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世界级“药谷”,上海张江还差哪几步?

上海大调研
2019-03-29 09:25

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到西海岸的旧金山,再到瑞士的巴塞尔,全球的医药巨头总喜欢在这些世界顶级的“药谷”扎堆。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中国“药谷”四处开花。在众多产业集群地中,未来有无可能诞生世界级“药谷”?面对更高要求,上海准备好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浦东新区经委日前来到了国际医学园区进行蹲点调研,走访了上百家企业、10家公共服务平台、3家孵化器和2家高端医疗机构,来看看他们的调研结果: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大调研”
位于张江科学城内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肿瘤放疗技术;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和首款家用智能听诊器在这里诞生……

2017年张江科学城规划落地后,医学园所在的区域被定位为科学城南部核心区,正积极推进国际社区(南)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建设,加快“医谷”、“药谷”产业联动,建设以高端医疗服务功能集聚为特色的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园区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总体经济发展呈上升态势,且在各种医疗服务方面形成特色。一方面,例如一类化学药、高端植入器械等创新成果正不断被研发和生产;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又能充分共享公共研发平台、创新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但浦东新区经委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园区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有待突破:

综合医疗体系尚未建成完善

医疗综合体是一个以高端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建筑集群,组团聚合高等级公立医院、专科私立医院、第三方精准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数字医疗平台,形成临床研究、医疗服务、精准医疗、人才培养、健康管理的场效应。但对标国内外先进医疗服务综合体,目前国际医学园区高端医疗服务的集聚引领作用不强,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环节薄弱,医疗对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创新应用的终端带动较弱。

缺乏本土生物医药产业的拳头产品

国际医学园区规模以上企业38家,其中制造类企业20家(医疗器械类8家,生物医药类4家)。产值超过10亿的企业仅有西门子(28亿)1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产值超过1亿的企业有5家,全部为医疗器械类;每平方米产值过万的企业仅有2家医疗器械类企业。从产值数据上看,园区内没有能够成为重磅炸弹的产品,拳头产品数量也屈指可数。

针对上述难题,如何通过把握新一轮鼓励创新药发展的政策时机,抓住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产业风口,稳步推进“药谷”+“医谷”协同形成效应优势?浦东新区科经委在走访相关从业者时,也听到了如下建议:
进一步集聚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有企业表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推进医疗项目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希望能以国际医学中心作为综合医院的核心,集纳众多专科医院,建成国内“医疗综合体”的标杆,增强张江科学城的医疗机构集聚密度和关联互动的场效应。他们认为,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发展中,应更注重医疗产业的集聚,加强高端医疗服务功能,落户一批国际合作的高端医院、机制灵活的民营专科医院以及一批医学医疗的新模式、新业态。

建设临床中心和转化功能平台

目前,上海还缺少对临床体系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临床中心政策导向尚不明朗,医院和医生参与临床的激励机制尚不成熟。希望在国际医学园区内,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推进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级医院临床数据集成应用平台落地国际医学园区,探索将临床研究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等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集聚发展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机构。

提高生物医药全产业发展效率

建议一方面通过优先发展“王冠上的明珠”——高端生物制品、重点发展优势医疗器械、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和体外诊断设备企业的发展壮大,聚焦优势重点领域,促进生物产业规模快速倍增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支持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CMO类企业发展,以及布局产业化加速器,从而在园区内培育新兴产业业态,推动第三方研发和生产服务,努力把握生物经济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服务能力。

制定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政策

一是保障重大生物医药项目落地,研究出台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相关政策。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二是推进园区空间布局的扩容提质,通过整合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容积率、楼宇合理化改造等举措,规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适度规模的生物制品、高端医疗器械等绿色生产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是全面开展企业等级评价工作,建立与经济密度主要指标紧密相连的差别化政策机制。开展园区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方案,优化相应政策体系,不断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

其实,众多跨国药企对上海充满期待,在他们眼中,上海绝对有潜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药谷”。
但他们的目光又不仅仅停留在上海,“上海+长三角腹地”的相似布局中,已经透露出跨国巨头们的“雄心”:

在跨国企业看来,上海张江是实力强大的“药谷”。这里不仅有罗氏、默克、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知名外资企业,还有药明康德等民营企业。但仅“屯兵”在上海张江,虽然有研发高地的优势,却还是有局限性。

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深化,新药审批加快、产业打破发展瓶颈后,生物医药行业需要全产业链上有更大的合力进行“助推”。

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地区携手打造生物医药高地,显然符合这个行业的“自然规律”。

例如国际医药巨头默克在中国的投资除了上海总部和北京,还陆续在南通、无锡、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分别兴建了研发、生产或创新中心。

区域一体化,也将是生物医药行业改变长期以来“速度快、体量小”格局的一个突破口。

(原标题:《距离世界级“药谷”,上海张江还差哪几步?》,有删减)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