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名”谈“脱欧”:英国政治制度是如何沦为投票游戏的?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邱静
2019-04-08 06:45
来源:澎湃新闻

先说两则关于猫的故事。伦敦的老鼠猖獗是出了名的,所以英国议会下院议长伯科养了一只猫,他还在社交媒体上为猫征集名字,并最终决定为猫取名“ORDER”(秩序)。这也是伯科议长在议会辩论时叫嚷得最多的词,必要时他还得敲着小槌子伴奏一下,以便让高声叫嚷的议员们安静下来。最近伯科这个“ORDER”叫得愈发字正腔圆了,也许是猫太调皮,也许是议会天天就脱欧争论不休给折腾的。

无独有偶,法国前欧洲事务部长卢瓦索(Nathalie Loiseau)给自己的猫取名“BREXIT”(脱欧),她解释取此名的原因是“猫咪每天早上喵喵地叫个不停,把我吵醒,嚷嚷着要出去,但我起来后打开门让它出去,它又待在原地不动了,一幅犹豫不决的样子,我使劲地将它往外赶时,猫还怨恨地瞪着我……”

法国人“可恶”,“骂”英国不带脏字,让猫来背锅。不过身在伦敦很容易就被脱欧搅得诸事不宁,打开电视新闻铺天盖地的是关于脱欧的消息,新旧更替之快,目不暇接;一到周末就会有各种规模的示威游行涌上街头,反脱欧的,支持脱欧的,眼花缭乱;遇见个英国人聊几句,三句话不离脱欧,大家都摇头叹气,眼睛里充满迷茫无奈。还好英国人比法国人更“君子”,虽然政治上乱成一团,好歹“动口不动手”,街头上还没有出现像“黄背心”一样的暴力运动。

脱欧确实难上加难,涉及环节复杂多变,整体态势英弱欧强,但无论如何英国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发明了现代议会政治的国家,这个树立了现代金融和银行业典范的国家,这个诞生了工业革命并引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国家,怎么就不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脱欧”呢?在公投脱欧两年多之后仍裹足不前,尤其是近几个月来,乱象更甚,议会不断投票,不断辩论,焚膏继晷,周而复始,然而进展却微乎其微,最终仍纠结于“脱”还是“不脱”。

4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以313票支持、312票反对,要求特雷莎·梅政府向欧盟申请延期“脱欧”。5日,英国政府向欧盟申请将脱欧延期至6月30日,欧盟理事会主席则提议将英国“脱欧”日期“灵活”延长12个月,为英国议会达成“脱欧”协议提供更充足时间。

梅首相:“混乱时代”的错误选择?

西方传统的建制派领导人大多有些“痼疾”,比如讲话只能讲一些政治正确的话,做事只能做一些循规蹈矩的事,凡事慢慢来,无过便是功。英国首相在西方政体中权势并不算大,比美国总统、法国总统权力都要小。英国作为典型的议会制国家,首相首先是议员,然后是多数党领袖,拥有组成政府、协调政府运作、防务及外交的权力,但受议会掣肘较多。换言之,首相权势更多来自其所属政党,与其政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梅首相在历任英国首相中是位“弱势首相”,甚至被部分媒体称为“最差首相”,她任首相期间有三大“软肋”一直备受诟病。

一是半路上台。从英国历史看,凡是带领政党赢得大选的党领袖,一般在党内拥有更大威信和更多魅力,梅首相没有经过大选“洗礼”,而是在党内“继承”了卡梅伦的首相职位,因此气势上稍逊一筹。梅首相对此心知肚明,为了获得更多威信,又贸然于2017年发起了提前大选,冀图以“战功”来固“相位”,不料误判形势,丧师失地,丢掉了保守党在议会的绝对多数。这不仅进一步削弱了梅首相在党内的地位,也使保守党政府有关议案在议会通过的难度增加,将只有10名议员的北爱民主统一党捧成了“造王者”,使脱欧进程中的北爱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优柔寡断。作为领袖,本应“谋于众而断于独”,但梅此前很长时间内游走于“软”“硬”脱欧边缘,有意保持“模糊”,被媒体称为“犹豫首相”(Prime minister Maybe)。梅在工作上也相对封闭,被批评为搞“小圈子”,不能广泛吸纳众多议员意见。无论是契克斯方案还是后来的脱欧协议,都被认为是“梅的协议”而非英国的协议。

三是策略失当。在对欧谈判中,梅前倨后恭,早期秀强硬,抛出“无协议强于坏协议”的硬话,后期又步步退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欧方大部分关切,激怒了英方的硬脱欧派。梅首相多次强调“梅协议”或者“没协议”,企图以此来逼使议员们让步。这种走边缘的做法也招致不少议员的愤怒和反感,以致于后期梅即使承诺以“下台”换取协议通过也不能遂愿。“梅协议”已三次闯关失败,英媒体认为,梅首相在如何脱欧上已黔驴技穷,开始呼吁通过换首相来寻求柳暗花明了。

保守党与工党:极化与分裂之下两党制日趋失灵

英国传统的两党制日趋失灵。一方面,保守党与工党有极端化的趋势,保守党举起了脱欧的大旗,在反移民、反欧盟等问题上不断向右转,工党则摒弃了布莱尔时期的“第三条道路”,重走“蓝色工党”路线,“左”的色彩很强烈,这与英国政治传统上的中右、中左共同争取中间派的格局不同。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均有分裂之虞,由于在脱欧问题上政见差异太大,两党在脱欧议题上都面临着无法统一党内意见的问题,政党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无论是工党内反科尔宾的,还是保守党内“倒梅”的,此起彼伏,毫不消停。在涉及脱欧的重要投票中,不少议员不顾党鞭约束,坚持“自由投票”,致使议案在议会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英国媒体有评论认为,如果将保守党和工党打乱,重新组成“脱欧党”和“留欧党”,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各自泾渭分明的立场。梅首相近期在脱欧走投无路之际,也开始与科尔宾共商脱欧大计了,英国终于跨越党派组成了针对欧盟的统一战线。

政府与议会:“国难”不止,“宫斗”不已

英国政治自布莱尔任首相以来确定了政府的强势地位,议会一度被讽刺已成为“橡皮图章”。脱欧给了议会向政府争权夺利的机会,在公投脱欧结束后不久,舆论便炒作了一波议会主权的重要性,在随后关键投票中确立了议会对脱欧协议的最终决定权。也就是在脱欧方案上,由政府来“提”,由议会来“定”。

随着“梅协议”在议会闯关不断失败,脱欧时间消耗殆尽,议会又确定了对修正案动议进行投票的原则,也就是由议会来给政府“提”,政府来“选”,再由议会来“定”。议会由此进一步主导了脱欧进程,而且在当前脱欧日益陷入僵局、难寻出路的情况下,有人甚至提出改变议会就某一议案“要”或“不要”的投票方式,可就所有现存脱欧选项中进行淘汰制投票,最终选出脱欧方案,这种方案如能实施,实质上确保了议会有权力去选择“要什么”,不仅会强化议会的优势地位,也将极大地改变英国政治图谱。

但从近几个月投票情况来看,不少议员缺少国际视野,在脱欧问题上也并无定见,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冥顽不化,有的为了个人政治前途作交易,有的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博名气。在民意僵持不下的背景下,议员们各念各的经,议而不决,为了投票而投票,只是在“刷存在”。如此情景,亦恐非国家之福。

中央与地方:民族主义还是地方主义?

英国公投脱欧有两大动因,一是反移民,二是反欧盟。有媒体称此为英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在很多英国人看来,欧盟既不公平也无效率,英国不应该缴钱给遥远的布鲁塞尔,让他们来管理英国。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全球市场竞争激烈,新兴科技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脱欧是英国新的“独立”,是摆脱欧盟官僚机构的绝佳机会。

但是在英国民族主义崛起的同时,地方主义也在勃兴。苏格兰、北爱等地方政府也会认为凭什么让伦敦来替他们管理地方事务,要求下放更多权力给地方的呼声因此高涨。在脱欧问题的博弈上,各个地方势力深度介入其中。北爱民主统一党表现活跃,在北爱边界问题上响亮地发出自己声音,北爱历史问题也再次引发各界关注。苏格兰独立公投的呼声因为脱欧再次甚嚣尘上,由于苏格兰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又更加接近欧洲大陆国家,在经济上深度依赖欧盟,多数苏格兰民众主张留欧,主张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一直反对英国脱欧,并且威胁如果英国无协议脱欧就会导致苏格兰再次独立公投。总之,无论是北爱、苏格兰、威尔士,还是英格兰不同的郡,大家都各显神通,为地方争取更多自主权和资金,力求各地方政府在脱欧冲击下能够自保,颇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意味。

回过头来看,把猫比作脱欧还是很贴切的。猫的性格复杂多变,让人猜不出想法,既喜欢粘人,又喜欢冒险,前一刻还依偎在你身旁,下一刻便突然生气地咬你一口。猫在撒娇或者做错事的时候,最需要人的安慰和教导,而猫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要么烦躁不安,要么一睡了之。对“脱欧”这只猫来说,究竟是在家吃猫粮,还是出去捉老鼠,确实是不得不做的战略性决定。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