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方·回顾|媒体人这样做城市研究:星梦剧院

里斯本
2019-04-11 18:07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Your Places)以《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以下简称“《行号图》”)为基底,自2018年12月21日开始对社会各界公开募集城市研究项目,2019年3月8日至17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成果汇报展。本刊编辑袁菁和宋代伦参加了该项目,把他们日常对城市发展的观察作了一番展示。昨天和今天的微信推送将分别刊发他们两位对这次城市研究实践的思考。

《行号图》,1947年(上册)、1949年(下册),详细记载了当时上海市各街区的房屋权属、产业类型等信息。老姜

宋代伦的研究项目名为“老社区里的异托邦”,关注虹口区嘉兴路、哈尔滨路路口的SNH48星梦剧场,透过老城社区肌理的历史变迁与新世代偶像文化之间的“异次元”碰撞,以视频、图片、实物展示和互动装置等手段展示一个有历史特征的城市场域在特定时间中的变与不变。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B站观看宋代伦为该项目拍摄的视频。

宋代伦作品“老社区里的异托邦”现场照片 里斯本

宋代伦在展览现场设置了“弹幕墙”,最终被观众亲手写下的弹幕填满。 宋代伦 供图

城市中国(以下简称UC):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地方?你如何理解自己与研究地点之间的关系?

宋代伦(以下简称“宋”):这个活动是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的,和我一起应征的很多人也不是做艺术工作的,有记者、建筑师和学生,有的人做的是无关的工作,纯粹是对城市话题感兴趣。我觉得研究一个地方,无论是生长在那里,还是经常去,哪怕此前和那里没有什么关系,都有可以发挥的余地。

晚场公演开始前,嘉兴路上的粉丝们排起长龙 宋代伦

我这次做的研究项目是关于嘉兴路SNH48星梦剧场。我并不是出生在嘉兴路、哈尔滨路区域,也没在那一带居住过,只是因为SNH48这个团体曾经在某个时点吸引到我,近几年我经常去看她们的公演,频繁地到那一带去活动。即便我自认为只能算一个“半吊子粉丝”,但从外围观察得多了,我对这块区域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观察过程中,我“进入”到了这个地方,而不是始终在外围做采访。归属感不一定是一个人要在这个地方呆过多久,也不一定是有血缘、亲缘,只要这个地方能“戳中你”就够了。

UC:两个多月的项目研究周期,中间有春节假期,时间比较紧,你有多少次去现场做调查、采访?都做了哪些实地工作?

宋:研究周期当中很多日子,剧场附近都是没有粉丝聚集的,春节假期并不耽误研究,只是剧场没有演出,缺少现场氛围。大年初三,我邀请了一位朋友去了一趟剧场,围着虹口音乐谷转了一圈。我拍摄了他介绍剧场及周边地区的视频。类似这样,在春节前后,我找剧场开放的日期,做了一些粉丝访谈和拍摄。

春节之前,我去的次数比较多。1月26日和27日有最后两场迎春公演,我都去了。2月15日恢复公演以后,到2月下旬,又去了三四次。但这个项目,我很难用去过几次剧场来描述调研工作,很多时间是用来认识更多粉丝,跟他们深入地聊。前期工作阶段,我认识到,研究星梦剧场必须要多认识一些粉丝,而且要和他们单独建立联系,一个一个地动员他们参与我的项目。后来还真是有好几位资深的粉丝参与了,还把很多SNH48的周边纪念物品借给我来展出。后来我正式地邀请了四位参与项目的粉丝一起来看了我的作品。

为了增强互动感,我邀请了两位资深粉丝,一起参加了一位学者在半层书店举办的音乐谷研究工作坊。

其中一位很有意思,他整天都穿着一件上海申花队的卫衣。他住在虹口足球场边上,平时活动范围也不大,都在虹口,他说:“我平时不是去虹口足球场看申花,就是去星梦剧场看公演。”他跟我讲了自己为什么成为SNH48的粉丝,因为经常去现场看球,对球场、剧场这种环境氛围非常熟悉,很容易就能进入状态。比赛和看演出一样,都是观众把球员或演员围在中央,边看边喊。他正式成为粉丝也挺晚的,2017年才来剧场看公演,但是“养成”的速度极快。2018年,他看了200场公演,不到一年时间他整个人就“黏在剧场”了。他比我忠诚度高多了,我一年至多看二十多场。很多人粉了好多年都还只是“屏幕饭”,一次都没去过剧场。我是很佩服他。不仅忠诚度高,他的活动能力也很强,深度打入了“饭圈”,现在也是某位成员的粉丝群“饭头”,他还有很多SNH48人气成员的签名,而且很多成员都认识他。

宋代伦拍摄的视频中,有SNH48的粉丝口述以星梦剧场为核心的粉丝活动圈是怎样的文化生态。 宋代伦 供图

UC:估计很多人对你的研究感兴趣,都是因为偶像团体太吸引人了。你怎么定义自己这个项目的看点?

宋:在项目总结会上,我现场做了个小调查,大概有一半的人举手表示“知道SNH48”,一步一步缩小范围,问“你看过公演吗”,“你是SNH48的粉丝吗”,基本上举起来的手就全部放下了。这说明这个偶像团体本身对大众来说是很陌生的,始终没走出小众圈层。我选择研究这个地方,机缘很巧。嘉兴路、哈尔滨路的音乐谷这一带,城市肌理非常独特,在上海找不出第二块。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上海市区河道水网的结构。虹口港、沙泾港扭曲在一块,其他地方现在很难找到类似的地貌,很多河道都被填了,可能江湾镇一带还有些类似,但离市区已经比较远了。而且音乐谷这块后来已经符号化了,网红打卡地多,越来越变得能被人去研究。星梦剧院为什么当初选在这个位置呢,选择这么一座有历史传承的剧场建筑(原嘉兴大戏院),紧邻瑞康里这么一个有故事的社区,可能就是巧合。SNH48建团时没有地方建剧场,财力也有限,决定租用剧场。虹口音乐谷想打造音乐产业,双方一拍即合。晚一年早一年,都不一定有落地在此的可能。

UC:从偶像团体到粉丝群体,进入嘉兴路这个地带,现在看来有偶然也有必然,你怎么看?这种“饭圈文化”是从上海本地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吗?

宋:偶然性很大。做出这种选择,与偶像团体创办之初的商业因素有关系。当时的法人体制和运营合作机制,后来也决定了SNH48走向独立。SNH48的年度总选举是自己举办的,不参加日本AKB48及其各地分团体系的总选举。泰国曼谷的BNK48最近一次才被纳入到日本总选举的行列,之前的独立运作状态和SNH48相似。

SNH48的“饭圈文化”形成有一个过程。2012年创建的时候,日式女团在中国还是空白,没有经验可以参照,创办人对日本的女团运作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寄希望于在中国拷贝这种模式,也希望粉丝群体能够自主建立,支撑女团的发展。当时旧的嘉兴剧场还是废弃状态,新创建的SNH48决定把剧场放在这里。粉丝们当时完全没法理解这种选择,网上的老帖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态度,有人说“搞什么48,死吧!没有钱,搞什么女团?!”有人怀疑运营方是否有实力把这栋旧楼改造成可以演出的剧场。2013年4月,嘉兴剧场还没什么起色,当时的互联网舆论还是以骂为主,没想到8月底就真的改造完成,神奇地开张了。

UC:你的项目的核心还是星梦剧场这个地标,按照命题要求,寻找在《行号图》中的对应地理位置,并且由此延伸研究的。

宋:我这个项目是按照命题工整地来做的。当时我对最终展示的预期没有很强,到布展的时候,看到其他项目组的展示用了很多装置,有那么丰富的线条,觉得我做的太工整了,就是局限在命题要求的范畴之内,只做了写文章、拍视频之类基本的工作,唯一想到的出格的做法是设置“弹幕墙”,让参观者自己往墙上写“弹幕”。后来听取一位老师的建议,我才开始收集SNH48的周边做展示。

做这个项目,想找同伴一起做都不太容易。SNH48这套粉丝话语体系,非粉丝想快速进入很困难。有意思的恰恰是少数能够快速掌握这套话语的人,他们可能就是偶然了解到这个团体——可能在B站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又延伸搜索了一些社交网络,觉得这个团体的姑娘们说话挺有意思的,那就继续关注,关注得多了,就无法自拔了。我觉得自己还是沉迷程度比较轻的,有时候我一周不看SNH48的讯息还没多大问题,虽然之后肯定还会想起来要看,但是有些朋友真的就是不能自控,一直想继续看下去。前面说的那位一年看200场公演的朋友,跟我一起参加了工作坊、参与了我的项目、看了展览之后,他也有所反思:“整天都在聊这些姑娘们的事儿,虽然也很有意思,但是不是太囿于这个圈子内部了呢?需要释放,应该时不时也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看看展览也不错。”

粉丝们在哈尔滨路上的便利店外等候跟拍偶像成员 宋代伦

UC:那么做完这个项目之后,你怎么看偶像女团粉丝群体这类人呢?大家有共同面貌吗?大家对剧场周边地区的兴趣大吗?

宋:每个粉丝都有自己的面貌。有些真的会对嘉兴路周边地区产生兴趣。粉丝团中,有些人逐渐会对虹口音乐谷地区有自己的观察,有的就住在附近。那些从2012、2013年就开始来这一带的人,对附近的观察已经很多了。这里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就关注了。同样是在SNH48刚创建的时候就成为粉丝的人,也不一样,有的是一开始就来剧场了,有的则“白嫖”了四五年才开始来。问题是2017年以来嘉兴路一带的变化已经没那么剧烈了,真正的变化都发生在前几年。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历史感”。作为偶像团体,SNH48的偶像文化需要依赖的是传统,注定要深挖最初几年的事情。最近几年值得深挖的东西并不多,即便再过一些年,也会是这样,到时候深挖的还是2012~2016年的故事,而不是2018年前后的。这就是“历史感”的消失。这个社区的“历史感”也在消失:周边社区的居民逐渐被动迁;店铺纷纷关闭;绅士化之后的社区变成了哪里都可以存在的那种。罗森没了,可以开个全家,而全家开在上海市哪里,能有何不同?整个音乐谷地带越来越消费主义化了,虽然现在的状态也还只是半拉子绅士化的感觉。

1970、2010、2012和2019年,从嘉兴剧院到SNH48星梦剧场。 宋代伦 供图

UC:海伦路一带,前几年这个时间节点一过,地铁上盖的综合体建起来之后,整个地块好像都被锚定了,改变是一去不返的。这么看来星梦剧场实际上也是剧烈变化之前时期的存在。

宋:每个时代都有失去的东西。SNH48每个季度都会制作一个MV,最近一次叫《我们的旅程》,这个题目一看就是情怀向的。MV里的8位成员,有7位已经不在原来的分队了,有的队已经被解散,有的则经历了改组。但是每位成员出现的时候,MV中还是标明她原来所在的队伍。MV中还加入了从第一场原创公演到现在所有参加演出的成员的群像,请了一群老粉丝打call。更绝的是,MV的制作人是已经离职的一位SNH48的老职工,他从2014年到2018年一直是很重要且很受成员信赖的staff。如此强烈地卖情怀是因为现在已经没有生产能力了。

文化生产能力的丧失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历史感的塑造是由事件、人物,由新的生产能力来推动的。还靠消费以前的东西,未来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没有历史。

星梦剧场其实也是一个偏消费的场所,我设法去把它转化成生产这一面的表述。官方制作的周边产品肯定通过消费渠道是可以买得到,但数量有限,有些需要攒够积分才能买。有一些众筹生产的周边体现了粉丝的文化生产过程,这次我收集了一些粉丝自制的周边,比如生日公演上关于成员资讯和玩各种梗的报纸,当时做起来也不太容易。比如粉丝为某位成员的生日会众筹了十万元,自主联系厂家制作一些纪念品。有这样一个参与生产的过程,让粉丝的行为不只是消费,我觉得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与里弄社区融为一体的SNH48星梦剧院 宋代伦

UC:参与整个活动的人基本上都还是用自己职业的语汇来做了研究和展示,你这个项目也体现了你的身份特征。你怎么看?

宋:我这个项目还算比较特殊,首先我与研究对象只是间接关联,其次星梦剧场的活动人群,这些粉丝群体是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出现的,不是像研究顺昌路、大学路那样可以接触到的居民那样是固定、日常的。所以春节那段不能研究的时间给我制造了不少困难,那段时间嘉兴路实在没人,我就没办法增加很多日常化的采访工作。最终的视频里只有一个粉丝在做向导和旁白,理想化的呈现应该是剪辑多位粉丝接受采访的镜头,会更有现场感。

说到底,研究与展示的结果,我想可能就是让一些生活在本地的人能找到一些熟悉的东西,给旁观者、游客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这种主要由非专业人士做的、展示上海公共空间和城市肌理的活动,还是比较少见的。有很多研究是单个放在那里看可能没那么突出,但很多同类的项目聚集在一起看,就很有感觉了。

这次我看到研究项目聚集比较多的是两个地方:老城厢和虹口区。从下海庙经音乐谷到江湾镇都有项目分布,光音乐谷这一带就有3个项目。展览闭幕那天我又去,看到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去看展览,老师跟大家说:“我们平时看到的上海都是旅游手册上展示的那样,标志性建筑物……。”不被观察到的历史很重要,星梦剧场在这么一个地方,哪怕是对剧场不感兴趣的人,走到这里,看到这样特别的社区——路边爷叔在打牌,旁边粉丝在追星——说是分裂也好,张力也好,“互不干扰,锦衣夜行”(语出一位学者),看到这些会有所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原题为“《城市中国》的编辑这样做城市研究·下篇”)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