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唐丽霞:往来非洲十年与玉米增产项目实践

唐丽霞
2019-04-16 14:1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4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动力和新途径”在沪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在会上发表演讲,讲述了中国向非洲国家分享农业生产经验的方式,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在非洲开展的玉米增产计划的实践。以下是演讲的详细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在“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上海研究院 供图

我们团队做非洲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我自己关注非洲农业发展也有十年的时间了,今天,我从五个方面分享一下中国这些年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第一个方面,中国非常重视和国际多边机构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之间的合作。2008年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更多的是基于粮食安全行动框架下的单边信托基金,通过粮农组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当时主要派遣的国别是尼日利亚,先后派出了50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在尼日利亚各个州提供农业技术服务。2008年以后,中国政府发现这是非常有效的向非洲国家分享农业生产经验的方式,中国政府决定向粮农组织捐款两笔信托基金,第一笔是三千万美元,第二笔是五千万美元,过去十多年主要依托粮农组织多边机构向非洲十多个国家派出农业技术专家,组织非洲农业推广人员到中国进行学习考察。现在的合作还在继续进行,粮农组织专门成立了南南合作办公室,专门管理农业南南合作,中国的参与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中国除了和粮农组织的合作之外,还有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合作。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建立了一个农业卓越中心,通过卓越中心组织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向非洲传播我们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也向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尤其是像今年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遇到了洪涝灾害,中国紧急启动了粮食援助计划。

第三,中国还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有合作,现在也是在国际农发基金里面建立了中国基金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灌溉等等。除了和联合国涉农的三个机构合作外,中国和世界银行,中国和一些其他国际机构也在非洲开展了一些农业方面的合作项目,尤其是和世界银行合作的项目数量在逐渐增加,在塞内加尔,其他非洲西部国家都有我们和世界银行一起开展的合作项目。

第二个方面,中国政府开展双边合作的形式。非常多元化,我们目前在非洲最重要的标志性农业合作项目就是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我们在非洲建立了二十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西部非洲还有另外一种合作,就是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在西部非洲的科特迪瓦、几内亚都有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政府派驻的农业技术专家在当地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第三个援助形式是开展农业援外培训项目,今天上午张春博士已经提到中国政府每年除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的名额以外,实际上在农业领域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业官员的培训也非常多,每年培训的规模也很大。中国农业大学每年要举办十次左右的农业援外培训班,大部分学员都来自于非洲国家。

第四种方式,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农业机械和农业物资援助项目,还有农业科技的合作和教育合作,在教育部体系下,有一个20+20的高校合作,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和坦桑尼亚的大学建立了这个机制,还有其他的外派农业专家技术组和高级别的农业政策顾问组,向埃塞俄比亚先后派驻几批次农业专家技术组,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咨询和建议。

中国政府这些年还积极参与了国际三边合作。中国一般被称为新兴援助力量,虽然我们和非洲的合作渊源已久,实际上我们的农业援助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国际社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认为,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也是秉着学习的态度,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国际多边机构,还有主要的私人部门去开展三方合作。我们先后已经与英国在非洲乌干达合作了木薯发展项目;中国-英国在马拉维开展的水产养殖项目;中国-美国-东帝汶三方合作,侧重大豆、玉米、水产领域;中国-比尔盖茨基金会-非洲三方在赞比亚和莫桑比克一起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现在也在和德国探讨如何在坦桑尼亚开展在水稻种植方面的合作尝试,中国在三边合作方面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除了我们去参与国际上双边合作,三边合作以外,中国近几年来也在倡导一些多边合作机制,建设了很多“1+N”机制,包括中非合作论坛,就是这个机制里面最好的合作,后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引导下又开展了中国和拉共体的合作,和澜湄合作。不管哪一个合作机制,农业合作都是“1+N”多边合作机制下的一个重要领域,农业合作一直都是中国对外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中国非常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中央政府的一号文件从2004年一直到今年连续都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发展思路指引下,粮食安全又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里面第二个重要的目标,中国政府一直认为粮食安全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议题。

在不同区域开展农业合作的领域、途径、方式是不一样的,非洲国家更注重粮食作物的生产,农业技术层面的合作。拉丁美洲更关注的是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在南美国家更关注跨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合作重点。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中国在农业科学和农业研究、农村发展问题方面最高的一个学府,这些年我们也在非洲很多国家开展了我们的一些努力和尝试。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我去的非洲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每一年去非洲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我去的主要国家在东部、南部,西部非洲去的相对较少,去年很荣幸去了几内亚、科特迪瓦、刚果金,非洲不仅仅是一片大陆,中国讲中非合作的时候经常把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非洲不同国家之间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组织方式,农业管理制度,基本土地制度,土地和人口之间关系都呈现出很大差异性。在不同非洲国家进行调研,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洲国家之间发展的差异性。

中国农业大学在非洲主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在坦桑尼亚进行的玉米增产计划,这个增产计划是2010年在非洲选择了一个村庄去做试点,刚进这个村庄的时候,没有农户相信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农户答应加入我们的项目,尝试使用我们推广的技术,慢慢我们开展了十年之后,现在这个项目到2018年已经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十个村庄,选了一千个农户,示范面积从开始的10英亩扩大到1000英亩,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平行转移。

所以我们把这个项目进行了一些总结,我们认为,在项目的第一期我们主要是去试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玉米种植技术在非洲是否适用。第一阶段,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中国专家完成,中国专家直接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通过一个村庄和两个村庄的努力,发现这项技术本身是有适用性的。

项目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始进入,按照中国专家在第一个试验村总结出来的活动方案开展工作。坦桑尼亚当地各级政府、推广人员、示范户将这项技术教给当地农民,建立起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机制。

我们现在进入到项目的第三期,千户万亩的玉米增产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就是想注入一些新的发展要素,给予当地政府工作团队更大自主权。不是我们去做这个项目,而是让当地政府和他的农业推广技术队伍去做这件事情,他们自主设计整个项目方案,去选择项目示范村,选择项目示范农户,组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技术培训我们只是给他提供一些指导,提供一些必要的资金支持,让他建立起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主动性,从而成为自己的发展经验内核。这样组建了41名工作人员的团队分布在不同县,并且去规范整个项目的监测和评价体系,目前整体项目情况是,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覆盖了七个县,每个村有100-200名示范户,让每个农户示范种植1英亩的玉米,这个收入的产量足以支撑这个家庭的粮食安全,并且大概有一半的粮食可以用于销售,再去维持他下一年度的生产,小农户自我生计体系就变成可持续的,如果面积太少,他不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可持续的结果。面积太大劳动力的禀赋和农业机械水平就不能够支撑生产环节,如果有坦桑尼亚的朋友可能比较熟悉,在7个县区都有,每个县区有1-2个村庄,尽量推广这个项目示范效应。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我们在非洲所做的这些工作是一种平行发展经验的转移,因为这些玉米种植技术是我们现在中国小农户仍然在继续使用的,所以现在把这样的发展经验和非洲国家去平行分享。通过这个过程,来证明这些经验可能对非洲农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在参与全球的南南农业合作的特点,第一,是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除了政府部门,我们的一些农业企业,包括像我们这样一些农业高校都在参与其中。第二,呈现出极强的模式和机制创新,我们和多边机构的信托基金的合作模式,农业领域里面开展三方合作的机制,这在国际上比较普遍,但是中国参与这种三方合作机制是从农业还有卫生和教育领域开始试点的,包括在国际机构里面设立信托基金也是相对比较早的一种尝试。第三个特点,我们在做南南合作的时候,一定是以推广中国的小农为基础的,以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为核心。第四个特点,我们这个南南合作一直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重视非洲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粮食生产环节,注重的是粮食作物,和我们现在一些国际机构所采取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价值链的方式更强调贸易,更强调市场,中国在非洲的农业合作更强调生产环节,更加重视的是粮食作物技术的传播和分享。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