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获赠郭绍虞《宋诗话考》手稿,艺术和学术价值兼备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9-04-17 08:46
来源:澎湃新闻

“文革”期间,郭绍虞写成《宋诗话考》。自知题材不合时宜,难以出版,干脆以文言体写就,手工装订成4册。其后,《宋诗话考》出版过两个版本,影响颇大,但这部最初的手稿,一直由郭绍虞及其家人保存。

近日,郭绍虞之子郭泽弘决定将这部珍贵手稿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4月16日,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手稿捐赠仪式暨“笔墨人生,一路芳华”展览开展仪式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卿云书房举行。

郭泽弘(右)向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捐赠手稿

郭绍虞之子捐赠《宋诗话考》手稿等一批遗物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也是国家一级教授。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等20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同时,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主席,工于楷书、行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王运熙评价其“字体秀润、挺拔”。

此次捐赠的《宋诗话考》是一部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的珍贵资料。手稿共3卷,分4册手工装订而成。

到目前为止,《宋诗话考》共出版过两个版本,分别是1979年的中华书局版和2015年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版。这两个版本均根据这部手稿而来,但对于这部手写稿中经郭绍虞改、增、删的部分,已出版的两种《宋诗话考》均无体现。因此,这部手稿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此外,这部手稿并不是简单的“草稿”,而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1979年,《宋诗话考》出版,郭绍虞在序言中写道:“我写此稿,正值‘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自知这种著作不合时宜,本不敢作出版之想。于是整理此稿,也就改用文言体,并亲自缮写,索性弄得古色古香一些。”郭绍虞自己是书法家,又对这部手稿倾尽心力,不难看出,《宋诗话考》手稿自诞生之初,就是一件书法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在郭泽弘捐赠的物品中,除了《宋诗话考》手稿,还有郭绍虞生前用过的毛笔、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具及108册图书,以及一幅多位名家题字著文的“苍茫独立图”郭绍虞画像仿制件。这幅画真迹由郭绍虞家属保存,上有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叶圣陶、文史研究家王钟麒、文献学家陈乃乾题字。

此次,这批收藏都在同期开幕的“笔墨人生,一路芳华”展览中展出。为了使展览增色,郭泽弘还把郭绍虞保存的《北平笺谱》《萝轩变笺谱》、“中华书画墨”、老照片等带来展出。

《宋诗话考》手稿

手稿捐赠是郭绍虞的心愿

去年,复旦大学收集老教授手稿,找到郭泽弘,他整理了父亲的遗物,拿出《宋诗话考》手稿等物,促成了这次捐赠。

郭泽弘说,父亲郭绍虞1949年-1984年在复旦大学工作,先后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在复旦的35年,是他最长的一段工作经历,他一生中最后的时光都是在上海、在复旦度过。”郭绍虞去世后,他曾将父亲收藏的9000多册图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这次又捐出了《宋诗话考》手稿等物品,他说这也是父亲的心愿。在《宋诗话考》“序言”中,郭绍虞曾表示:“准备将来把它装帧成册,送给图书馆,作手稿本贮藏。”

“《宋诗话稿》手稿捐赠给复旦,是宝贵的馈赠。”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弛是郭绍虞的“继任者”,在这个位置上有过多位著名学者,但郭绍虞的开创之功不可埋没,陈引弛认为复旦中文系走到全国前列,郭绍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他是最有全国影响,学术地位最高的学者之一,还曾是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有郭老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对复旦中文系地位的确立和提高有很大作用。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开拓之功,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至今是大学文学批评的重要教材。”

“研究中文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郭绍虞是一位,他的文字、训诂、音韵都很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凡是《宋诗话考》的编辑,在郭绍虞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曾担任他的助手。跟在这位老馆长身边多年,在蒋凡眼中,郭绍虞学问底蕴深厚,对图书馆的工作也充满热忱,“郭绍虞先生思想一直比较进步,他出自底层,没有留学经历,但外语不错,读写很好,都是靠查字典读书学来的笔头功夫。他的经历佐证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希望复旦大学图书馆把郭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1978年进入复旦大学读书时,郭绍虞还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有机会见到过他一次。当时郭绍虞年事已高,讲话已不清楚,要靠郭师母翻译,已经名满天下的老教授仍非常谦虚,谈及学校让自己担任博导的事情,他还推辞说,“我自己都没读过大学,有什么资格做博导呢。”

“在我印象中,他是复旦中文系元老级开创者,也是达到了顶峰的人物。文学批评史是复旦大学的品牌课程,郭绍虞先生是创立这门课程的第一代人,他影响着我们一代代学者。”陈思和表示,此次《宋诗话稿》手稿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也是一种传承,“现在提这部书,对复旦学生的学术传承,对我们今天如何做学问,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部手稿,将其发扬出去。”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