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会轻松,一场当代生活的大型骗局

2019-04-19 11:31
上海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看工作群的消息,并迅速回复“好的”“收到”“没问题”;

来不及吃早饭就向地铁站狂奔,在拥挤的车厢里被疯狂蹂躏;

眼看还有10分钟下班,群里突然“@所有人 10分钟后我们开个会”;

下班并不意味着“下线”,在地铁站掏出电脑处理工作是常有的事;

方案改了10版,最后甲方说,“算了,还是用第一版吧”;

周末早上手机一响,一句“客户催了,辛苦”,预定好的计划全泡汤。

一年365*7*24小时待命,原本以为只有上班的崩溃,实则还有加班的疲惫。

这是2000万职场人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职场人是一个广大群体,他们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自嘲“社畜”(源于日语,是“会社”与“家畜”的组合词,即“公司的牲畜”),纠结着自己什么时候“陷入了‘996’的泥沼”,探索着如何在上班时科学摸鱼,期望能在大型群体式吐槽中抱团取暖。虽然每天渴望躺平,但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

 工作996,生病ICU 

“711”、“996”、“247”……

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代号,而是网络上人们用于指代当代职场人工作作息的数字简称。

“711”——早7点上班,晚11点下班,虽不是全年无休的便利店,却也是满满当当的工作时长;

“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狼性”互联网公司的潜规则;

“247”——每天工作24小时,一周7天全天候待命,没有个人生活时间,只有工作上爱的奉献。

一周到底要工作多少小时才算正常?日本人给出的答案是39.1个小时,远程办公者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概在46.5个小时。而这个数字,却被国内一些“996”工作制的公司轻松刷新:不算通勤和在家工作的时间,每周工作时长最低也要60多个小时。

就在过去的一周里,程序员界开始了一场抵制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和加班文化的网上“革命”。有程序员在GitHub(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源软件社区)上注册了一个域名http://996.icu,其口号是“工作996,生病ICU”。这个网站自上而下分为“996”工作制介绍、十七条劳动权益相关法规和相关事件报道三部分。

 996.ICU 的开源项目,旨在抵制996工作制

在这个网站上,网友可以添加一些公司的加班情况,并给出证据链接,最后形成“996公司黑名单”,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目前,“996.ICU”项目已在GitHub上获得超过20万星标。

Python(世界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之父在推特上表态说:“‘996’工作制是不人道的。”

“‘996’工作制是不人道的”

而“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提出,互联网公司的“996”将会过去,“247”才是未来……

 你努力,我努力,公司才能出奇迹 

在法律意义上,“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显然是存疑的,而中国互联网行业20年来的高速发展,聚集了大量资本和人才,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必然要求员工工作强度的提升。

在互联网行业,超负荷工作已是被默认的潜规则,甚至成为企业逼退员工或是变相增加KPI的手段。一些初创公司也会用情怀来“绑架”员工,打造“奋斗者”“狼性”的企业文化,试图凭借“996”工作制这样高人力的投入换取企业的运转效率、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小米的投资者启明创投的共同创始人加里·里谢尔认为,中国初创公司的职场文化甚至比硅谷还要苛刻。他说,“当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参与竞争时,就只剩一种文化能够取得成功了,那就是全天候文化”。

在人才市场上,高效率人才更加抢手,而随着基础开源技术开发工具的进步,程序员的入行门槛也逐渐降低。科技领域自媒体人川叶认为,“‘码农’一词真实地反映出如今程序员的尴尬处境,褪去‘智力劳动者’的光环,他们成为写代码的农民工。不论是工作的复杂程度还是工作时长,他们都越来越接近车间工人了。”

穿着格子衫、头发稀疏的程序员们,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制度下,性生活状态也受到影响。去年,猎聘网联合网易春风发布报告《职场人性福指数大揭秘》,数据显示,有52%的职场人认为工作情况影响性生活状态。而对比各行各业,盛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行业反应最大,26.98%的互联网人表示工时太长,夜晚太短,“性福指数”着实低迷。

猎聘网联合网易春风发布《职场人性福指数大揭秘》,报告显示工作情况影响性生活质量

 不当程序员、不坐班就能摆脱“996”了? 

 太天真了 

为了不打卡上班、不晚上加班、不在高峰期挤地铁、不受老板束缚,有些人决定脱离公司,尝试自由职业。如果你以为辞职就能从此逃脱“996”,那就错了,其实自由职业是“247”的开始……

目前,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已成长为一个不易忽视的群体,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群体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在我国这一群体约有1100万人,他们提供文案撰写、图案设计、项目管理、数据调研、网络营销等相关服务,担当着如自由摄影师、自由插画师、自由剪辑师、淘宝店主、自媒体人等角色。

2015年,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曾做过一次自由职业者的调查,自由职业者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职业。“可任意支配时间”、“工作场所自由”和“收入高”是人们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50%的自由职业者每天工作6到10小时,接近20%的自由职业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LinkedIn《2015中国自由职业者现状报告》

一些自由职业者也表示,自由职业并没有人们以为的轻松自如:

自由插画师@杰妮:“只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不上班,为了生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客户需要,我都要工作,甚至在吃饭或者休息时间也在构思图该怎么做,所谓的自由,其实都是自律换来的。”

自由摄影师@word:“因为不能时常接到工作,手里没有工作的话也会担心生活问题,那种没工作的紧张、压迫和焦虑,反而束缚了我的自由。”

事实上,“自由地选择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自由”只是人们给自由职业者贴的标签,工作时间只是相对的“自由”,长时间的工作难以避免。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环境是:无人监督,无人协商,一人决策,一人统筹,全部工作都是依靠自制力来完成。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像一支队伍,一个人相当于一家公司在运转。

灵魂拷问——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经济学家们就在苦思当技术进步取代大部分人类劳动之时,该如何处理大量闲暇时间。然而在机械化、自动化、实时通讯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反而过上了被工作控制的生活——除去睡觉的时间,几乎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是无休止的劳动。

大好光阴,全都奉献给了工作。望着窗外的灿烂春光,想着周末离周一更近了,我们不禁要在周五发出疑问——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当我工作时》 Lee Friedlander / 摄

工作对于人类而言,既是枷锁,也是庇护所。一方面,尽管工作是为了通过付出劳动获取物质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但工作与生活界限的日益模糊,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时间的工作正以弹性工作制的名义入侵私人时间、空间;另一方面,职场人时而陷入工作价值的虚无,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产生对自己的质疑和焦虑,这也暗示了职场人对工作有金钱以外的考量。

在“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间游移的年轻人仿佛站在“陡坡”之上,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焦虑。豆瓣话题“工作的意义”有114万人次浏览,对于工作的本质、工作创造价值和意义,网友提出自己的观点——

“工作这事,本身是违背人本性的——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投入劳力与时间换取物质资料,都是如此。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提过一个例子:一对厨子,在饭馆打烊后给自己炒了盘菜,吃着菜喝着小酒,很惬意的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古龙说,‘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一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人生来不是为了受苦的,而是为了努力活下去并享受一点愉悦,工作本身是个获得愉悦的工具。永远不要听信任何忽悠,把工作置于自己之上,放弃那每天一两个时辰的舒服,因为那是每个人还活着的,最后一点理由。”

“工作的意义是可以让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胡思乱想,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宗教全面衰退之后,工作体系是目前唯一能有效帮助人类逃避自由,重新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手段。”

《上班族的忧郁》Yusuke Sakai / 摄

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调查,全球有近90%的职场人认为工作带来的主要是沮丧、挫败,而不是骄傲与梦想。工作占据了我们人生将近1/3的时间,人的一生姑且按照80年算,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失去成就感,就相当于一个人27年都活在沮丧和挫败之中。如果一直被工作中的消极情绪所拖累,不但升职加薪遥遥无期,更会愈感疲惫。

如阿兰·德波顿在《工作颂歌》中所言,“工作的开始意味着自由的结束,同时也是疑惑、不安和任性的欲望的终结……工作让我们将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一些相对较小,可望实现的目标上来。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会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也会使我们避免更大的麻烦。”

当大家重新思考“工作”这件事,如果能够既不因为“这只是我打的一份工”而把自己看得过于渺小,也不为“30岁前不升职加薪就被同龄人抛弃”等言论而把它看成人生唯一的可能性,面对工作,不至于过度悲戚,也不至于只想放弃,或许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

策划&编辑 | Cathy

封面图片 | 电影《桃色公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