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家谈巴黎圣母院修复:或将引发建筑修复领域的巨大争议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范佳来
2019-04-16 14:16
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据悉,失火点位于教堂阁楼处,在火灾发生时,它正在进行翻修。屋顶周围竖立了脚手架。大火导致其尖顶坍塌,中后部的木质屋顶完全被烧毁,而其石制的拱顶大部分得以保存。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次火灾的发生震惊世界,也对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连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张鹏副教授和城市规划系邵甬教授,两位建筑专家均表示:“巴黎圣母院究竟要修复成什么形态,或许将引发建筑修复领域的巨大争议。”

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塔。 东方IC 图

勒-杜克设计的尖塔结构或成最大损失

媒体报道显示,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塔已在大火中坍塌,在张鹏和邵甬看来,这可能是此次火灾造成的最大损失。

巴黎圣母院的尖塔由法国著名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在19世纪时主导修复完成。他通过尖塔在13世纪的残迹推导出尖塔的原初形态;并为了和教堂整体构建正确比例关系,将尖塔高度从原先提升13米。此次修复被视作文物修复领域的代表,经大火损失后,复原难度较高。

邵甬认为,这次火灾损失严重的除了尖塔外,便是800年的木屋架,“火灾应该没有损伤到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被焚毁的主要是木质屋顶部分。由于巴黎圣母院一直有完整的电子信息档案和修复预案,对木结构的复原应该难度不大。”

邵甬是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负责人本杰明·穆栋的专著译者,也是穆栋本人的好友。在她看来,此次火灾将引发的最大争议或许不在技术领域,而在:受损后的巴黎圣母院究竟应该修复成什么形态?“围绕修复,有许多不同的理念和争论,巴黎圣母院未来的修复,将引发建筑、文物等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历经多次修缮:不同理念造就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邵甬介绍,在本杰明·穆栋的作品中,对巴黎圣母院历史上的修复过程有详细介绍。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黎圣母院建成至法国大革命前期,对于圣母院的修复基本秉承“小修小补”的理念,对整体结构未有较大改动:1753年,中世纪繁复而黯淡的彩色玻璃被透明玻璃所取代。1787年,建筑师帕维移走了雕像、滴水口和顶端的装饰等一切悬挑在半空的东西;为了能容纳游行队伍的华盖,杰曼·苏弗洛拆掉了 “最后的审判”大门的柱墩和最下方的门楣。1787年,十字耳堂的尖顶因为状况不佳被拆除。

在穆栋的著作中提到,第二阶段开始于1844年,在法国大革命后,这座古老建筑曾受到严重破坏,修复工程由勒-杜克主导,他认为文物建筑的修复目的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服从那些业已消失的艺术,从而恢复和延续建造之初的理念。他设身处地视自己为13世纪的建筑师,不为保存而保护,而是创造性地修复。在他的修复过程中,他融入了自身对建筑的理念,用风格化的修复方式重塑了巴黎圣母院,包括尖塔在内的不少建筑部件,经他“创作”后重新再生。

修复以后的圣母院再次呈现出均衡一致的面貌。如马塞尔·奥贝尔所说,虽然有些原则仍值得商榷,但修复中所体现出的诚意和天赋值得所有人尊重。这是19世纪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修复,同时它也见证了文物建筑保护部门的诞生,从而成为这段遗产保护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怪物雕塑的修复草图 本杰明·穆栋 图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通过一些去除病害的表层“美容”措施,圣母院重新焕发了青春。但是1936年的坠石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圣母院结构的脆弱性和建筑的老化问题。20世纪圣母院的保护工作有三类:保护、修复和安全。这一阶段的修复由本杰明·穆栋主导,邵甬介绍,穆栋的主要修复思想是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修缮痕迹尽可能完整保留。而如今,穆栋已经退休。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文物修复的思想和路径也在发生迁移。”邵甬说,“21世纪到来后,对于文物保护的修复理念正在涌现新的思潮,这将引发广泛的讨论。”

张鹏认为,在19世纪时,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尚处于早期阶段,勒-杜克式的修复方式或许难以在现代重新出现。在法国,遗产管理和修复的门槛严格,由文化交流部统一根据特定培养机制遴选国家建筑师,只有特定人群才有文物修复的资格,“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将成为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讨论话题。”
对于Gucci等奢侈品牌宣布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张鹏认为,这样的合作模式值得国内借鉴,“在国外文物保护中,奢侈品牌参与修复,往往通过基金会等形式参与,完全是公益事件,和国内部分企业是出于宣传目的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