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之后抢高校,这些重点城市放大招

2019-04-17 09:06
浙江

2016年开始,高校争夺战曾是大家热议的焦点话题,“南深圳、北青岛”成为这场高教争夺战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不过,从2018年开始,高教争夺战还在继续,而加入的城市已不仅仅是深圳和青岛,重庆、广州、杭州、深圳、宁波、苏州纷纷加入其中,或引进分校,或建设研究院,不遗余力地吸引重点高校加盟。

各大城市引进高校有多火爆,看看2019年3月以来的各种大动作:

2019年3月16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约,将在苏州高新区合作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2019年3月,青岛红岛经济区近日下发《关于征求康复大学土地征迁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标志着康复大学正式将在青岛开建。同时,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和国家足球篮球学院也将落户红岛。

2019年3月29日,作为清华大学国内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

2019年4月2日和9日,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等相继落户重庆两江新区;

2019年4月8日,浙江大学新成立的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落户郑州;

此外,2018年以来,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十多所强校强院强所落户的宁波市也传出大手笔。

2019年3月28日,宁波市发布《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18——2022年5年内,投入不少于150亿元支持高水平大学发展,其中近几年的引进高校将是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重点城市,上述发力引进高校落户的城市已经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如此急迫的引进高校,除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外,更为直接的原因或是希望在全国抢人大战中占据先机。

高教资源的短板成为制约因素

我国各大城市中,高教资源分布差异一直较大,大部分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之下,很多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高教资源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短板。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王中立曾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郑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建议”。他认为,郑州高教资源落后于西安、南京等,应加快发展。

而除了郑州,发力引进高校除广州外,重庆、杭州、深圳、宁波、苏州、青岛等同样面临高教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顶尖高校和优质学科非常缺乏。

从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来看,这种差距就会非常明显。广州拥有5所双一流高校、18个双一流学科,在上述8个城市中位居前列,但与前5位的城市相比劣势明显,特别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相比。

杭州除了浙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中国美术学院还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虽然相比之前有进步,不过也仅有2所双一流高校,数量上同样严重不足。

重庆、青岛仅有2所双一流高校,而苏州、郑州和宁波仅有1所双一流高校,深圳则1所也没有。这些城市基本都是全国影响力的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其拥有的双一流高校数量与城市地位和发展需要并不相称。

除了高校数量外,优质学科差距大同样也是这些城市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广州虽然有5所双一流高校,不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仅有4个A+学科,A和A-学科数也不多。杭州虽然斩获了13个A+学科,不过主要是浙大的贡献。重庆、深圳、宁波、苏州、青岛、郑州等优质学科则乏善可陈,A类学科和A-学科数量极少。

引进知名高校,这些重点城市在行动

重庆

今年初,重庆以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契机,提出5年累计总投入不低于60亿元,建设并提高全市高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重庆采取引进来和强地方两条举措,来实现重庆高等教育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首先,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

自去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宣布将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并计划于2019年开始招生;而今年,华为投资10亿建设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暨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人才,预计2020年计划招生1000人;此外,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未来的高教集中地、新大学城,纷纷在此与国内外高校签署协议,合作共建研究院,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等。

广州

广东省是全国GDP第一大省份,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拥有最活跃、最发达的经济水平,但是作为如此体量的省份,仅广州拥有5所双一流高校,高教水平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符,尤其当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也不能充分支撑起未来的发展。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粤港澳的教育合作掀起新的热潮,广州更是抓住机会,与香港、澳门等合作共建各类高校。重量级的有即将落户广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此外,广东省正积极探索新机制,高起点筹设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国际旅游学院(暂定名),筹划碧桂园机器人学院等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建设国科大广州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南分院。

杭州

除了新建西湖大学外,杭州还在不遗余力引进高校,而且出手不凡。

杭州也出台了《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未来十年杭州将引进近60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全球排名前百位的世界一流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杭州和浙江的高等教育走出来只有一所高校的困境。2017年开始,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以及中法航空大学等已在杭落户。今年4月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杭州成立了人工智能(杭州)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更是在支持杭州的发展过程中,分别成立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之江实验室等,贡献浙大力量。

深圳

深圳高校教育起步较晚,导致高等教育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但是早在2016年,深圳市政府就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争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达到20所左右。

不过,随着深圳对高等教育的大手笔投入,这种状况正在发展改变。本地高校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发展迅猛,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队伍,还是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不输目前大多数的双一流高校。

当然,深圳最可怕的在于目前正在建设的10余所重点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力支持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中外联合办学机构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和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及深圳市大力支持的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

青岛

青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知名高校,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达到50个。目前,青岛市具有独立校区的各级各类高校共有25所,新签约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32个,其中正式运行的机构16个。

目前青岛已经成立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名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对外贸易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据了解,未来青岛还将继续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宁波

作为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宁波和宁波人从未满足于急缺高等教育的现状。为此今年3月份,宁波发布了《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2018年到2022年,宁波将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不少于150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不少于50亿元。

去年以来,宁波推进名院大校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十多所强校强院强所扎堆落户,成就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宁波现象”。

首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揭牌,预计到2020年建设完成,2021年初正式启用;其次,宁波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京电影学院宁波分院;与此同时,宁波还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协议,启动建设双方大学在宁波的研究院;对于本省最知名的浙江大学,宁波更是密切合作,双方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作为中国工科强校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在宁波建立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今年,西北工业大学也在宁波落户,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苏州

苏州作为长三角GDP仅次于上海的城市,在高等教育方面仅有苏州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匹配,因而苏州一直在高教方面不遗余力的奋进。

去年,牛津大学与苏州合作共建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此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纷纷落户苏州,成立研究院,依托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水平,助力苏州经济的发展。

今年3月份,苏州与南京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此举不光解决了南京大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更是解决了苏州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困境,一举多得。

郑州

2017年11月23日,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意见表示,将设立100亿元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引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引进高校主要是国际名校和双一流高校。

此外,落地高等教育机构全职引进或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以及同等层次顶尖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郑州市将给予5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

优质高校是"抢人"利器

近年来,各城市发力引进高校,除了产业升级的需要,也需要在新一轮城市“抢人大战”中不落人后,而后者似乎是更为迫切的原因。

过去,像深圳、苏州这样高等教育资源不强的城市,同样可以创造经济奇迹。但是,随着人才政策和经济待遇的落差逐步缩小,以及产业升级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自身没有足够的高等教育资源,要再创造过去的苏州、深圳式奇迹,恐怕会越来越难。

事实上,这几年苏州、深圳在高校抢夺战中的主动性就很突出。

前者,在人大分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的基础上,又将设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而深圳近几年引进的大学,更是涉及17所985+1所211+6所香港高校。

另外,前一段时间在深圳高调招商的青岛,这几年也共签约引进高校32所,其中16所已落地运行,还有16所正在推进。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是每一个经济规模壮大后的城市,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成长中的烦恼。而抛开经济方面的影响,它也与“抢人”有很大关系。

一定程度上说,高校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二次分配,且尤其是人才资源。像河南、海南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优质大学无疑是重要原因。

再如武汉,虽然过去所培养的人才流失也较严重,但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武汉的“校友战略”,无论在“抢人”还是在招商引资上,成效都很明显。

如今重庆、广州、杭州、深圳、宁波、苏州、青岛、郑州都已经在抢夺高校的赛道上跑起来了,其他城市是否会继续跟进,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