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行

2019-04-23 07:28
上海

高翰 整理

在真心喜爱阅读的人看来,一本好书即等同于一场壮游。而对于那些热爱以脚步丈量世界的人而言,旅行途中却又少不了文字的陪伴和慰藉。一个人,一本书,一段路,这可能是我们与世界交谈的最棒的方式。

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澎湃新闻-私家地理邀请5位旅行作家分享各自的心水读物。这份诚意满满的书单或许将为你造访下一个目的地捎去些许启发。

《整形日本》/汤祯兆著

推荐人:蒋瞰

汤祯兆的《整形日本》是我去日本行时总爱带在身边的书。一本很老的书了,出版年份是2008年,而在这十几年里,中日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们有了3年、5年签,说走就走几乎成了现实。

而在出版物文化方面,越来越多关于日本名词的书也逐渐涌现,但都不及它,可能是先入为主吧,但无论如何它都开启了日本文化解读的新风尚——10年前,这位香港多重战线文化人就生动有趣的聊了御宅族、蛰居族、暴走族、单身寄生族等当前日本至潮的新生族群。

大多时候,我们愿意带在身边的书未必是工具,尤其网络如此发达,百度地图、谷歌翻译、各国版本的大众点评……只要手指点点就能得到想要的。所以,那本书,更多的是营造气氛,知识搜索——人在一定的场景下,会滋生出相关的求知欲,比如,当我看了一个歌川广重的妖怪展后,就想立刻马上现在了解日本妖怪文化的前世今生;比如,当我一天周转于复杂却不混乱的地铁、轻轨、新干线、JR时,瞬间对这个“铁”的国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些,回国后我可能就不会想着去了解了。所以,你需要一本为你解释的中文书。

恰好,汤祯兆的特色就是,在表面现象后面有一定的文献阅读为基础,而不是自我抒发一气就完事。引发此地的人们思考流行文化、次文化与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对其加以利用。

《陆上行舟》/维尔纳·赫尔佐格著

推荐人:齐栋

如果说雕刻时光的老塔是个工匠,勇往直前的赫尔佐格就是个战士了。他一生都在战斗,从亚马逊盆地到非洲大草原。他让人想起18世纪的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总是像孩童一样去探索这颗星球上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这本克罗宁对赫尔佐格的访谈,绝不仅仅是一本电影层面的科普书,你完全可以当做一本恶趣味百科全书来对待。这和赫尔佐格排斥用科班的方式拍电影,而一直坚信自己是个诗人的姿态分不开。他因此勇敢地与这个神奇的世界或搏斗,或交融,或坦诚相见,或披荆斩棘,却从来没有退缩过。陆上行舟,已然成为一种信仰。它是所有偏执狂般的失败者,狠狠抽向这个乏味世界的一记响亮耳光。

值得一提的是,赫尔佐格也是一个热衷于徒步的旅行者。他曾经独自一人冒着风雪,从慕尼黑的家中一口气走到巴黎。今年3月在湖南某小镇探访一座废弃矿区时,刚好在火车上读到书中有关这段旅行的章节。仿佛一种跨越时空的重叠,铅灰色的矿区和大雪纷飞的德法边境,都变成一种电影长镜头般的美妙回忆。

《纯真博物馆》/奥尔罕·帕慕克著

推荐人:黎瑾

走进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时,我还没有读完帕慕克的这本小说。我的阅读停留在小说主人公凯末尔对芙颂家共计1593次拜访中的某一次,而博物馆的门票就印在书的548页,它让我能凭借这本书,同时在虚构与现实中走进芙颂的家。

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旧物堆积出书中的情节,这既是虚构小说的实体化表达,亦是旧日伊斯坦布尔的真实再现。《纯真博物馆》与纯真博物馆连接了虚构与现实,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它是一部小说,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在旅途中带上《纯真博物馆》不仅能免费进入真正的博物馆,还会带来一些额外的惊喜。我一边阅读一边在城市漫游,书中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描写与我身处的熙攘城市既有传承保留之处,也有变化难辨之处。有时候我会在蜘蛛网般的老街巷、蒙尘的旧货店发现一个来自过去、来自书中所写时空的相似场景或物件:从阅读中窥见的伊斯坦布尔的昔日生活,在旅途某个瞬间投射在此时所置身的真实、现代的城市之中。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我的旅行也因此有了更多可探索的维度。

此外,我也推荐阅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喜欢小众目的地还可以在去卡尔斯之前阅读他的《雪》。

《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张泉著

推荐人:Luke Lou

如果重回动乱的晚清民国年间,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观念正在发生怎样剧烈的改变?而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版图又是怎样区别于今日我们熟知的一二三线划分体系?在这段风云际会的近代史中,各个城市、各个行业的人们都背负着寻找中国未来道路的使命,其中的一些努力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张泉用极富有文学意味的笔触,再现了这段“中国历史未有之大变局”中十六座城市的不同命运。它们有的曾风光一时,引领时代潮流,却在现代的城市版图上黯然失色;也有的始终光彩夺目,但城市的内涵早已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发生了位移。而在阅读的体验之外,我们仍能把这本关于城市史、社会史的笔记当做一本颇为实用的旅行路书——可否想过福州附近的小城马尾仍旧保留着不少的船政建筑,那其中曾经孕育了中国海军的希望;或者在安庆的城市肌理中重新找到书写革命理想的历史街区,文物是标记历史走向的点位,勾勒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遍历的失落、伤痛、挣扎和微茫的希望。

《丝绸之路,坐大巴到巴基斯坦》/比尔·波特著

推荐人:丁海笑

在我写《搭车十年》的时候,收集过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但并未读过这本,虽然我们的行程几乎重合。沿丝绸之路从内地到新疆喀什,从红其拉甫入巴基斯坦,对西方人来说是一条相当时髦的线路,百年之间已有无数的探险家、人类学者、传教士留下过大量笔墨。

比尔·波特的《丝绸之路》写于二十年多前,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已过时,他将新疆称为“Hsinchiang”,对骊靬人的描述也欠妥。他还总是没完没了地沉溺在冰啤酒与炸薯条等高热量食物的狂欢中,读完你仿佛已置身于美国西部。也许是体重原因,他常常因为没有汽车或飞机,又不想太折腾自己,就放弃了去某地,于是引用一大段史料,或靠想象走访巴里坤草原和远眺托木尔峰——那些错过的目的地足够再写一本书。

而以上内容才是旅行所呈现的真实面目,旅行不应该总是高于现实的“梦幻”、“惊艳”、“仙境”、“窒息”……今年有一部豆瓣高分韩综《旅行者》,讲的是柳俊烈和李帝勋的糟糕旅行——傍晚时分,柳俊烈想去哈瓦那的海滩看日落,结果啤酒卖完了,而李帝勋更惨,刚落地古巴就被司机宰了。

如果你旅行过今天的丝绸之路,会发现它有些地方仍然如同昨日——

1)比尔·波特将丝绸之路称为疯子才走的路,那时的飞机会因为省油而不开空调,也有从苏联淘汰下来的客机将整个旅程变作一次试飞。那时候的货运火车还是敞篷的,上面坐满了逃票的农民,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扒火车旅行的流浪汉。兰州到乌鲁木齐的火车要走两天两夜。塔克拉玛干沙漠被描述为踩着前人尸骨的道路,唯一的通途是和田河干枯的河床。

2)办假证在二十几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就是一个不宣的秘密,假证会提供许多便利,连外国人也适用。

3)他将兰州比喻成手术台上被麻醉了的病人。他提到了兰州友谊饭店,那时候往西走的老外都在那里停留,有不少装备先进的房车和五花八门的嬉皮士,其中也包括比尔波特。甘肃省博物馆还在老位置。

4)怀疑旅游局对星级宾馆的评定有猫腻。有的星级宾馆的厕所是小巷幽暗的门后一排蹲坑,还要跨过一个院子——直到现在西北还能见到这样的宾馆。

5)“但是为了保证步调一致,中国政府规定,所以地区的时间都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北京与吐鲁番之间相距2500公里,但两地的时间一致。于是在北京人打太极、遛鸟时,我们正在星空下穿过黑黝黝的原野。”

6)“中国人发明了琴,但是其他乐器大部分是从中东传入的,包括中国古典乐器,如扬琴、二胡及琵琶。”

7)“我们最终乘坐着神秘客车从吐鲁番进入乌鲁木齐。之所以称之为‘神秘客车’,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车,也无从得知它何时能够到达目的地。”

8)“偶尔可见成片的蒲公英,还有一两只易拉罐零星躺在地上。”

9)“我恨自己又一次犯了战术性的错误。换钱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法则是‘决不要先把自己的钱掏出来,直到数过对方的钱并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决不重犯,决不重犯,决不重犯!”

10)“我们只能听他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上最新的贸易货物——海洛因的故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