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小提琴“金奖王”尼基塔:不要成为音乐运动员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4-13 14:53
来源:澎湃新闻

33岁的尼基塔·博里索—格莱布斯基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功勋艺术家”。自15岁摘得人生中第一个桂冠,他相继在西贝柳斯、克莱斯勒、蒙特卡洛等小提琴赛拿过7个金奖,在柴可夫斯基、伊丽莎白等小提琴赛亦有出色赛绩,堪称小提琴界的“金奖王”。

作为“上海之春”的参演项目,4月13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尼基塔将登台献演一台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第一次踏足上海演出。

红格衬衫配牛仔裤,演出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尼基塔分外朴素低调,待人却十足诚恳谦虚。媒体纷纷向他讨要获奖窍门,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小提琴家却没有想象中的得意,反而时时提醒后来者,要警惕比赛中的危险性,“不要因为看重技术技巧,忽略了音乐里更重要的情感投入和创造性。”

尼基塔的音乐生涯是从6岁学习钢琴开始的,因为拥有“绝对音准”,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一年后转学起了小提琴。绝对音准具体指不需要基准音就可以分辨一个声音的具体音高,这种能力大多数先天拥有,在普通人中极为难得,尼基塔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尼基塔出生在俄罗斯一个三线小城,那里没什么文化生活,小时候的他没机会进剧场听音乐会,也没机会看知家名团演出,只能借着黑胶唱片拉近自己和音乐的距离。

幸运的是,尼基塔有一双好父母。父亲下班后,总会习惯性地往沙发上一躺,叫儿子给他拉一段新学的音乐,虽然听着听着总会睡着,却让儿子得到了分享的喜悦。为了打好基础,父母还会跋山涉水去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给他找老师,助力他的起步。

14岁时,尼基塔考进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次年摘得人生中第一个桂冠,从此成为国际小提琴赛事上最亮眼的一抹身影。

尼基塔坦言,比赛时的他挺无聊的,总是呆在房里练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也不和人交流。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进入决赛的12位选手被集体关进一栋房子,要在8天里学会组委会委约的一首现代小提琴曲,“进去前我们压力山大,觉得很恐怖,后来我们熟成了一家人,常常玩游戏,一点也不紧张了。最有意思的是,12个人是被分批放出来决赛的,就像监狱里的人出来可以许一个愿望,一位韩国选手说要吃韩国菜,组委会还真给他准备了泡菜和年糕。我给自己点了牛排!”

尼基塔频繁参赛的原因在于他喜欢挑战,为了比赛要精心准备多首曲目,这是让人快速成长的绝佳机会。不过,尼基塔慢慢也看到了比赛的危险和两面性,比如,选手为了一个比赛一两年内勤练7-10个曲子,练得既标准又稳定,却渐渐成了“机器人”和“音乐运动员”,因为过于看重技术技巧,而忽略了音乐里更重要的情感投入和创造性。

尼基塔的比赛之路停在2013年,从此,他和观众之间开始了另一场赛跑。如今的他长居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一年在全球有60-80场音乐会,每天保持着4-5个小时(巡演途中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练琴频率。

一个音乐人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尼基塔说,俄罗斯有句俗语“天才是5%的天赋+95%的努力”,“成功是各种因素促成的,你不努力没法成功,但没有天赋也很难走到很高的位置,身体太虚弱也不行,因为没办法承受压力。”

尼基塔笑说,这也是为什么每巡演到一座城市,他总要拉着钢伴去健身房跑一万米。为了放松和减压,他还喜欢散步和泡澡,“我们都是人,都会有劳累的时刻,不要害怕,很正常。”

尼基塔第一次来中国演出是在5年前的北京,今年3月,尼基塔在多座城市展开巡演,这一回,他感觉中国的音乐氛围更浓了,观众的观演礼仪更好了,也更成熟更懂音乐了。

“最让我感动和羡慕的是,不管去哪个城市演出,现场60%-70%都是年轻人和孩子,能到现场感受古典音乐,这对他们的成长太重要了。要知道,欧洲古典音乐会的观众多在60岁以上,俄罗斯也在50岁以上。”尼基塔感慨,中国如今对古典音乐发展的支持,很像三十年前的日本,“欧洲开始往下滑了,中国和俄罗斯发展得非常快。”

为了中国巡演,尼基塔特地准备了《梁祝》,每次返场总会拉上一小段,每拉一次,中国观众总是热情难抑,“我知道《梁祝》对中国人的意义,它对我来说也是崭新的经验,希望以后有机会在欧洲和交响乐团完整上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