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湿地修复,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超拼的

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2019-03-27 18:59
来源:澎湃新闻

一座身披彩绘外衣、占地约10平方米的小型“集装箱”,静静伫立在陈家镇花漂村花丛中。

这是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为崇明量身定制的一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经由这个“集装箱”后,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3月2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每月一访”活动上获悉,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崇明区创新工作模式,于2018年底建设完成19.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前两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除此之外,在生活垃圾分类及东滩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上,崇明也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小小“集装箱”竟是污水处理站

3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崇明区的陈家镇,看到在陈家镇花漂村的公共绿地上小型“集装箱”,走近之后并没有什么异味,只听到轻微的设备运作声。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集成设备。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崇明区陈家镇花漂村附近的100多户农家,每天排放约30吨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经由“集装箱”的生物处理、吸附除磷等“动作”后,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从取样井打出来经过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
陈家镇的村民黄胜东告诉记者,之前没有污水处理站时,挨家挨户就把水排在家门口的河道。现在集中处理污水后,河道没有臭味,天热起来,蚊虫明显少了,环境也比之前好很多。
“生活污水处理站无噪音,无污染,生活污水站成本平摊下来每户1.8万元,每年维护费在每户280元。”陈家镇花漂村党支部书记张锴敏表示,经过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要比旁边河道里的水清澈。

崇明区农村水利管理所副所长吴育君介绍,污水处理主要是利用集装箱处理,人工湿地起到辅助作用。“不是所有的站点都有湿地,有湿地能更好分离污水中的氮和磷,能够提高水质。”

陈家镇人工湿地部分。
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

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分类也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3月26日下午,在崇明区安通东路630弄98号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点,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小区居民正在将垃圾有序分类。

陈家镇的居民正在对垃圾进行分类。
“这里的居民都要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类,湿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做到小区湿垃圾的一日两清。居民将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后,垃圾收集员将湿垃圾运到位于小区内的湿垃圾处理站,进行有机处理。”陈家镇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副所长陈晓峰说。

踏进处理站大门,屋内干净整洁,澎湃新闻看到了安置在一角的大型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

据陈晓峰介绍,这是由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提供的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日处理能力为0.5吨,通过投放垃圾、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工艺流程,剩余的尾料经生态处理后,最终变为有机肥用于还林。

目前,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约有500户,平均每天约产生200公斤湿垃圾,全部在小区内就地消化,实现湿垃圾日产日清,循环利用。湿垃圾通过生态处理变成有机肥,为陈家镇林带内的树木提供了足够的养分。

让“上海之肾”更加健康稳定

崇明东滩,是全球鸟类八大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途点,每年在此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过去,因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崇明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

如今,经过长达五年的建设和持续修复,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不仅解决了外来物种入侵威胁问题,也为岛内及上海其他区域的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治理提供了经验。治理后的区域逐渐成为鸟类的聚集地,并且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增长,为上海城市发展以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了近4万亩的优质自然生态空间。

东滩湿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在生物栖息地、水源涵养、净化水质、保持渔业资源增殖、后备土地资源等功能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和完善,使“上海之肾”更加健康稳定。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