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思想周报|图片版权释出黑洞;英国脱欧陷进黑洞

叶玲杰、胡舟
2019-04-15 09:34
来源:澎湃新闻

【国内】黑洞图片的版权与图片版权的黑洞

近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发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视觉中国网站因黑洞照片版权问题引发公众质疑,随即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就“国旗、国徽”被标注版权质问视觉中国,多家知名企业也纷纷就其官方Logo遭标注版权售卖对视觉中国公开讨伐。随后天津网信办依法约谈视觉中国网站负责人并责令其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次日,视觉中国发布致歉声明并自认审核不严责任,承诺处理不合规图片,现视觉中国官网已经关闭。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发布的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华尔街见闻”一文“深扒:视觉中国,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详细分析视觉中国近年来的经营模式,该企是一家国际知名的以“视觉内容”为核心的互联网科技文创公司,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觉内容市场从原有的小众的专业市场变成了大众的海量市场,该公司在线提供并每日更新超过2亿张摄影图片、设计素材及超过1000万条视频素材和35万首音乐素材,其中平台提供的内容超过2/3为自有或独家内容。截至2018年中,已经获得公司视觉内容授权的国内客户已超过十万量级,公司的合作客户数比2017年上半年增长48%,图片内容每日被阅读达十亿次量级。

围绕视觉中国事件,网络上多方观点争论热议。4月12日“新华社”即发文“打着版权保护的幌子做生意,怕是不太合理”,“新京报”则表态“视觉中国最大的错,在把版权生意变成‘钓鱼执法’”,多家自媒体同样持观点认为视觉中国靠垄断图片版权、“钓鱼执法”,索取天价赔偿以盈利或要挟企业签署年度合同。如自媒体“三表龙门阵”即发文“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既指出对“视觉中国在长期经营模式中刻意混淆案例所呈现的版权细节,来‘搞定’不明就里的自媒体”的担忧,也提出自媒体应警惕自身版权意识不够的风险。自媒体“大猫财经”发文“视觉中国的吸金黑洞”则以自身经历及业内案例剖析视觉中国对媒体的索赔逻辑,即不论媒体承认侵权、主动删除、赔礼道歉等,最终均由视觉中国定价索赔,且视觉中国的赔偿数额超出多数人的预期并以技术监控版权的“鹰眼系统”钓鱼执法的嫌疑。

而另一方观点则认为视觉中国依法维权、保护摄影师著作权的举措有益于推动我国版权保护。界面新闻“视觉中国被关站整改,但图片版权的糊涂账仍是‘黑洞’”,即着重从版权角度探讨视觉中国事件,认为视觉中国在图片审核和版权信息描述上存在很大问题。就未获得人物肖像权或所有物权的照片不应该进入商业用途用于售卖,视觉中国不仅在上传环节没有对签约摄影师提出明文要求,而且其客服人员对待版权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一概以商业用途的话术受理。

但该文就视觉中国在图片版权保护领域所起的正面影响予以肯定。虽然业内人士解读“视觉中国虽然以其视觉内容与服务为核心业务并贡献了82%的营收,但其中通过法庭诉讼生效判决的金额不超过0.1%,说明绝大多数都和解了。”但作者认为仅凭该观点不足以将视觉中国打成行业版权流氓的典型。一方面依据相关媒体法务负责人阐述,相较于行业内其他图片库而言,视觉中国在维权流程上做到了相对规范;另一方面,多位法律界人士均认可视觉中国作为业内第一家图片版权商对推动社会各界重视版权,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秩序提供的帮助。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人人都在吐槽视觉中国,为什么摄影师却这样说?”则从摄影师的角度出发,认为摄影师与视觉中国相互依存,视觉中国不仅能够以相应的模式和比例与摄影师分成,还能在摄影作品被侵权盗用时通过视觉中国维权并分成赔偿金,这是摄影师难以独立实现的。

澎湃新闻“视觉中国的图片版权之争,不能也是‘黑洞’”,则表明视觉中国市场化运作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其是否一味追求图片版权的商业变现,为了满足股东利益需求,而不断提高版权费用标准,这无疑最终会伤害图片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业内应围绕这一争议就平衡图片版权所有者、服务平台与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同时兼顾互联网图片等各类信息的自由传递特性,寻求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有自媒体倡议的图片版权检索系统建设。

【国内】童模的童年与对苦痛的耐受

近日网上流传的“杭州童模当街被母亲踢打系列视频”引起众怒与广泛争论。在事件发生前一周GQ报道即发文“逐梦童模镇:妈妈,我们明天几点拍照?”挖掘刻画浙江湖州织里小镇的童模生活及其背后的童模摄影产业。界面新闻则在事件发生后调查发布“‘虐童’过后:湖州织里童模拍摄依旧”,文章从“比新闻更重要的事情是女儿马上年过7岁要面对产业对于大童模更高要求的童模家长”、童模生态链上游淘宝店主为减少拖延成本面对家长施压批评打骂儿童赶进度的不作为等多角度入手,坦言从童模身上,父母提前投资赚取了利润,商家获得了流量和交易,摄影师完成了工作。而留给孩子童年的,只有换不完的衣服,和在镜头前千篇一律的摆拍。谁又真正在意他们经历了什么。

大多数的评论均聚焦在童模光鲜背后儿童权益保护、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童模行业整顿上,如“央视网新闻”评论“拷问童模之痛:童年不该成为被父母变现的梦魇”认为童模家长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不懂事的年纪做着不该做的“工作”,甚至在金钱和虚荣心的诱惑之下让孩子走上“职业”之路,全面开启了孩子童年的瓦解模式,却对孩子的身体、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给孩子一个应该拥有的童年,父母责无旁贷。童真不可以被标价,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做“中间商”,用别人的童年去“赚差价”。

“新京报”则发社论将问题切实落到法律层面“规范童模行业,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即认为妞妞的遭遇只是童模行业的冰山一角。而童模包括童星相关的产业链,被曝光的乱象历来也不少见。2002年中国即发布《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但该规定并未禁止文艺、体育单位招录未成年人,儿童文艺表演属于被豁免的领域。2015年大修后的《广告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但这里禁止的是广告代言,而不是广告表演。因此如何在相应活动中切实保障儿童的权益,仍需要系统完善法律机制。

“Vista看天下”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一文就微博上网友针对此事件孩子遭遇的声讨中认为“舆论太小题大做”、 “家长打孩子不过是很多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大家不也都长大了”的系列观点展开分析。小孩做错事固然需要父母批评和惩戒,但正常的惩戒和肆意的粗暴不能一概而论,家长超出分寸的暴力、棍棒说话的做法,只会在小孩心中长久地留下阴影。而就小孩棍棒教育这件事上,有些人的“同理心”好像完全相悖。作者认为正常的同理心应当是因为经历过类似痛苦所以不愿他人承受同样的对待,但在部分人看来却变成感同身受。而个体因此受到的影响和伤害,并不是“过来人”心态就可以合理化的,也无人有这个权利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做法开脱。作者认为这种异常的“过来人”心态,是在体验到这些不正确的事之后,去寻求个人痛苦的在人群中的共性,以此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忍耐。而究其本质,大概是我们对每一个个体的苦痛,耐受度都过高了。

【国际】脱欧就像黑洞,吞噬党派政治

2016年6月,英国公民投票,“脱欧”成为现实。

2017年3月,英国政府宣布将于2019年3月29日正式“脱欧”。

2019年3月,脱欧大限将至,然而协议未商定,双方不妥协,于是英国脱欧期限被延长。

2019年4月10日,欧盟各国同意英国脱欧期限推至10月31日。

英国脱欧变“拖欧”,《华盛顿邮报》称,脱欧就像黑洞,它吞噬能量、光线和物质。没有其他新闻,没有其他思考,除了脱欧什么都没有。每个人都呼吁其他人作出让步,但每个人自己似乎都不愿妥协。于是,这就像排成一圈的行刑队员。最后,所有选项都倒地而死。

在这样的隐喻背后,需要追问的是,一个曾经以中庸、稳定和务实判断著称的国家为何会变成“政治屠宰场”?

《美联社》记者吉尔·劳利斯撰文称,英国脱欧变“脱欧”,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乱局的开始,源于卡梅伦打算利用公投平息党内“疑欧派”争吵的初衷。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公投结果出了变故,52%的支持率使得英国脱欧成为现实。尽管所有的分析都指出脱欧会使英国变穷,但只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决议”,于是“错”的决定也一定要执行。民主政治变儿戏,成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

然而,美国记者、时事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并不认可此种言论。在他看来,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英国“拖欧”只是一个意外。他认为,民主制度的优点在于糟糕的政策能够被纠正,选举出新的政府之后,过去的错误政策会被撤销。一直以谨慎和守时出名的英国,突然做出许多鲁莽的决定,甚至还想改变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脱欧最后期限。这样的决定使人不能理解,但也仅是民主政治进程中意外的存在。

科尔宾和特雷莎·梅(右)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既然英国脱欧这一事件并未触及到西方民主制度本身,那么问题在于哪里?《卫报》对此所持的观点是,左右党分野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发生。

如果想要推进脱欧进程,英国政府必须拿出一份能够弥合分裂的协议。然而,正如马丁·桑布在《政治季刊》中所言,这一份协议一直是个“不断制造问题的解决方案”。面对脱欧期限延长的现状,《卫报》指出,时间的宽裕并不会增加有关英国脱欧的选择余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月里,英国能做的,是重新找到共同商议的方式,而非旨在针对不同的党派利益发言。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放弃对党派身份的固守,确认辩论的答案不是为了重申不同党派的存在,《卫报》讲道。现如今,英国与欧盟讨论的焦点在于关税同盟、单一市场、欧洲经济区、会员身份等范畴。议会的投票结果显示,工党或保守党在上述问题上所持有的立场缺乏共识。二次公投可以举行,但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张来影响公众的判断,那么最终的结果或许会重蹈覆辙,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在左右分野的党派政治中寻找到一条双方均可妥协的道路,英国便可顺利脱离欧盟吗?

《华盛顿邮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报道称,脱欧是从民粹主义角度进行的一场右翼文化战争,其进程的一再延宕与身份政治有关。它同用墙把各种人、思想、政治结构相互隔离开有关。脱欧的思维模式不会妥协或接受警告,没有中间道路。

英国“脱欧”被视为欧盟内部乃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核心地带出现的去全球化、政治右转、民粹主义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多重危机,英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导致工人、老年人等群体对英国精英政治的不满加剧,激进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影响呈现加强态势。与此同时,英国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疑欧主义传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保守党政治家不断强调英国与欧盟的差异,不惜对欧洲一体化进行妖魔化的宣传,把英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移民涌入等问题归咎于欧洲一体化。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借助“脱欧”公投进一步显性化。围绕“脱欧”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英国传统的左右分野的党派政治,“脱欧”支持者背后存在的极右民族主义和极左反建制思潮导致英国政治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分裂。

“从外在看,英国的政治机构是璀璨的、世界著名的民主象征,庄严地坐在泰晤士河上。 然而在内部,它是破旧的,越来越不切实际。现如今,伦敦已然成为脱欧时代民主困境的象征,且它已无法改善”,美联社记者吉尔·劳利斯发出如此感慨。

【国际】阿桑奇被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何处安放?

海外网4月12日报道,11日,厄瓜多尔突然宣布撤销对“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政治庇护,英国警方随后进入使馆,将已经在里面居住近7年的阿桑奇带走。阿桑奇被捕事件引发争论——他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犯罪?起诉他对于美国新闻自由而言有何意义?

阿桑奇声名鹊起是在2010年,当时他的反秘密网站开始发布由陆军情报分析员切尔西曼宁泄露的美国秘密军事和外交文件档案,后者从她在前哨所工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下载了这些文件。在伊拉克他的形象在2016年变得更加复杂,当时维基解密公布了被盗的民主党电子邮件,俄罗斯政府已经将其作为其秘密行动的一部分,以破坏希拉里·克林顿并帮助唐纳德·J·特朗普赢得总统职位。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1日,英国伦敦,阿桑奇抵达伦敦威斯敏斯特法院。东方IC 图

阿桑奇被捕无疑对于美国两党议员而言,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情。但仍有“另类”声音表示,这一变故是对美国新闻自由的一次考验。

查理·萨维奇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阿桑奇的故事颇为传奇,而在整个故事中,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和执法官员一直在衡量他们是否可以指控阿桑奇犯罪。这场辩论引起了新闻自由倡导者的关注,即他的案件确立的先例对于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和美国调查性新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那么,针对阿桑奇先生的案件为何引起对新闻自由的担忧?

据了解,阿桑奇并不是一名传统记者,但他在维基解密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很难从法律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新闻机构的工作。举例来说,《纽约时报》每天所做的事情便是寻找和发布政府部门将会发布的信息。当然,他们会严格的保密工作,包括机密的国家安全事务,并采取措施保护来源的机密性。

近年来,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间谍法”,检察官开始更加频繁地向官员收取泄露信息的官员。 它将把对国家安全机密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信息披露给未经授权接收的人。 而从表面上看,“间谍法”也可以用来起诉发布政府机密的记者。

虽然许多法律学者认为起诉记者将会违反第一修正案(有关新闻自由),但由于政府从未根据该法律指控记者,因此这一事件也未在法庭上出现。然而“未出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有谣言指出,检察官可能违反这一规范并试图确定泄露政府机密可能构成犯罪的可能性。

在民主党议员图尔西⋅加伯德看来,维基解密公布的那些文件告诉了美国人民他们应该知道的事,美国军队在中东干了些什么不该干的事,为国内自由提供了透明度。与其相似,新闻自由的倡导者们对阿桑奇被捕感到担心。

据《卫报》报道,阿桑奇在2016年美国大选之前,便与齐泽克私下有过交流。近日,阿桑奇被捕,齐泽克在《独立报》撰文为阿桑奇与新闻自由发声,他认可阿桑奇将自己称为“国家监督者”的角色。在他看来,阿桑奇不是为当权者监视人民,而是为人民监视当权者。这就是为什么他唯一的帮助必须来自人民。只有将人民动员起来施压才能缓解他的困境。人们经常读到苏联的情报机构不仅惩罚它的叛徒(即使它花了几十年这么做),而且当他们被敌人抓住时,还顽强地争取释放他们。阿桑奇身后没有任何国家,只有人民。因此,齐泽克呼吁人民做苏联的情报机构,为阿桑奇而战。

日前,阿桑奇已然被架出大使馆,失去了厄瓜多尔的庇护。接下来,第一修正案会怎样判决、他的命运该何去何从,新闻自由该何处安放,如此问题的答案尚待揭晓。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