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长三角肿瘤防治一体化医联体在沪成立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通讯员 王广兆
2019-04-20 10:52
来源:澎湃新闻

三省一市肿瘤医院联手建长三角肿瘤防治一体化医联体,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4月20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发起的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在沪宣布成立。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表示,该联合体将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4家长三角地区肿瘤中心为“桩”,依托各单位的技术支撑和在当地的辐射能力,织就长三角肿瘤防治“联合网络”。以实现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的全程化、同质化、一体化,并推进各肿瘤防治中心实力的综合提升。

在同期举办的第九届华东地区肿瘤医院联盟会议上,4家医院代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一体化医疗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书。协议内容涵盖了几大中心间的交流互访、疑难病例讨论转诊及科研合作等专题。

困局:紧缺医疗资源与长三角病人诊疗需求

沪上优质医疗资源一直以来惠及着长三角地区病人。据肿瘤医院2018年诊疗数据,医院82.2%的门诊病人来自长三角地区,79.1%的手术病人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来自江浙皖三省的门诊病人占医院门诊总人数的39.1%,手术病人占比达到了58.6%——近年来,这些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沟通耗时不断缩短,极大便捷了病人的流动就诊,这一趋势自然而然带来就诊‘扎堆’倾向,”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表示,“不断增加的病人数量,也在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带来诸多思考。作为沪上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单点的资源无法覆盖全部有诊疗需求的病人,也难以形成长效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的最大化。”

能否形成“同质化”的肿瘤医疗联合体?自2016年起,肿瘤医院开始启动“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建设,目前已经纳入了15家医疗机构。在合作框架中,肿瘤医院将优秀专家、优质学科建设理念“送”入医联体单位,打造“同质化”的肿瘤联合诊疗平台。启动以来,平台在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仅在上海市的肿瘤专科医联体单位中,肿瘤医院开展手术指导2500余台、双向转诊4000余例。

此外,“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还将触角辐射到了江浙皖等地,先后在苏州、扬州、嘉兴、合肥等地建立肿瘤专科医联体。近3年来,肿瘤医院“异地”开展手术指导900余例,专家“异地”坐诊130余人次。让长三角病人“足不出户”享受到沪上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同等诊疗服务。

建立:长三角地区肿瘤专科医院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医疗水平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8年发布数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肿瘤学科位居全国第2位;浙江省肿瘤医院和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学科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在华东地区肿瘤学科排行榜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分别位居第1、3、4位。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5年末,长三角三省一市常住居民数量已经达2.2亿以上。在庞大的诊疗需求下,江浙皖三省肿瘤医院近年也各自开展了肿瘤医联体建设工作,以各省肿瘤医院为中心向全省辐射。

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整合三省一市的优质资源,更好为肿瘤病人服务?“多单位联合无疑是提高诊疗效率的最佳途径,”郭小毛院长表示,“签订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4家医院均为当地一流的肿瘤诊治中心,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4家中心借助各自已经搭建的医疗网络,强强联合,以点带面,不仅扩大‘朋友圈’,更构建一种生态,实现跨区域医联体网络的联动。”

联合攻克疑难病例是本次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根据协议,4家肿瘤中心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远程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网络,开展疑难病例的远程讨论(特别是多学科综合讨论)和会诊。“‘互联网+’为医联体建设带来了更多可能,依靠互联网技术解决疑难病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郭小毛院长说,肿瘤医院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汇集了单人会诊、多学科会诊、病理会诊、预约转诊、健康管理和病例教学六大内容,形成了H2H2P(Hospital To Hospital To Patients)创新管理模式。至今,该创新管理模式已经服务长三角地区近百例疑难病例。本次协议框架下的会诊网络建设,将在已有的远程会诊平台上,更加密切与3大中心的交流互动,有效解决彼此面临的难题,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阻隔。

创新:将筛查理念和工作在长三角铺开

不同区域中心诊疗特色不同,诸如病历撰写、诊疗方式选择等方面各有差异。实现三省一市肿瘤诊疗“同质化”,统一的诊疗标准和开放的数据共享必不可少。4家肿瘤诊治中心在合作协议中,将实现肿瘤诊疗的标准化、同质化、相互间的转诊收治纳入其中,从数据、疗法等层面统一化,为后续疾病管理打好基础。据了解,协议还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一体化质控平台,如放疗、化疗、病理质控平台,通过院级间交流,实现质控平台的整合、质控流程的标准化、质控数据的信息与共享。同时联合体还就接受本区域内相应回转患者的后续治疗、随访、舒缓治疗、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等方面达成协议,以期实现对肿瘤病人的“异地管理”。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肿瘤早期筛查纳入市民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医院近年来也在着力加强肿瘤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2015年起,肿瘤医院先后在闵行区吴泾医院、七宝社区开展癌症筛查项目。成功筛查数万名肺癌、大肠癌高危人群,并为高危人群提供了专业的病情咨询和早期筛查建议,让确诊的病人转诊肿瘤医院绿色通道。

本次合作,4家肿瘤中心还探索联合发起区域内肿瘤患者筛查项目,将防癌抗癌的“关口”前移,在整个医联体网络内开展广泛肿瘤筛查,打造长三角地区肿瘤全程管理的典范。探索实现各医院间随访数据的共享与互换,实现长三角地区肿瘤病人的全程管理。

另外,质子重离子放射诊疗技术目前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尖端技术,如何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共享先进高端技术,并且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也是本次论坛热点议题之一。

    责任编辑:陈伊萍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