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辟谣“多抽血”,更要关注献血者的获得感

2019-04-04 17:42
来源:澎湃新闻

因为献血者为“熊猫血”,血站工作人员在未经得同意的情况下多抽了100毫升?4月3日,湖南省郴州市卫健委对此辟谣,献血当事人称并未发布“献血时被多抽”的相关言论,网络相关文章系杜撰。郴州市中心血站也澄清称:初筛阶段无法检测是否“熊猫血”。

关心此事的人松了一口气。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如果真是未经献血者同意多抽血,不仅违反了《献血法》“严格禁止血站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的有关规定,还涉嫌侵害公民健康权。

然而,“多抽血”的谣言在短时间内传播得如此广泛,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恐慌情绪。这种“叫魂”式谣言肆意传播,会削弱公众的献血意愿,影响无偿献血事业的大局。

简单的辟谣并不足以消除后果。谣言是虚弱的,但传谣者所利用的社会问题则是冰冷而坚硬的。要从根本上消除误解,不仅要依法严厉打击谣言,更要审视当下的献血管理机制:让献血过程更透明,用血机制更便捷,让“好人得到好报”。

相关新闻下就有不少网友留言:自己在献血时就遭遇工作人员“诱导”。北京血液中心供血科副科长张伟东在接受澎湃采访时也表示:为减少排异反应的几率,工作人员一般会鼓励选择400毫升的捐献量。而400毫升已经是单次采集量上限。

应该说,从医学角度来说,“鼓励”献血者一次多献一些是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的劝说还应该体现为“有温暖”的表达。毕竟,献血者是无偿贡献自己的爱心,是把自己汩汩鲜血注入血袋中,献血过程应该体现出对于献血者意愿的尊重。鼓励多献血不能搞得像饭店服务员劝说“多点两个菜”那样粗暴、势利。

工作人员能不能向献血者主动、详细释明多献血背后的利害关系?能不能根据献血者的健康状态提出“朋友般”的专业建议?如果这么做了就避免了很多的误解。

当然,鼓励参与无偿献血,不能全靠现场的解释,还需要广泛宣传和科普,提升献血者的荣誉感,打消公众对献血的各种顾虑,落实对献血者的优待政策,满足献血者的获得感。

之前,法律和地方法规明确规定,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有“优先用血权”,但是在不少地方,一旦遭遇用血紧张,“优先用血权”会被医生直接忽视。甚至有人累计献血达上千毫升,但真的等到亲人需要用血时,却被一句“血站没有血”打发了,还得被迫搞“互助献血”。

这次“多抽‘熊猫血’”无疑是谣言,但解决公众质疑和误解的根本路径还是在提升献血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性,切实保障献血者的获得感:从现场不再出现催促“多献”的聒噪声,到“优先用血权”不掉链子。

    责任编辑: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