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炜:记忆中的一次拉练

2019-03-23 16:36
上海

编者按: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上海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走向山村,生产军工,一呆就是十余年。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今天带来井冈山厂职工洪炜的文章,听他讲述小三线厂里的一次拉练经历。

在那盛行拉练的年代,井冈山厂也组织过一次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拉练。我有幸经历了这次活动。至今想来这是一次十分有趣的经历,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只能将留存在自己记忆中的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补充、指正。

那是在1972年深秋,我厂组织了有近百人参加的拉练队伍,带队的有武装部的王凯全同志,尽管他是这次拉练的总指挥,但拉练中大家总爱与他开玩笑,记得有一次他的军用水壶不见了(被同伴藏起来了),急得他到处寻找,因为里装的不是水而是酒。当时从每个班组推选两位同志按班、排、连编制组成拉练队伍。同时组建了先遣、文艺、宣传通信组及后勤医务人员等。先遣组的任务是安排人员的住宿和就餐;文艺组是我们行程过程中的拉拉队,更是晚上慰问演出的主角;宣传通信是釆集和报道各类信息。一切都仿照部队的模式进行管理。

拉练共进行了24天,24天中我们翻越了皖南的山岭,走过了乡村的小路,跨过了山区的小溪和河流,也曾走到了黄山的脚下,那时我们多么希望领略一下黄山的奇松怪石呀,然而指挥部规定拉练时不可登黄山,我们只好在黄山的外围山路上行军。自己登山的念想直至十六年后才得以实现。

拉练中我们经历了一天中最长的行程,记忆中是40公里。大家背着棉被和背包,因要翻山越岭,周围又没有可供我们住宿的地方只得进行长距离的行走。只记得经过长途跋涉队伍拉得很长,当我们走到驻扎地村口时已是夕阳西下,淡淡的阳光斜洒在菜园地的篱笆上,村里到处是我们同志忙碌的身影——到家了,终于可以歇歇脚了,可是一脱下袜子许多人脚底磨出了水泡,先遣部队早已准备好洗脚热水,瞬时大家步行中的疲惫减轻不少。文艺小分队的同志还在积极准备晚上的慰问演出,那些在拉练时还是由人代背行李的女队员,在晚上演出的舞台上却展示着激情的舞姿,大家倍受鼓舞!

拉练时我们一般都住在老乡家,但也有例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住在村里建筑最高最大的宗祠里。(这是现在外出旅游后才想到的该是人家族里的宗祠)建筑的周围是有一圈两层楼的木廓,中间是空的像院子,前面是戏台状的厅。原计划是拉练人员都睡在这一圈的木廊上,后因实在睡不下部分男同志就另寻地方。我们几十位女同志就沿着这木廊挨个地睡,下面铺着稻草,上面再垫上自己的行李铺盖,秋天的夜晚格外的宁静, 远处还闪烁着点点灯火。偶尔几声犬吠撕破这秋夜的宁静,秋天的夜晚特别美丽,特别迷人,透过矮矮的木板围栏,我们眼望着满天星斗,一天的疲惫在浓浓的秋意中融化,在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慢慢入睡。

吃饭也是这次拉练中比较有趣的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拉练到了一家茶叶加工厂,那里没有可供我们烧饭的锅灶,最后只好在人家还未启用的炒新茶的锅里煮饭。统一的新锅,统一的炉灶整齐的排列着,下面是旺旺的炉火,看上去还是蛮壮观的。周围站着一群群等着吃饭的人,整个院子挺热闹,实在太挤了,不少人都到院外去等了。因是炒茶叶的锅,锅很深、底还是尖的,捡来的柴火有大有小有干有湿,实在是难为这些烧饭的同志了。最后饭有点夹生,但大家还是吃得很欢。还有一次大家被分配到当地的老乡家里吃,老乡们也很乐意接待我们这些“上海佬”,他们取下了挂在屋顶的腊肉,豇豆干等菜肴满满的烧了一锅,大家就围着这一锅菜吃起来了,有的老乡把准备过年的咸肉烧给我们吃,大家也顾不上举止文雅了,不一会肉全扫光了。这一顿顿不寻常的饭也成了今天美好回忆的片段。

拉练中我们每到一个休息地总会看到一些平时很难遇见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叫潜口的村庄过夜,这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连电线还没有接进村。那里有一条小小的街,路面是山石铺的,虽然大小不一,但是路面很干净、很平整,很像电影“芙蓉镇”里的那条小街。记得是一个雨后的黄昏,街面被雨水冲洗得十分干净,街两旁有些杂货铺、裁缝店,街虽小挺安静的。我们吃好饭趁天还没黑到小街上闲逛,发现有一个理发店里理发师正在为一个青年吹头,只见理发师手里斜提着一根长长铁皮管,铁管的一头有个弯的吹风口对着青年的头发来回吹着,铁管的另一头有一个小小的火炭炉。太有意思了,望着理发师拿着这“吹风机”在青年的头上来回晃动我们真是忍俊不禁。这里虽然没有电,可挡不住人们爱美的渴望,理发师用这么一个发明为山村里的爱美青年吹出了一个个奶油包头。

我们拉练是从后山归来的,窄窄的山路很难走,但归心似箭,这二十四天的路程终于到头了。当熟悉的音乐声从厂里传来时大家都欢呼起来了,我们终于到家了!

四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拉练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是一段无法忘怀的经历。在影视中看到有些场景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那次拉练。现在许多人在重走长征路,我想自己感受过长征的感觉。安徽生活十六年自己在皖南山区的大地上跋涉过,也与当地的乡亲们接触过,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也就够了。我时常想起那些为这次拉练努力工作的人们,包括领导、先遣组、文艺组、宣传通信组的同志们。由于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使这次拉练能顺利进行,由于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原本艰苦单调的拉练变得丰富多彩而有生气。

( 原载陆志瑾主编:《井冈碧云:纪念小三线返沪30周年》,2017年印刷。鸣谢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