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媒体融合改革的“硬骨头”究竟是什么?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羊滩
2019-04-11 17:15
来源:澎湃新闻

据《中国记者》披露,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运行的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已经成为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减少处级干部236名,裁减安置冗员563人,削减内设机构60个。同时,新媒体板块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2018年新媒体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18%。 

天津开了“一市一媒”的先河,由此也成为了国内第一家省级层面推动媒体融合改革的“吃螃蟹者”,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无论如何,惟有改革才能突破旧有格局,惟有改革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打造出真正的新型主流媒体。那么,天津的改革,难啃的“硬骨头”在哪儿? 

一是机构。一个直辖市的新闻媒体,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树状、网状结构。据披露,改革前,6家市级单位中有4个属正局级,2个属副局级,这些单位所属媒体包括子报子刊16家、广播电视频率频道20个、新闻网站6个、新闻客户端8个、手机报2份,“两微”自媒体账号334个。改革后,整合为一个正局级单位 ,实行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个行政指挥系统、一个宣传策划中心。同时,关闭10个子报子刊、6个电视频道,停更合并5个新闻网站和3个新闻客户端。 

再就是人员。6家市级单位合计干部职工总数为一万两千余人,改革后,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跨媒体流动的采编人员为747人;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17个压缩至57个,处级干部职数由改革前的433名压缩至197名。 

谁都知道,任何改革都会触动利益,但当冰冷的触动果真来临时,仍让人感觉到丝丝寒意。将全市庞大的新闻业态,都整合到一个海河传媒中心,机构人员重新组合,显然不轻松。机构少了,职位少了,相应的,很多人就会面临着很现实的职业规划问题,如何顺理转型,需要各方面的统筹考虑。

从天津的实践看,目前实现了跨媒体流动的采编人员只有700多人,不足全部一万两千多人队伍的零头。这也表明,转型之难,并非只要一“合”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融”。简单的物理相加并不难,但若要真正实现新的机制再造、流程再造、文化再造,仍千难万难。 

也即,能不能真的由“合”而“融”,才是媒体融合改革真正要啃的“硬骨头”。人员、机构、单位文化、生产流程、内部机制……从“合”到“融”,需要时间,更需要决策的决心与改革的智慧。

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站,不过只是一种物理集合,最终还是要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顶层设计固然重要,而执行层面的成色,也往往关系到改革的成色。 

必须明白,媒体融合不是几个单位机构的合并,也不是若干不同介质的媒体机构的整合,而是要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实现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这中间,既要通过统一的宣传策划和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运转有序,也要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生产有特色的媒体产品;既要强调互联网语境下的算法对内容生产的引导,也要强调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所有的努力,都在于通过现有媒体形态的整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产生新的媒体表达方式,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天津为先导,接下来,国内各地的媒体融合,必将出现千舟竞发的壮观场面。如何结合改革的大背景与自身实际,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经济效益与媒体责任、改革效率与人文关怀等关系,仍是个不小的挑战。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