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19-03-28 16:46
来源: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奥斯特利茨》

[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刁承俊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身世之谜的故事。

《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美]谭旋(Timothy Tackett)著,黄丹璐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纵观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很多都有恐怖时期,也都有对社会能够也必须革新的强烈信念,而这些信念很容易引向对反对者的敌视和打压。对所有的革命而言,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对所有的革命而言,在无法避免的过渡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真空,也都会出现每一个权力机构均受到质疑的时刻;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人民群众的影响足以将革命推向意料之外的轨道。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法]阿兰·杜卡斯著,王祎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哲学与政治的角度来思考美食。拉伯雷口中“嘴巴的艺术”对于建设更加道德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杠杆,然而它的作用却一直被轻视。正确地选择盘子里的食物能引领我们走向个人与集体的平衡与幸福。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著,张孝铎译,中信出版集团

公元900—1900年,世界处于黑火药时代。火药武器引领世界千年,而火药的发源地在中国。为什么中国的黑科技,最终却促成了西方的崛起?从皇权到共和,刷新火药历史,细看火药技术。

《大屠杀与集体记忆》

[美]彼得·诺维克著,王志华译,译林出版社

从战后年代的低调处理,到1990年代的“大屠杀热”,本书考察了美国犹太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屠杀事件的认识变化,揭示出集体记忆是如何根据需要被设计和修改的。

《电车难题之谜》

[美]弗朗西丝·默纳·卡姆著,常云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学举办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声誉至高的学术盛事。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坦纳讲座,探讨的主题是久负盛名的“电车难题”。本书即是根据此次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

《枫丹白露宫:千年法国史》

[法]让·弗朗索瓦·埃贝尔/[法]蒂埃里·萨尔芒著,程水英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枫丹白露宫的故事就是法国千年历史的写照。这座城堡在卢浮宫与凡尔赛宫修建以前,曾是国王与王后的居所。800多年来,34位国王和2位皇帝在这里上演着权力更迭的悲喜剧。这是一座承载历史的帝王行宫,目睹了法国的振兴和衰落,堪称半部法国史。

《国之枭雄:曹操传》

[澳]张磊夫著,方笑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海外唯一一部曹操传记作品,是张磊夫先生的代表作品。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敌人的诽谤以及数代后的浪漫主义热情而变得混乱不明,但其核心事实仍然可考。本书综合陈寿编撰的官方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等史料,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幻想岛屿:揭秘传说中的三十个传奇岛屿》

[德]迪尔克·利瑟梅尔著,陈敬思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每一座岛屿,都有独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这些岛屿故事是儒勒·凡尔纳《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爱伦·坡《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灵感来源。24幅以古地图为蓝本的翻绘地图,30段横跨大洋、穿越世界历史长河的旅程,2幅制图大师绘制的古地图精美海报(附赠),考究党和地图控的饕餮盛宴。

《健康鸿沟:来自不平等世界的挑战》

[英]迈克尔·马尔莫著,俞敏译,人民日报出版社

是谁剥夺了我们健康和幸福的权利?解析健康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揭露日常生活中的致病陷阱。为什么生活在美国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富裕也最强势的国家的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呢?

《康德与鸭嘴兽》

[意]翁贝托·埃科著,刘华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有关认知、语言哲学、符号学的哲学论著集,1997年出版,也可以视作其七十年代专著《符号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埃科从康德与鸭嘴兽的奇妙组合出发,在哲学思考中加入了轶闻趣事作为例证,比如蒙特祖玛二世“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天使加百利的传说,鸭嘴兽命名的寻根溯源,海德与杰基尔故事的新版本……

《民间百神》

徐彻、陈泰云著,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民间崇拜文化”系列是著名晚清史学者徐彻所著,是迄今为止最全介绍佛仙鬼神的书。其中的《民间百神》说的是中国俗神,关于信仰、欢乐、情感、吉祥、护卫、行业和自然的一百位神。

《人行道王国》

[美]米切尔·邓奈尔著,[美]奥维·卡特摄影,马景超、王一凡、刘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关注在纽约街头谋生的边缘群体。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让街头人得以诚实谋生,在合作中得到支持,还能维持个人的基本尊严,扭转自己的人生。本书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本书获米尔斯奖、《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奖。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著,中华书局

本书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本书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

《王的归程:阿富汗战记(1839—1842)》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著,何畅炜、李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39年春,英国人武装入侵阿富汗,几乎未遇抵抗。但两年后,阿富汗人揭竿而起,义民起事演变成举国上下的暴力反抗。第一次英阿战争以不列颠惨败告终。威廉·达尔林普尔基于最新的多语种材料,解析不列颠帝国史上的这一灾难,而这一灾难与当前西方国家在阿富汗所面临的不断深化的危机显然有类似之处。

《韦斯帕夏诺回忆录:十五世纪名人传》

[意]韦斯帕夏诺著,王宪生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读者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佛罗伦萨博学的公民,就更应该去看韦斯帕夏诺所写的传记,因为这些人他全都认识。他写作时的笔调与氛围,他与这些人交往时的关系与状况,甚至比他所记载的事实都更为重要……他不是个大作家,但他完全熟悉他写作的主题,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主题的文化意义。”(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文明的接触: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张文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21年,30岁出头的汤因比以记者身份亲临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现场,在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游历和调查,对欧洲局势进行分析,对希腊与土耳其的历史恩怨进行追溯,对战争带来的暴行和流血事件进行控诉,这段经历甚至启发了他日后的巨著《历史研究》。在本书中,汤因比提出了“西方问题”的概念,认为近东和中东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在背后影响的结果。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日]夏目镜子口述,[日]松冈让整理,唐辛子译,社科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部妻子关于丈夫的深情回忆,一部日本“国民大作家”的婚姻生活史,由夏目镜子口述,夏目漱石的女婿松冈让整理。镜子夫人依照时间顺序,从相亲开始,至葬礼结束,回忆了与漱石有关的64篇生活故事,事无巨细,毫不隐瞒,发表之后,在日本引起轰动和广泛讨论,让日本近代文学第一人夏目漱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起来。

《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著,宋碧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书中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也涉及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

赵晓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就追求“言文一致”的圣经白话翻译实践、“欧化白话”的形成及结构、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的各种尝试与努力,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给在华基督教史的研究拓展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

[美]爱丽丝·戈夫曼著,赵旭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爱丽丝·戈夫曼深入美国费城一个黑人聚居区6年,调研“第六街区”的217个家庭,最终形成的田野调查成果。全书以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描写贫民社区中黑人青年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警察和法庭等权威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揭露了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生存现状。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

徐国琦著,尤卫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国际体育等六个领域的丰富历史轨迹,向读者展示,中美两国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并且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机制。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