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光华: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大首发校史丛刊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9-04-06 12:14
来源:澎湃新闻

1951年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追其源头,它的历史可以前溯至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的光华大学。近90年的历史,保留下数量巨大的校史文献。

2019年4月4日下午,《大夏光华:小绿天楼藏华东师范大学校史文献丛刊》首发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值得一提的是,这套42册共计24000页的大部头,资料来自小绿天楼主人、华师大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小明的十年私藏。

《大夏光华:小绿天楼藏华东师大校史文献丛刊初集》收录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三所与华东师范大学有关的近现代知名高校的各类校刊、毕业纪念册、招生简章、师生通讯录、学生作业薄、学生手册、日记册等校史文献77种,其中大夏大学20种,光华大学27 种,圣约翰大学30种。这些文献中的绝大数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十年私人收藏汇编成42册24000页

起初收藏华师大校史文献,丁小明仅仅是因为在华师大读书、工作多年,对校史资料怀着一份感情,随着收藏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感受到这批收藏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从吾所好”的初衷。

“这批文献中保存着极其难得的历史细节。” 细读文献,当时鲜活生动的校园生活和学术论争徐徐展现在丁小明面前。

《大夏周报》上每年两期的《本大学各部处各学院各团体大事汇録》一文,几乎按日记载大夏大学这一年中的各种团体的重要活动,这样的记载再配上《大夏周报》每期上的“校闻”一栏中的各种消息,既可见大夏大学校务及学生活动之丰富,更可补大夏大学校史编年之阙。

校刊、学刊还是当时许多学者谈论学术、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一窥当时学术生态面貌。著名学者陈柱在《大夏周报》以书信往来的形式与学生蒋志纯从容论道,反复商量《庄子》一书;《光华半月刊》第七期前有钱基博《骈文通义》,后有钱锺书《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补其父之遗阙,父子同期论学。

在编纂《大夏光华》前,丁小明已收藏华师大校史文献多年,还举办过“大夏光华”“光与真理”两次私藏文献展览,主要展示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相关校史文献。展览大获成功,华师大校史研究也开始引人关注。

新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则从丁小明收藏的《光华期刊》中觅得徐志摩诗作《赠给她》,并证明这是徐志摩此作最初版本的发现。凡此种种,让丁小明越来越感受到这些资料的价值,“这批文献不仅仅是高校刊物,也是学术史料,是文学史料。这批文献的公布不但会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史研究有所推动,对现代文学史甚至学术史的研究亦不无禆益。我是文献收集者,希望更多学者能从这套丛书中找到资料研究,为己所用。”

这批文献中保存着难得的历史细节

《大夏光华》作为以一所高校校史文献为主题的大型文献丛刊,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原始状态的一手史料在学术研究中意义重大。近代校史文献虽然大部分是出版物,但由于校刊等印刷发行量并不大,存量极其有限,将其影印出版发行,依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几所学校一路走来,多年来产生了很多著名学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它们有自己的杂志、学报、学刊,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细节。”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表示,这些文献虽然是出版物,但作为校刊印数并不多,留存量就更少,所以文献价值很高。他认为《大夏光华》是校史文献主题丛刊出版的一次很好的尝试,“这部丛刊是研究者的宝库,就我在海外图书馆的工作经验来说,海外东亚图书馆是很愿意购置这类大型史料丛书的。”

虽然许多史料是校刊,但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其中关于时局的记载俯拾即是。大夏、光华两校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项目部主任、《大夏光华》项目编辑庞坚印象深刻,“里面抗日救国内容很多,近代日本侵略中国有很清晰的时间线,哪天犯下了什么罪行、夺取了什么领土,叙述都很详细。不管是大夏大学还是光华大学的校刊,都有很多呼吁抗日的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杜成宪认为《大夏光华》丛刊提供了很多更接近现代学术原生状态的原始材料,对研究上海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很有价值。

叙述文字之外,这部校史文献丛刊里还有不少照片、图表、统计数据、指导书目、教员名单、纪念册、同学录、登记材料等,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几种校刊后面附的图书或资助厂商的广告,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也是一种有异于寻常广告的特殊原始资料。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指出在近代文献保护收藏整理出版方面,《大夏光华》丛刊做出很好的示范,以后要加强收藏单位间的合作,在上海近现代校史校刊汇编这样的主题上继续拓展空间。

如今,古代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受到足够重视,大批地方志等史料也陆续被整理出版,与之相比,近代文献的保护、收藏、整理、出版都还远远不够,成了让许多学者心痛不已的现实状况。

“近代的书其实很难保存,比古籍更难。”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终身教授胡晓明记得在图书馆看《光华半月刊》等馆藏近代杂志,保存状况并不好,“翻开杂志,纸页就像蝴蝶一样散下来”。许多文献就这样慢慢消失了。胡晓明认为从近现代文献的保护角度来说,《大夏光华》丛刊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近现代文献的保护是大的工程,比古籍保护还要迫切。

首发仪式上,社长王焰、编者丁小明,向上海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各捐赠《大夏光华》丛刊一套。

首发仪式上,社长王焰(左)、编者丁小明(右),向上海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各捐赠《大夏光华》丛刊一套。
    责任编辑:陈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