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把保障“逝有所安”摆到民生事业突出位置

央广网
2019-03-30 13:42

2019“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 央广网 图

“既要把‘生’的事情安排好,也要把‘死’的事情安排好,应当把保障‘逝有所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推动。”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表示。昨日(29日),北京大学“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在论坛上,王金华坦言,殡葬工作是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事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现在“逝有所安”已作为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基本民生需求的最后一个环节,纳入民生事业发展中统筹推进,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

在王金华看来,推动殡葬方式由单纯推动遗体火化向节地生态安葬深化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重要的一步。“目前,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存在片面追求火化率,忽视骨灰处理,散埋乱葬,墓位超标硬化突出等问题,应当规范管理,以节地生态永续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行不占地,或者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安葬方式,推动公众从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型。”

清明将至,“清明象征着蓬勃的生机和生命,更能够体会生和死的关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演讲中表示,我们要回答生命的意义,对死亡有更好的认识,不仅要有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多进行思考,有比较成熟的想法,我们对死亡就会控制得好一点,解决得好一点,也会对社会多做贡献,真正提高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和生命质量。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凌峰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生死打交道。“医生给病人提供了自我恢复的必要帮助,但依然无法准确判断病人的恢复程度和治疗影响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这么多的不知道,所以才使得生命是如此的神秘和复杂,我们才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尊重,让它有尊严。”

“正常的衰老是自然的规律,在老年医学领域,患者在治愈之外更需要关爱和关怀。”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主任李玲则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开启另一段未知旅程的入口,安宁疗护的专业人员则是陪伴这一段行程的人。

在李玲看来,安宁疗护是减轻患者疼痛、恐惧,给予陪伴,并且确保患者在自然的生命进程中平静有尊严的辞世,就是临床目标。“安宁疗护的别称叫做临终关怀。我们的责任是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舒缓症状,并且尊重生命,既不人为的延长,也不认为的缩短,就是保证自然的进程,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是一样。”

(本文原题为《王金华:把保障“逝有所安”摆到民生事业突出位置》)

    责任编辑:刘霁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