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哈尼梯田:孕育的不仅是水稻,还有脱贫致富的希望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9-03-23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收割完稻谷后的梯田展现出奇幻的变形,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1300多年来,哈尼人建立的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2013年6月,元阳梯田成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阿者科寨,一位盲阿婆在简陋的“蘑菇房”里煮晚餐,寨子如今改造成了民俗村,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建筑群落都被保护下来,而村民们则可以通过门票增加收入。

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一项奇迹,其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壮丽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但是,“外表”的光鲜亮丽难掩经济贫困的窘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省排第八,红河州排第一,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由于靠传统方式耕种梯田经济产值低,加之全县旅游尚处在发展崛起阶段,带动辐射效应小,绝大多数群众未能有效参与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出现了坐拥哈尼梯田这一世界级资源却不能脱贫的尴尬。

梯田区域里严格执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对房屋层数、建筑面积、色彩格调和外观予以控制,同时严厉整治违章建筑及乱采滥挖行为。

5年来,梯田区域里开始严格执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对房屋层数、建筑面积、色彩格调和外观予以控制,同时严厉整治违章建筑及乱采滥挖行为。建立在四素同构基础上的系统性保护并不止于此。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核心区12.7万亩森林,严格落实国有公益林、自营生态林补贴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力度,开展林区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效改善遗产区生态环境。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把遗产区农田纳入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范围;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实施基层五级管理机制。在确保原有稻作梯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当地农户将“雷响田”、旱地陆续恢复为稻作梯田。针对哈尼梯田的缺水问题,编制了《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水资源调查报告》、《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推进绿色水库的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让梯田一年四季均有水灌溉,保证梯田水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和谐发展。

回乡创业的贝莎玛成了村里的能人,最初迟疑的村民们也都喜欢和贝莎玛交流各种致富方式。

从小能唱会跳的哈尼族姑娘贝莎玛, 16岁就被深圳民俗村选为少数民族舞蹈演员。在外闯荡的经历,让她知道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民族基因就是自己宝贵的财富。2016年她决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创业。

贝莎玛心里非常清楚,家乡这么多年来底子薄、基础差、观念落后等等硬伤明摆着的。回到农村发展,家人的工作一度都做不通。当看到政府要在元阳建高速、修机场的消息时,让贝莎玛吃了定心丸。“政府要投入几十个亿来发展元阳,这不就是国家在帮我投资嘛?”贝莎玛说到。

钢筋水泥的村庄重新穿上了传统的衣裳,增加了哈尼梯田的文化氛围。

当贝莎玛把规划报告和设计图纸等材料找相关部门审批时,她已经建立的发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绿色环保的设计思路、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得到县政府及相关审批部门的高度认可。一度还担心层层受挫的贝莎玛,很快把所有审批申报流程跑完。

不仅政府审批申报流程快了,元阳哈尼梯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景区的道路、绿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改造几个月就完工了,违章、超标建筑逐村拆除,一批古村寨修缮完毕已开始接待游客,哈尼人生活了几百年的哀牢山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透明蘑菇房虽然在梯田核心区外,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闲适的环境受到游客的喜爱。

一直以来,当地群众都选择把传统的“蘑菇房”拆了,盖起了跟城里一样的钢筋水泥的房子时。拿到政府审批后,贝莎玛把城里房子卖了,再通过众筹平台筹了款,在梯田边盖起了哈尼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宿时,引来许多从未走出大山的哈尼人纷纷来参观,原来他们觉得又土又难看的“蘑菇房”居然也挺美。贝莎玛亲手设计的新“蘑菇房”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

根据规划,到2020年发展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13万亩,力争把稻鱼鸭高产高效农业打造成能够长期带动元阳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让千年哈尼梯田成为群众的“致富田”。

曾经的梯田,仅会在一年一季的红米中荣枯。一亩3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两三块钱的市价,给农民一年带来的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再刨除人力成本,梯田的耕种者一年的收入可想而知。2016年底,红河州农业局印发《红河州哈尼梯田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哈尼梯田增收计划,在保护区四县以种植梯田红米为主体,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辐射带动和建立南部梯田综合种养基地。“政府+企业+合作社+种养殖户”的农业模式也以此开始了延伸,结果就是一亩梯田中“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综合效益产生。2016年,根据省州县专家测产,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下,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实现哈尼梯田亩产值超万元的目标。

每到金秋时节,金黄的元阳梯田显得格外热闹,大人忙着收割,孩子们则忙着抓鱼。元阳县通过进一步完善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相关政策扶持机制,优先把稻鱼鸭生态种养项目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打造。

与此同时,元阳县编制了《元阳县哈尼梯田红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总投资2.6亿元实施发展优质梯田红米产业14万亩,并通过电商让其销售走上高速路,还以红米依托开发出食品类、日化类等衍生品,红米产品有了新爆点;在梯田景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村,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等旅游服务产业,建成了云上梯田、花窝窝、康藤·红河谷帐蓬营地和贝莎玛的透明蘑菇房等具有民族特色、高标准的乡村客栈。开秧门、十月年等特色民区节庆活动进入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促进景区群众增收致富。

贝莎玛给游客盛上哈尼族当地的特色红米饭。

在贝莎玛看来,家乡虽然有幻境般的美景,但还却缺少旅游服务,游客们除了来看风景,却很难留得下来。于是,她就开始琢磨着把哈尼的特色美食,乡村体验游作为主打服务特色。她把客人带到哈尼人家的土酒坊去打醇香的米酒,去地里拔又脆又甜的大萝卜,去岩石缝里品尝甘甜的山泉水,去跟农人一起犁地抓泥鳅。充分的让游客与哈尼人家互动,带来的不仅是回头客和“点赞”,还把哈尼人辛勤劳动的果实在田间地头就卖给了游客。贝莎玛告诉记者:“只要我们真诚相待,童叟无欺,其实游客们都很乐于通过消费来帮助这里的人们增加收入”。

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穿过元阳梯田,它的两头连接着中越和中缅边境口岸,并与云南的高速网相通。

对于未来,贝莎玛最期盼的就是年底元阳机场和高速公路能顺利开通,到时不仅是游客量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可以帮助当地乡亲们把最地道的农土特产品分享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

海拔1900米的哈尼梯田每天变换着奇妙的姿态,点缀其间的村落正在发生巨变。

2019年春节以来,元阳梯田的天气格外好,每天阳光还未爬过山岗,天空的霞光映在一片片梯田里,一幅幅梯田画卷变换着奇幻的色彩。每天爆满的多依树观景台上不时传来游客们的赞叹声。外来的游客们在欣赏绝妙风景的背后,是元阳人在保护梯田,消除贫困,发展美丽乡村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责任编辑:孙湛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