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为何要被996所束缚?这本好书为你解答

2019-04-16 18:58
广西

近段时间,一则关于程序员在某开发平台揭露“996公司名单”一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这是我们修来的福报。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在马云表达这一观点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96工作制,它是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晚上休息1小时,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这种工作制也被许多互联网公司号称其是具有现代竞争力的办公室文化。

办公室文化已成为目前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工作场所文化。而办公室,往往也被许多人看作是他们通往“统治阶级”的中转站。也许今天在这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工作,说不定明天就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这本《隔间:办公室进化史》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段办公室文化成为主流的工作场所文化的历史,它也是一部从坐在办公桌边上感受社会变迁的人的视角窥视到的历史。办公室到底是怎么出现的,白领的办公室是否只有光鲜亮丽?未来我们办公室形式更自由,我们也会相应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吗?《隔间:办公室进化史》都能为你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

人生而自由,为何要被996所束缚

本文节选自《隔间:办公室进化史》,标题系编者自拟

01

“办公室” 到底从哪里来的

巴尔扎克说过“幸福没有历史”,办公室也没有。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说:“白领蹑手蹑脚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白领工作的地方也同样悄无声息。而其他诸如工厂等工作场所,来到世界的时候可是伴随着咣当声和鸣笛声的,动静颇大;独独办公室毫无声响。到了20世纪中期,也就是米尔斯写作《白领》这本书(时至今天,该书仍旧是系统详尽阐述这个主题的唯一一本书 )的时候,办公室里的男男女女几乎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中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办公室到底从哪里而来,这依然是一个谜。或许是太乏味平常了吧,所以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好认真研究的。

人们最初是在19世纪中期注意到了办公室。最初这些地方被称作账房,跟几百年前意大利经贸商人的办公室没什么区别。这些地方小而舒适,或者起码是小的吧。“斯克鲁奇2账房的门总是开的,为了能随时监视办事员的工作。可怜的办事员待在一个油箱似的阴暗小房间里,誊写着信件。”人们意气风发地来到这里工作,等到走出这油箱般的地方时,早已佝偻萎缩。在这油箱般的地方,那么多的劳动却好像只生产出了文件。最初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办公室是必需的。商贸是高贵的,惊险刺激:商贸是场探险,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富贵、繁荣。

流水线般的办公室格局

然而办公室却是虚弱空洞的,最重要的是,还很无聊。办公室里的生意是干燥沙哑的。然而正是这份无聊和令人乏味的体面感,使得办公室成为20世纪一大不可或缺的话题基础:各种关于中产阶级的美言,各种关于稳步向上爬升的职业承诺。这个阴暗小房间里的小小办事员说不定有一天就登上了人生巅峰;这窝在杂乱账房里的小小会计,今天还在这里处理着各种数字,明天说不定就在勇气的带领下成了CEO;待在格子间的码农说不定就一路码进了董事会。不论出现怎样的变迁,办公室带给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持续希望,和对稳定体面生活的保证,是其他任何工作场所都无法企及的。

换句话说,办公室从来都不该是无聊的代表。事实上,自20世纪初期,办公室就成了美国职业生活方面最具乌托邦精神的理念与情感的策源地之一。20世纪初期,办公室开始从最初的模样扩大成为镀金时代(Gilded Age )庞大的繁华生意的行政中心。彼时,办公室为人们提供了从另一个无聊乏味的代表场所——工厂——逃离的可能。诸如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建筑师设计出了办公大楼。这些大楼内部规整高效,有如生产流水线,只不过少了身体上的危险和辛劳,也因此更能体现出社会威望。到了1950年代,职场新人男孩(也可能是新人女孩,虽然概率小许多 )已经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自己一步步攀爬职业阶梯的画面。在这画面中,他或者她手中的权力不断增大,底下供其使唤的部属不断增加。

02

白领的办公室真的光鲜亮丽吗

20世纪中期的美国,白领工人所获得的威望和象征的权力是其他所不能提供和赋予的。而一些白领工人身居的场所——诸如利华大厦和西格拉姆大厦——也成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到了1960年代,管理学理论家们开始畅想一个新的办公室工作群体,即计算机科技发展下的“知识工作者”:这些白领受过良好教育,是具备创新能力的职业人,他们用“思考能力”来换取报酬。从致力将室内办公室环境同文书工作的流通相配合的、来自德国的Bürolandschaft3,到罗伯特·普罗帕斯特设计的由可移动模块构成的、为思想活跃无时无刻不在苦思冥想的未来办公者提供的“行动式办公室”,办公室设计理论家则为这群“知识工作者”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办公室布局。

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泡沫带来的狂热幻想,各种乌托邦式办公空间更是源源不断出现:仿若微型城市一般的办公场所,有着保龄球场地的办公场所,堪比大学校园的办公园区,犹如布置过的家庭车库或娱乐室的小而舒适的办公室。随着21世纪初期远程办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瞥见实体办公室本身的终点。实体办公室将被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坐在咖啡馆和起居室里、连着互联网的办公群体所取代。一家名义上位于印度孟买的公司,员工可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迦南市待着,穿着睡衣睡裤就可以参加公司的网络会议。

电影《她》中的办公空间,具备个性化、暖色调的装饰风格,并更加注重开阔性与舒适性。

然而拉近了看,就会发现画面并没有那么美好。照搬工厂车间的模式,使得办公室工作也变成了麻木的重复性劳作。20世纪中期的中层管理者感到自己的精神被上了枷锁,成了一个“组织人”,他的灵魂被公司俘虏了。而女性进入白领阶层之后,则往往被分配到行政或秘书方面的岗位,这就很难往上升职,并且还饱受性骚扰的困扰,陷入了一种双重的附属境地。而办公场所本身则遭到了无穷无尽的复制:每一栋优雅的西格拉姆大厦都会有十多栋劣等的山寨作品争相模仿,内部装修缺少人性温暖。

人们试图修复这些问题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德国的“办公室景观”造成了乱糟糟的工作环境,让人无法专注工作;而罗伯特·普罗帕斯特的行动式办公室多年来被扭曲成了美国办公世界最为臭名昭著的象征——办公隔间;甚至互联网公司疯狂的办公室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也不是因为理想主义的设计风格,而是公司员工们疯狂的工作时长——许多人都称它们为“白领血汗工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成了在咖啡馆里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财务上的持续不稳定,没有福利,且相对来讲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社交。简而言之,白领的故事就是有关自由和升迁承诺的故事,只不过这自由和升迁的承诺一次又一次地没被兑现。

03

未来的办公室真的会更自由吗

这是一家巴黎式闹哄哄的咖啡馆。这种咖啡馆常被其理念支持者引用为当代“知识工作者”的一种新的工作环境。当我问及自主性的话题时,他直击要点。他告诉我:“等级制度的模型是基于控制……而人类是其自身行为的主人。”然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数字革命的未来,他认为(许多人也同他一样认为)数字革命带来的变革将不输当年的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已经在改变着人们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在范贺文看来,工业革命就是场延续了两百年的错误,这场错误残忍地将人类困在固定的位置日复一日地工作,而新的纪元将带领我们回到前工业化时代。他说:“我们已经处在劳作的末代,我们将重新变回手艺人。”

信息技术使得工作越来越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安排时间。“当你看到一个人每周工作,比如说40个小时吧(一周总共有168个小时)。这40小时中,比如说,20个小时是被归到‘同他人一起的时间’,即合作时间,那么剩下的20小时就是你自己单独完成自己工作的时间……你可以用你想要的时刻表来安排工作。这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对你如何安排生活以及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改变将是巨大的。”

我问他这样发展下去,等级制度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经理了。”他表示。说着他摘下了眼镜,有点不自然地睁大了他蓝色的大眼睛。他知道自己说出了夸张的论点,他着力强调着这个论点。“劳工合同将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再也不是‘你为我工作,我是你老板,你得按照我说的做’这种模式了,未来将是‘我们公司有个目标任务,你能为这个任务完成哪个部分?’这种模式。然后我们商量好一个方案,你需要完成你的部分。你用自己的办法完成,你为这个部分负责,但不为公司负责。”我听了后迷惑了一会儿,因为在我听来,他似乎只在他这个新的系统中裁减掉了经理层,但并没有减掉高管层或者说并没有否定掉原有的所有权方式,而正是后者使得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可能。原来,他还准备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你知道卡尔·马克思吧?”他边问边再次睁大了双眼:“马克思必须复活。因为他的梦想如今正在实现。权力来到了劳动者的手上,权力来到了人民的手上。”

【相关图书】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著者:[美] 尼基尔‧萨瓦尔(Nikil  Saval)

译者:吕宇珺

咦,我们一周上班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跟着本书,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录事巴托比》,到美剧《办公室》(TheOffice),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萨瓦尔借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演变历程。

另一方面,萨瓦尔详细叙述了自1860年代起,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企业管理人等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构想,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属于持有资本的精英阶层,像钟摆一样,寻找着自身定位。最后,萨瓦尔也对新兴的“知识阶层”的前途、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

此外,书中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本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到影视小说、流行文化,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