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东去西来》:用数字技术拓宽传统艺术的表现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4-20 16:22
来源:澎湃新闻

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拓宽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表现空间?

4月17-19日,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带头人代晓蓉策划,上音与辽宁歌剧院联合演出的跨界融合艺术剧场《东去西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参考答案。

《东去西来》剧照

《东去西来》综合了音乐、绘画、影像、表演、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演出主体由七个风格迥异的作品——《击节》《镜·界》《对话》《景象》《祈愿》《冥想》《梦回》组成,来自中外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作曲家、舞蹈家、视觉艺术家、学院派教授等跨界创作,以高科技视觉影像为叙事主线,带领观众穿越时间与空间。

其中一部《镜·界》由黄豆豆编舞和主演。主创团队从镜中影像获得灵感,将两年半前的黄豆豆“倒挂”着记录在视频上,与现实的黄豆豆共同起舞。

视频里的黄豆豆身着红衣,舞台上的黄豆豆则身穿白衣,与两年半前的自己“对话”,黄豆豆说自己有一种玄妙的感受,“我基本和两年前长得一样。当影像中的我和舞台上的我同台,就像今天的我在和以前的我对话。这就是数字媒体带来的想象空间,它会让你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穿梭和思考。”

《东去西来》剧照

《祈愿》则由作曲家沈叶创作。他喜欢游历四方,阅读宽泛,也因此对不同文化交汇产生的艺术很感兴趣。有一次,他读到印度诗人维瓦克·那拉扬南的英文诗《给月亮的短祷文》,诗里的愿望都不是具体的现实诉求,而是发自内心的祈祷,他灵感突发,一挥而就写下了《祈愿》。

沈叶以诗作词,请来新疆歌者帕尔哈提,把歌词转译成维吾尔族语,再以流传在中亚细亚、格鲁吉亚一带的“民歌润腔”来演唱。舞台上,在亚欧大陆上流传千年的笙簧、笃度克、胡琴、提琴与歌声相互应和,背景则铺满如沙似火的影像,如岁月之河静静淌过。

《东去西来》剧照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拓宽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表现空间,为艺术跨界融合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让视觉工程师能和舞蹈家、演奏家一起同台表演。”

代晓蓉认为,新时代的舞台需要开拓创新,跨界融合将为舞台艺术带来崭新的生命力,大大扩展舞台的边界。

为了让音乐得到视觉化的呈现,代晓蓉带领团队奔赴草原、湖泊、森林、古建筑村落以及城市取景,再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师生完成影像制作,在舞台上铺开来后,光怪陆离,颇让人惊讶。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