美诗。本片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远方(Distant, 2002)

看点:戛纳影帝“双黄蛋”

“外省三部曲”之三。本片可视为锡兰最接近自传的作品,讲述独住城市的摄影师因失业表兄的突然到来,打破了生活原有的宁静发生的故事。锡兰亲自掌镜,在他的伊斯坦布尔公寓中进行拍摄。影片对白极少,通过有限空间和精妙构图,冷静营造人类内心疏离感,以此反映土耳其社会经济大萧条。片中奇巧嵌入的塔科夫斯基《潜行者》片段,成为了本片的幽默注脚。锡兰的建筑师好友穆扎菲·奥德默和表兄伊敏·托普拉克第三度出演锡兰影片担任双男主,出色的对手戏使两人在戛纳电影节双双荣获影帝称号,可惜托普拉克不幸在获奖前因车祸去世。本片还荣获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适合分手的季节(Climates, 2006)

看点:锡兰夫妇演绎婚姻生活

锡兰最冷酷的婚姻自画像。锡兰割舍了之前影片经常出现的童年回忆,在该片首次聚焦男女婚姻爱情,采用三种不同气候描摹三段情感故事,揭示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分分合合的全过程。锡兰夫妻饰演这对不合夫妇,似真非假地展现戏里戏外可能存在的婚姻恐怖假象与现实。本片以让人惊叹的长镜头呈现婚姻带来的沉郁脆弱,通过大量的肖像特写镜头和土耳其现代城市与历史古迹的交错相叠,借由画面和时空拉开夫妻间孤寂的心理距离。突如其来的硬切剪辑技巧混淆梦境与现实,在纪实影像中增添惊悚气氛。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安塔利亚金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只猴子(Three Monkeys, 2008)

看点:文艺范儿的黑色犯罪片

锡兰一改往日自传体电影风格,携手妻子埃布鲁·锡兰合作编剧,执导这部文艺范儿十足的黑色犯罪片。本片片名来源于孔子的“三不猴”,寓意影片人物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以小格局叙事技巧,通过四个人物相互交织展开故事,讲述政党要员撞死路人后,让其司机充当替罪羔羊,司机一家因此事而相互关系变得复杂。锡兰大胆借助高清摄像机低色调拍摄,以红、绿、黄作为色彩基调,制造强烈反差,在绝美风景反衬出无声的暴力惊悚,直指人心迷宫和自我毁灭的不归路。锡兰在剪辑本片期间,每晚只睡两小时,辛苦的工作换回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小亚细亚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2011)

看点:土耳其版《十二宫》

锡兰犯罪悬疑片的升级之作。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土耳其西部一群警察、法医和检察官带着杀人犯,在寻找尸体掩埋点时,不寒而栗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本片的大量夜戏突显浓郁油画效果,结合好莱坞公路片和犯罪片两种类型外壳,在全片无配乐的情况下尽可能还原真实,探讨土耳其本土文化中的生死灵魂归宿问题。影片带有俄罗斯文学的厚重特质,巧妙嵌入契诃夫作品语段,杂糅意想不到的超自然现象,戛然而止的结尾意味深长地为这场电影之旅带来生命的无解谜团。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冬眠(Winter Sleep, 2014)

看点:土耳其电影百年献礼

锡兰电影风格转型之作。锡兰为改编契诃夫短篇小说《妻子》准备了十五年,创作中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小说元素,与妻子在六个月内完成影片剧本。该片讲述一位经营酒店的退休演员与妹妹、妻子之间矛盾不断升级的困兽生活,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室内剧。锡兰用两个冬季,在美到窒息的卡帕多细亚进行拍摄,蜿蜒错综的室内建筑使影片幽闭迷宫的气质呼之欲出。影片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立场,探讨存在主义议题,深刻反映当代土耳其社会局势。为了这部影片,锡兰还一反常态地置入大量对白,耗时半年对两百多小时素材进行剪辑。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野梨树(The Wild Pear Tree, 2018)

看点:当代土耳其版《毕业生》

锡兰最新作品,灵感来源于锡兰联合编剧兼演员阿金·阿克苏父亲的真实故事,讲述一名刚毕业的文学青年为自己的原创小说寻求赞助商,同时还要解决其父赌博所负之债。这是锡兰走出情绪电影风格,尝试以剧情叙事为主体,将幽默与哀伤融合在三个多小时的史诗巨作。本片拍摄于锡兰童年成长之乡恰纳卡莱省,通过多处伪长镜头制造有趣怪诞、诡异惊悚的梦境,展现土耳其青年一代面对工作、亲情和生活时的迷茫无助与困顿焦虑。锡兰故意隐藏情节,大量留白给予观众遐想空间。本片拍摄三个半月,又耗费十二个月进行剪辑,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责任编辑: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