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传承苗族千年非遗,创办蜡染制作坊帮乡亲脱贫

2019-03-26 20:25
山西

3月21日,在贵州丹寨县万达小镇漂亮整洁的街道上,一个典雅又颇具传统苗族特色的蜡染店铺,引起了摄影师的注意。进入店铺,只见一件件染制着各种图案的蜡染服饰、装饰挂件和手工艺品布满了整个房间,每一件都非常精美。“我们这个是蜡染体验馆,一楼供展示和销售使用,二楼是体验区,可以亲自进行蜡画创作。”看到有人进店,一名精干的苗族小伙迎上来介绍。

经了解,苗族小伙叫王方周,出生于1980年,是丹寨排调镇排耸村人。王方周自幼喜欢画画、书法,也从小就接触蜡染,但因当时的苗家蜡染“处在深山无人知”,用蜡染换钱较难。2003年中专毕业后,为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王方周外出到广东、浙江等地打工,2011年回到丹寨县干起来了家居装修的生意。2012年,在一次工作中,王方周遇到了当地蜡染能手杨而报浪。这次相遇,开启了王方周的蜡染之路。

杨而报浪是苗族蜡染传承人,精通蜡染技艺;王方周对蓝靛草种植加工、蜡画图案设计、蜡刀制作颇有心得。两人在谈到当地政府将大力发展传统蜡染产业时,都认为这是个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开发苗家蜡染。2016年8月,两人在丹寨县城创办了千年传蜡染制作坊,年底,听说万达小镇即将开业,他们又在小镇创建了欧报浪蜡染体验馆。

丹寨苗族蜡染以种类多样、图案精美而闻名,被称为“东方第一染”,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蜡染布料通过传统纺织工艺制作而成,蓝色染料从蓝靛草中提炼和调制,用于蜡画的蜜蜡是从蜂蜜中提取调制。工匠们用制作好的蜡刀沾取蜜蜡,在纺织好的布料上进行蜡画创作。蜡画制作完成后,经漂染、脱蜡、漂洗等工序,最后将染色完成的布料进行晾晒,一件蜡染制品才算完成。图为王方周店铺内展示的蜡染制品。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以跟生活、生产有关的传统图案为主,主要分为八大类,包括龙纹、蝴蝶纹、马蹄纹、鸟鱼纹、蜈蚣纹、漩涡纹、梨花纹、铜鼓纹等,各自代表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王方周说。图为一幅蜡染图案样稿。

“我们现在以订单生产和蜡画制作体验为主,订单产品拿到乡下去做,聘请的全是村里的老艺人。蜡画体验就在这里的二楼,可以容纳70人,体验一次大约一个小时左右,一人收取40元的材料费用。”王方周介绍,现在很多游客到万达小镇游览,都会来到店里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他们也和国内很多院校有合作,是部分艺术院校学生的写生、研学基地。图为二楼的蜡画体验区。

王方周说,蜡染工艺流程中,蜡画是蜡染制作中的第一步和基础。蜡画制作需要工匠极大的耐心,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为了最大化地传播、制作优秀的苗族蜡染,我们常年对接的蜡画老艺人有30多人。这些老艺人接到产品后,不用出门,在家里完成就行。通过和我们合作,老人们每年都能有万元左右的收入,实现了脱贫。”图为王方周在制作蜡刀。

王方周制作的蜡刀精致耐用,能够让工匠们更精细地画出图案,在行业内广受好评。“我这个蜡刀卖30元一把,如果专心制作,一天能做20多把。”王方周说,目前,合伙人杨而报浪负责订单产品,他则负责经营、销售,蜡刀都是抽空制作,所以产量也不高。

图为王方周制作的蜡刀。“现在,认识丹寨苗族蜡染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产品也逐渐受到了游客和厂家的喜爱,销售量在逐月增加。”王方周说,通过经营蜡染,他和合伙人都已经脱贫致富,也带领村里的部分乡亲脱了贫,他觉得这是自己选择这一行以来最骄傲的事。

王方周介绍,他和合伙人有一个想法,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体验馆,给当地年轻人多开设一些蜡染课程,让他们爱上这个民族传统工艺,让苗族蜡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走出丹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从中获益。图为王方周向客人介绍蜡染工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