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体育班是上清北“捷径”?他们的苦一般孩子受不了

澎湃新闻记者 于渤
2019-04-17 11:50
来源:澎湃新闻

耐克高中篮球联赛,清华附中夺冠。

竞赛获奖、特长加分、练体育……总有那么一些办法,被外界看作是上清华北大的“捷径”。

在北京市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以下简称马班)就是那个被公认的清北的摇篮,不少外地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去马班练体育,将来一准儿可以上清华北大。

他们确实都有着不错的体育成绩。在日前结束的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北京赛区决赛和Jr.NBA校园篮球联赛北京站初中组的决赛中,清华附中的队伍获得了耐高男女组的冠军,而Jr.NBA初中组的冠军,也被清华附中包揽。

这四支冠军队伍都是由马班篮球专项的学生组成,在两项比赛4个冠军的成绩光环下,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在和澎湃新闻记者的交谈中,马班的学生和老师说,这条篮球路,真的不好走。

马约翰先生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怎么才能被选进马班?

马班成立于1986年,从2000年开始招收篮球专项学生,从初中部到高中部,并且招生并不只是面向北京本地,同时还有京外招生名额。

现在在清华附中初中部的汪志鹏和赵晗羽,就是外地生源选拔进入的马班进行篮球专项训练的。汪志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选择篮球专项还有些戏剧性,他是在参加田径运动会时被选中,阴差阳错地参加了篮球的测试。

“运球、摸高、折返跑、1对1对抗,差不多就这些。“通过了这些测试。然后他顺利留了下来。

具体招收京外生源有哪些途径?校篮球队初中组女队教练肖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初级选材、其他队伍介绍、教练员通过比赛去选拔,还有每年的夏令营,主要是这几种选拔方式。”

但无论什么方式招生,肖利强调了一点,“首先一条得喜欢,能够胜任这个运动,有一定的天赋。”

在初中组的男女两支队伍中,参加比赛的学生合计仅有2名学生是北京生源,其他学生均来自其他省份,赵晗羽来自山西,汪志鹏来自湖南。

若论招生的原则,初中组男队教练邢洋明确了一个大方向,“我们选拔学员,主要考察的还是看学生能不能适合我们的体系,以及他未来的发展空间。”

2018Jr. NBA校园篮球联赛北京站高中组,清华附中夺冠。北京晚报 图

进入马班,也可能被开除

进入了马班的学生,不仅要遵守清华附中的规章制度,在马班这个小集体,还有独属于他们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

从2004年开始,马班的每一位学生开学后会有一个基础分,如果没有遵守马班的规章制度,比如卫生问题、上课使用手机、头发不合格等等,就会被扣分,基础分被扣光了,学生就得走人,无一例外。

曾经就读于马班、现跳高名将王宇就说过,“分被罚没了,学校就会告诉你,你是不受欢迎的人。”

汪志鹏还补充说,“不只是分扣完会被开除,马班的规定是男女不能早恋,训练不能旷,不能有大过,有大过不管你成绩多好、实力多强,都会被开除。”

设置这样那样的规矩,从教练的角度考虑,也是无奈之举。肖利就不无担忧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这些孩子和普通生不一样,他们从初一就开始住校,这么小的孩子没有家长在身边,那我们只能给他们树立一个‘框’,让他们人生积极向上的一个‘框’,在这个‘框’里面积极地成长。”

“在生活上、做人上去要求他们,不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这是我们在孩子家长不在身边时,告诉他们最起码的一些底线的东西不能去触犯。”

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北京站, 清华附中轻取北京五中。腾讯体育 图

成绩和普通生持平,一年只休20天

无论是耐高联赛男女冠军还是Jr.NBA初中组的双冠军,马班学生能够收获这些好成绩,是靠着日复一日的训练一点点写下的。

清晨6点40分起床,7点40分上早自习,8点到12点20分上课,午休一个多小时后,到下午3点15分放学,马班学生跟着普通班上文化课结束后,专业训练才正式开始。

“每天练3个小时,然后1个小时休息、吃饭,之后去上晚自习,上到9点,回宿舍洗漱睡觉。”

保持一天练3个小时的训练频率,周六还要一天两练,如果是赛季期间,周日也没有时间休息。肖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马班学生一年的休息时间,总共只有20天。

即便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压力下,身为学生的汪志鹏坦言,“平常成绩也得跟普通生差不多。”

如果说有什么例外,那也就是给马班上课的老师需要在教学思路上下功夫,语文老师胡静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说:

“他们每天训练会非常疲惫,所以有时候上课还是难免开小差、提不起精神,有时我们会让他们休息半节课,或者课后自己通过作业和笔记来补回这节课的内容,或者再专门补课。”

有时候,甚至在高考前一天,马班的学生还在上课。

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举办中秋活动,学生野外拉练。清华附中官网 图

马班,绝不是上清北的捷径

目前马班在沈阳设立了一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该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时,《沈阳晚报》曾经撰文称,“优秀体育特长生,‘马班’毕业可上清华。”

还有当地媒体直接把马班看作上清北的一条捷径:“沈阳的孩子们:有条捷径念清华,你去不去?”

肖利说,他没有办法扭转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如果有人觉得是捷径,那可以来体验一下。我不说多,一天的时间,你能从头跟下来,你就知道了。”

“这些孩子从初一来到这,6年的时间,他们在训练、学习上的付出,这中间的苦、累,他们的坚持,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能理解的,只有学生们自己。赵晗羽就说,“马班绝不是上清华北大的捷径,我们只是找到了个人感兴趣的一条路,学习成绩、训练成绩,这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即便是来了清华附中,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

归根结底,在中学设立如马班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们的体会是“可以锻炼身体,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而教练们的看法,则是“发挥体育对孩子们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办公室主任罗健也曾经在接受采访中说过,“打球是为了出名、挣钱,或者是为了加分上大学,这是我从事体育30多年来最反对的。”

“体育有很多从文化课中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挫折教育、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等。这些都是体育的教育意义。”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