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新武汉:一部城市视觉文化变迁史

2019-04-19 18:25
广东
由武汉美术馆、越众历史影像馆(MoHI)主办的“老武汉•新武汉: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巡至越众历史影像馆。快来看看精彩的幕后花絮吧!(01:07)
2019年4月20日14:30,由武汉美术馆、越众历史影像馆(以下简称影像馆)主办的“老武汉•新武汉: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巡展将在越众历史影像馆开幕。本次展览系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巡展扶持项目。
一部城市视觉文化变迁史,既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侧面,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而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变迁除了体现在文字记叙和口头流传中,还能够展现在视觉图像中。此次“老武汉•新武汉: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无疑属于后者。

该展以视觉图像来记录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用老照片及其作为互文映照的各类艺术作品一起作为老武汉的景观图像诉说这座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故事。老照片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商业美术、工业版画、当代绘画、当代艺术相辅相成,互为印证,构成了一条由老武汉到新武汉城市发展叙事下的艺术形态演化佐证痕迹。

此种通过图像来记录与研究城市发展史的方式,与近年来影像馆对历史影像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亦符合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定位。基于此,越众历史影像馆与武汉美术馆共同举办了此次展览。

据介绍,此次展出的近百件作品皆为武汉美术馆馆藏,且囊括了摄影(蛋白照片及银盐照片)、影像、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主办方冀望通过多样化、多维度的视觉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加立体地感知武汉的文化变迁。

展览结构图

本次展览从叙事结构上分为老武汉和新武汉两大版块。

老武汉版块所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开埠与设关以来的老武汉纪实摄影(蛋白、银盐照片)、七八十年代的老橱窗、青山工业版画以及个别描绘老武汉建筑的绘画作品,而在叙事方式上,则采取以点串线来呈现老武汉城市视觉文化变迁的过程。

1890年代 汉口码头 7.5×10.5cm 蛋白照片

1920年代初 汉口江汉关 8×13cm 银盐照片

1920年代 汉口中山大道街景(交警在指挥交通) 9×14cm 银盐照片

马克·吕布 在武汉建行新桥 40×50cm 1957年  
冷军 《江汉关之三》 纸本铁锈 67×136cm 2010年
该版块又细分为设关与城市发展、商业与商业美术、工业与工业美术三个部分。其中,设关与城市发展以蛋白照片和银盐照片为主,重点记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汉口码头、租界、外滩、汉正街、江汉关、中山大道等地标性建筑;商业与商业美术以20世纪20年代的银盐照片呈现汉口街头的小贩、江汉关的人力车再现彼时武汉繁荣的商业发展,此外还以摄于20世纪50至80年代的银盐照片和以此制作的手工模型,为观者再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业与工业美术则透过多张20世纪初的蛋白照片重现蛋白相纸生产厂、汉阳铁厂、扬子机器厂等工业重地,并着重以多幅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青山工业版画诠释青山工业文明的发展。

1926年 武汉街头卖甘蔗的小商贩 11.5×15.5cm 银盐照片
麻建雄 《荷花洗衣机》 10.2×5.4cm 1981年7月 明胶银盐照片
蛋白相纸生产车间 20.5×26.5cm 蛋白照片
1900年代 汉阳铁厂高楼 18×23.5cm 蛋白照片
宋恩厚《又是一炉优质钢》 1959年 25X21cm 套色木刻 
新武汉版块则以探索未来城市文化形态为主旨,分为艺术作品中老城新生景观和武汉新生的艺术形态两个部分,以多位生活或工作在武汉的艺术家为武汉创作的影像、新媒体艺术、油画、水彩、水墨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反映新时期以来的武汉城市文化视觉图像的多元化变迁。从老武汉到新武汉,既是武汉城市视觉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也是武汉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霍斯特.瓦克巴特《汉口江滩》100x125cm  2009年 摄影

樊枫 《新址——武汉美术馆》 纸本水墨 96×178cm 2010年
刘寿祥 《黄鹤楼雄姿》 纸本水彩 73×53cm 2009年
詹蕤《2012天气变化》240x240cm 布面丙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5月26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