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摆兰会”:有马湘兰郑板桥笔下的逸韵,也有名品幽兰

澎湃新闻记者 肖永军
2019-04-17 07:26
来源:澎湃新闻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自古是“艺兰文化”的重镇,每年三四月份,无锡都会举办一两次大型的“摆兰会”。今天,“摆兰会”被搬进了无锡博物院的展厅,与展厅里的馆藏历代书画交叉呼应,为观者呈现了一场“兰”主题特展。

4月16日,由无锡博物院、江苏省兰花协会联合举办的“得天之清——无锡艺兰文化展”在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从无锡博物院获悉,此次展览共展出有关“兰”题材的书画28件(套),从明代马湘兰到清代石涛、郑板桥,兰石图在精湛的笔墨中愈显君子之高雅品质;从明代丁云鹏到近代吴湖帆,屋舍丛兰于文人煮茶雅赏间愈发幽静清香。展期至7月16日。

无锡博物院党委书记肖炜在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艺兰展是以丰富的有关兰草题材的馆藏书画作为基础,再配以与兰相关的古籍、照片,更为精妙之处就在于我们把不少省级的兰花名品‘请’到了展厅。即展览开展的第一周,我院会同时展出刚从2019年江苏省蕙兰展上争奇斗艳归来的兰花名品实物。这是无锡博物院第一次把活物放进了展厅。由于兰花的花期到20号左右,因此展览期间,无锡博物院会请无锡种兰名家定期地来照看以及更换兰花。”

展览中的兰花

无锡自古是艺兰文化的发展重镇,有“艺兰胜地”的美誉。据古谱记载,早在元代无锡民间就有“斗兰”习俗,发展至清乾隆时期,每年三四月都会举办一两次的大型“摆花会”。

1937年,日本兰商小原荣次郎出版了一部介绍兰花品种和种养的著作《兰华谱》,书中大部分资料和图片均是无锡种兰名家沈渊如提供的

鲁迅在《兰谱》扉页上的题诗

因此,无锡博物院表示,无锡博物院自2019年起主推“江南文脉”系列展,“得天之清——无锡艺兰文化展”是该系列中的首展。此次展览旨在宣传无锡地域文化,增强无锡城市文辨识度。

画兰名家与兰画

兰,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盛放于幽谷之中,遗世而独立,常被比作高人隐士的林泉风致。古往今来,兰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是文人雅士爱重的品格之花。

历代画家以兰花见长者不胜枚举,如南宋郑思肖、明代文徵明。而明代马守真、清代郑板桥、石涛亦是画兰高手。由于兰花具有高尚的品质,这些画家不仅画兰,而且爱兰。

明 马守真 《兰花图扇面》 1593年 无锡博物院藏

生活在明中后期的马守真又名马湘兰,她笔下所属,惟有兰花,所居名“幽兰馆”,临终时座椅四周摆满兰花;而且,马守真还有一段凄惋的爱情故事,她曾是一代名妓,在美女如织的秦淮河畔,她的姿貌并不出众,但论齿序、才情却是“八艳”之首;她24岁那年遇到姑苏才子王稺登,然后她被王稺登的才情所吸引,于是便把一生深情许给了王稺登,终身未嫁;王稺登七十寿诞时,她抱病前往,为苦恋三十多年的爱人一展歌喉,终至心力交瘁,黯然而逝。她的一生也像一朵幽兰,不侧时卉,暗自吐芳。

清 郑燮 《兰竹石图轴》 1764年 无锡博物院藏

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作画惟有墨笔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取意于石之耿介、竹之孤高、兰之清幽。此次展览中就有他的《兰竹石图轴》,其画中题款既是画论,又是自况:“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清 石涛 《兰竹石图轴》无锡博物院藏

“清初四僧”的石涛写兰,被称为“二赵”之后第一,他曾留有题兰诗:“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恨不当年多食肉。”

吴湖帆《幽香滌虑图轴》 1950年 无锡博物院藏

展览中,除了专注于描绘“兰石图”的边角小景外,还有以兰为描写对象的全景再现。最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画家吴湖帆为养兰名家蒋瑾怀所画的《幽香滌虑图轴》。1950年冬,吴湖帆应蒋瑾怀所请,作《幽香滌虑图》。吴湖帆在画中题识:“瑾怀先生爱兰成癖,家梁溪庭中艺兰数十本,凡名种若干咸备,九畹清芬,缭绕几案,日日折腰,不惜浇花,洵具雅致”。又言,瑾怀对吴历(墨井道人)为许青屿侍御作的《槐荣堂图》“赏叹不已”,故而取《槐荣堂图》中一角绘成《幽香滌虑图》,并强调“我用我法,非墨井一家”。

明 丁云鹏《煮茶图》无锡博物院藏

另外,无锡博物院馆藏丁云鹏的《煮茶图》堪称其绘画精品。也属于难得一见的展品。明代董其昌曾十分欣赏丁云鹏早期的作品,而对晚期作品多有微词,尝言:“自后不复能事,多老笔漫应,如杜陵入蜀后诗矣。”这件《煮茶图》作品创作时间是丁云鹏的早中期,自无“老笔漫应”的弊病,而是设色清劲秀丽,线条繁复严谨,铁画银钩的精品。画中主人公盘腿而坐,低头沉思,左手掐指似计算什么。正是等待煮茶前打发着时间,一老妪、一中年仆人正在忙碌着煮茶的工作。仆人旁边就是一丛幽兰。从此幅画中便可看出兰花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锡养兰名家

无锡与兰花的渊源已绵延数千年。这座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兰名家,也成就着无锡在兰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到明代时,已有《学圃杂疏》《荆溪疏》《格致全书》等史籍,对无锡地区的产兰、艺兰情况做出详尽的记载。

展览现场

据记载,无锡最早的兰艺名家应是清朝后期的杨大笙,1936年的《锡报》载:“无锡艺兰专家,以前推杨大笙最为有名。”1923年,吴淳白编著的《兰蕙小史》中记述:无锡当时选育出的兰蕙名品有“西神梅”、“梁溪梅”、“翠萼”、“江南新极品”、“荣梅”等。当时无锡兰艺名家杨干卿和荣文卿在江浙沪地区很有名气。稍晚无锡兰艺名家有蒋东孚,曾选育出“丙子荷素”、“虞素”、“胥梅”等名品,在兰界名重一时。这一时期兰艺名家还有庄衍生、蒋瑾怀、沈养卿、沈白涛、张揆伯、周伟学、沈渊如等人。

这一代兰艺名家沈渊如建树最高,他1925年开始养兰,到1949年已收集春兰名品70种,蕙花名品50种,其中有近30种是他选育的。1956年他将一部分兰花献给国家,无锡园林部门立即在城中公园建兰房,当时集中名兰100余盆。到1964年兰园迁至前西溪,场地扩大,名兰已有300盆。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市除兰艺专家沈渊如外还有许多养兰能手,如:胡泉金、强士奎、张浩荣、夏新奎、隆贤法师、周阿兴、石桂洪、钱仲甫等人,都为无锡兰花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当推园林管理处的葛士超,他大力支持发展养兰、建兰园、收集兰蕙名品。到“文革”前无锡市已有名兰160余种,共3000盆。

改革开放后,无锡恢复和发展了兰花事业。无锡兰苑首先重建,于1989年建成规模更大的江南兰苑,收集栽培名兰百余种2000余盆。民间养兰也蔚然成风。出现了养兰专业户陈耀明,收集名兰数十品,莳兰200余盆。葛士超虽已离休仍然热心发展兰花,1988年3月5日无锡市兰花研究会正式成立,会员80余人,一致推选葛士超、丁永康、吴惠良为正、副会长。1989年3月初,中国首届春季兰展在江南兰苑成功举办,全国150余个市县的兰协参展。1999年3月中旬,无锡举办第九届兰花博览会,全国各省兰友欢聚在锡惠公园,以兰花的风采和幽香歌颂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天,无锡兰花事业欣欣向荣,兰友已扩大到有300余人,收集栽培名兰200余种5000余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6日。

—————————————

延伸阅读

斗兰会到摆花会

早在宋元时期,无锡就有“斗兰”的习俗。金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元好问编纂的《中州集》“录异事”中有记:山中多兰,每中春作华,山僧野客,人持数本诣公,以香韵清绝为胜,少劣则有罚,谓之“斗兰”。透过典籍,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古人“斗兰”的画面:仲春时节,一群山僧野客围坐在各自带来的兰花之间,喝着酒、赏着花,谈笑间评出优胜者,惩罚劣汰者饮酒。这是一个多么“悠”雅的情境啊!

明、清时,好事者将斗兰趣事引入了都市,后来逐渐演变为花会,自清乾隆时期开始,“斗兰”发展成“摆花会”,继成民间习俗延续到民国,也就是现今兰花展会的雏形。一般每年三月和四月,都要举办一两次大型“摆花会”,大家聚在一起赏兰、斗兰,举办一些传统的活动或竞技,比如:蒙上眼睛靠摸兰花叶子辨认品种或者只靠闻花香来说出名称。在外行看来,这些活动是非常神奇的艺兰技艺,仿佛是一群深藏独门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比试高低,令人惊叹。 

清光绪《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兰花会情景

如今,作为民间习俗的“摆花会”也不是随便举办的,有着不成文的讲究和规矩。组织者会像结婚发喜帖一样提前发出“花帖”用以邀请,由此,来宾得到了礼遇,兰花也得到了尊重。花帖不能随便发,发帖的人会提前跟想要邀请的朋友联络,言谈话语间了解你是否有时间、是否愿意来参加兰会。双方意见相合,花帖才会寄出。如果冒昧地寄出,兰人会认为自己是十分失礼地打扰了对方。兰会上赏花,也有很多讲究,不能吸烟、不能喷香水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让这些气味扰乱兰花的幽香。再比如兰花摆放的位置一定要与参观者的视线水平,兰会是有座位的还是没有座位,兰花的摆法会完全不同。说是斗兰但不是争斗,只是兰花放在一起状态一定有上下之分,为的是评赏和交流。花会期间,各家均选出名兰,争妍斗丽,互相竞争首座,气氛热烈,观者如堵。

江南兰苑

无锡在兰人心中的地位还和江南兰苑有关。50年代初,无锡葛土超、沈渊如等人负责筹建兰园,60年代已极具规模。当时与杭州兰苑、上海植物园兰室一起并称江浙沪三大兰园。“文革”时期一度荒废。1987年,在无锡鼋头渚风景区南犊山北麓辟地新建“江南兰苑”,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江南兰苑

江南兰苑是集兰花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生产、科研与园林游赏相结合的兰花专类园。园内茂林修竹、曲水清流、兰香四起,有国香馆、留香亭、流芳涧、香帘等江南园林式建筑。进苑是倚墙而立的碑廊,壁间嵌王献之、文徵明、郑板桥、吴昌硕等历史名人的兰花画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涧曲流、树木葱茏,是兰花的栽培区。以兰居为中心的一组厅堂,是品赏兰花的去处,室内圆台、方桌、高脚茶几陈列兰花展品。国香馆面水而建。荫棚区别具风情,用平台、曲廊,或让兰花自然生长在溪边、石隙,或附生在乔灌木间,形成绝妙的幽境。

江南兰苑兰花陈列

1989年,江南兰苑造园之初,就被中国植物学会批准为我国首家兰花资源种质保护研究中心,明确了江南兰苑的园林定位和工作目标。目前,江南兰苑对兰花品种的收集、保存、培育等方面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共保存、收集传统国兰品种500多个、洋兰品种100多个,引种、驯化野生兰花品种400多个,共计万余盆。201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列“艺兰”为市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南兰苑成为“艺兰”的传承地。

西神梅

在兰花界,提到“西神梅”,每个人应该都能说出其与无锡荣文卿的故事。虽然在叙述上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关于艺兰大师荣文卿先生对“西神梅”的情有独钟、细心呵护、视若珍宝的描述却是一致的。结合各种版本的故事,可将这段美好而又传奇的故事整合如下:

相传,在1912年,无锡荣文卿选得一梅形水仙瓣春兰珍品,以无锡惠山古地名将其命名为“西神梅”。荣文卿当年在街上一家店铺看到此花,当时百般商讨未能买下。荣文卿痴心不改,第二年再去见那老板,此花由于植培不当,已形容憔悴。文卿仍以重金求得。荣家中名兰极多,但独对西神梅钟爱有加,倍加呵护,轻易不示人。但此兰不幸于1916年被贼人从家中盗走,荣文卿遍找无踪,情急之下,状告至官府。荣家当时是无锡大户,官府接状后十分重视,立即差人查找。时隔半年后,所幸于吴县乡间查获,得以物归原主。后荣文卿将西神梅以十根金条割爱于杨干卿,杨先生将其视为家中珍宝,只独赏,从不示于外人。在杨干卿晚年时,自知天命不长,即嘱其子说:“此兰是我一生最爱,可惜你不会养护,我死后,可将其送于沈渊如先生。”其子便尊嘱相送。沈渊如得西神梅后,精心护养、繁衍,得以流传至今。

西神梅被人们誉为“无上神品”,更有“朱砂一点衬娇颜,品正行端兰草间”的赞誉,妙处就在它的捧上。根据传统瓣形理论,它的捧如果过一点就归于梅瓣,如果没有白边则只能是行花了,西神梅恰倒好处的捧与漂亮的刘海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中宫,与外瓣相配更是精美!观西神梅的花,有一种高雅神圣的感觉,不愧为无上神品!

西神梅

胜利大荷

“胜利大荷”,作为兰花的一个品种,是近代赤蕙荷瓣中的精品,五瓣短阔横大,色绿,大卷舌,叶子阔肥且呈弓形。

胜利大荷

“胜利大荷”名字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原本是在1924年由无锡的艺兰名家曹子瑜、荣文卿在众多兰花品种中选出,当时命名为“曹荣大荷”。然而,“曹荣大荷”的培育并不理想,1938年,荣文卿先生将仅存的二筒小草送给艺兰家沈渊如先生培植。沈渊如先生十分爱惜,精心养护,小草日渐茁壮,历经二十二年,于1946年抗战胜利之时奇迹般地盛开一蕊,恰逢其会。为欢庆祖国重见光明,沈渊如先生特汇集艺兰同好在无锡公园的同庚厅举办兰展,当场就把“曹荣大荷”更名为“胜利大荷”,以示爱国之心,更是为表达精心呵护多年的兰草再次盛开的喜悦之情。

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锡报》报道“胜利大荷”

(图文均由无锡博物院提供)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