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跨地域特别访谈|百姓好处很多,正在一个个破题

澎湃新闻、中国蓝新闻、现代快报+、大皖新闻“长三角一体化跨地域特别报道组”
2019-03-10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完善。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联合浙江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江苏现代快报+ZAKER南京和安徽网大皖客户端,共同推出“跨地域特别报道:长三角地区代表委员共话一体化发展专题访谈”,邀请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围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解读分析沪苏浙皖共同和各自的发展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修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马鞍山市市长左俊;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受邀做客访谈,共话长三角一体化。

他们谈了长三角的特点、优势是什么;一体化后百姓能享受到什么实惠;最关键的,一体化难不难、要做什么。

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问:长三角和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特点是什么?

张兆安: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说确实是重要战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湾区建设这个角度来讲,长三角有长三角的特点。

第一是由长三角的地位决定的。讲三个数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占全中国土地面积的3.6%,常住人口占全中国总人口的16%左右,经济总量占全中国的1/4,也就是25%。

第二是由长三角的区位决定的。中国有两条最重要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正好处在这两条重要经济带的交汇之处。长三角发展的好,对这两个经济带而言重要性非常明显。

第三是国际核心竞争,归根到底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长三角早就被誉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总体而言长三角有如下特点:经济总量比较大、产业基础比较好、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完善,发达。这里有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还有杭州、南京、苏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以及大城市中小城市等,形成了城市密集区域。可想而知,这里的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非常集聚,创新基础相对比较完善。

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三个国家战略在整个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形成三剑齐发整体态势,在中国转型过程中,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问: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百姓能享受到什么实惠?

张兆安:好处很多。长三角高速一体化发展最后落脚点,还是长三角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去年年初成立了长三角合作办公室,这是以前从来没做的。合作办公室尽管在上海,但是江苏、浙江、安徽的干部在这里联合办公。三省一市联合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还有很多具体的项目正在实施。比如断头路要打通、交通卡异地使用,还有医疗异地结算等。如果上海老人到江苏镇江去旅游、去养老,异地结算问题解决了,没有后顾之忧,会有更多上海人到那个地方去旅游、看病。反之亦然,江苏、浙江、安徽的病人到上海看病,医保异地结算很方便。此外,城际铁路、列车、轨道交通建设等等,以后再延伸,老百姓出行很方便,真正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再比如文化。上海是国际性大码头,你会发现有很多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坐高铁或自驾到上海看话剧、看舞剧。当然,上海更多的文化资源,会慢慢扩散到整个长三角的大中小城市,这就是一体化的获得感。

还有很多很多种例子可以讲。

问:黄绮委员今年两会提交了和长三角一体化相关的提案吗?你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点是什么?

黄绮:我提交了两件提案。一件关于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通关屏障突破的问题,另一件关于长三角医养结合中医保异地结算。

正如张代表所说,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也有相同的地方。有一句话:长三角“地相近、人相亲”,江浙一带来往多嘛,文化和习惯也是相近的。

上海的人口非常多,但需求各不一样。青年人要到上海去发展。上海这座城市的需求和内心又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希望到苏杭一带山青水秀的地方养老。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可以利用长三角优势,用市场化去调节。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这是长三角一体化非常有利的一点,交通方便、来往容易。我们做课题调研发现,一个房地产商在浙江嘉善开发的房产卖得不好,后来他思路一转,把社区里的一片房子做成养老社区,配套医养结合的卫生中心,房子就卖得非常好,大部分是上海老年人的子女帮他们买房。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问题,没有打通的关节还要打通。

张兆安:上海的户籍人口大约14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大约2420万左右。老龄化比例呢,主要是指户籍人口,上海现在大约36%。老年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侯学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六行专门讲社区养老,是历年来讲社区养老篇幅最长、最具体、最透彻的一次。

我之前在担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期间,江苏曾和上海、浙江成立了长三角养老产业联盟,举办长三角养老产业论坛。在异地养老、产业资金流动、技术流动、经验交流做了一些探索。因为这几个地方的老龄化程度都很高,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人对品质生活的要求也比较高。

其实,在养老方面三省一市各有各的优势,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比如,上海在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方面比较强,“互联网+养老”也有很好的探索。江苏在社区养老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一体化的壁垒和障碍

问:壁垒和障碍有哪些?未来要怎么去打通?

张兆安:第一、基础设施要一体化。现在整个长三角网络中的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要打破跨省界行政区划的壁垒,断头路全部接上。这样对长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流通打好了基础。

第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一体化。

第三、市场一体化,市场要素流动要非常顺畅。现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大一统的市场,慢慢在形成过程中。

第四、产业一体化。实际上产业一体化的难度比较高,但好在现在已经明确,让市场去配置资源。

你会发现,以前很多事情不容易做,现在都开始做起来了。比如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在周边地区;比如说研发在上海、在大城市,但生产在小城市;还比如说长三角,那些开发区搞战略联盟、飞地经济,这一切都是为产业一体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其中包括城市布局的一体化,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等,形成各级分工、不同定位等城市组合体。

最后,制度的一体化。除去交通、医保卡异地结算,还有人才的认同政策等等。都属于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标准,一个个问题都在破题,成效慢慢显现。最重要的一条,长三角高程度一体化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把高程度一体化发展作为三省一市的共同使命,这样对我们政策制度层面一体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黄绮:说一体化就是因为它实际在做的过程当中,一体化的屏障还很多,所以才呼吁通关。比如养老一体化,养老人口统计的基数是不一样的,标准不同数据就不同,就会影响决策。细看下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标准不一致。不一致就必须要一致起来,才能说是一体化。比如医保异地不能结算,在于医保药品目录不同,有些药在上海进目录,但在江浙一带不进目录。

类似问题很多。因此从一体化来说,屏障打破需要坐下来谈,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去安排。单是从养老,从医疗的角度,这一个方面能不能先试试做起来,都跟老百姓有关。从金融的角度,可能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稍微远一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会有一些关系,但是不管怎么样其实做法都是一样的,所以其实从顶层设计上来讲,协调是非常重要了。

三省一市如何协同

问: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城市之间如何解决不同交通方式衔接不顺畅问题?

周健民: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各种交通方式间相互割裂等问题依然存在。过去的交通建设,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城市之间的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不顺畅,“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货运领域,铁路与港口割裂严重。大部分港口没有接入铁路专用线,铁水联运比重低。客运领域,在综合枢纽建设中,对于枢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衔接考虑也不够。

因此,我认为,要切实推进长三角交通规划与建设的跨域衔接。主要是梳理跨界地区的主要“断头路”和“瓶颈路”,通过利益共享或利益交换等方式,促进跨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标准统一以及建设时序一致。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两年内要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长三角地区更要加快步伐。要从规划层面,破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割裂问题,大力推进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问: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突破行政体制方面的差异?企业跨区域经营阻碍如何解决?

谢双成: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上海的“不得随意行使否决权”,近些年各省市陆续推出“放管服”改革创新举措。

我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三省一市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通过减少行政干预、扩大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具体来说,不同城市的办事流程、材料要求不完全相同。以前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办理,常常要面临办手续需要异地跑多次的问题,给企业跨区域经营带来一定阻碍。可以结合杭州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的经验,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服务协同,实现办事事项标准化、内容数字化和信息一体化,让“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成为三省一市政府服务企业实实在在的承诺。

问:我们都知道,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长三角地区如何做到团结合作、协同一致?

左俊:环境保护是一项很特殊的工作,在一个区域内必须要联防联控联治、共建共治共享。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层面的战略实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那么具体呢,我想做到四句话,第一个就是源头联控,第二个是过程联防,第三个是结果联惩,然后区域联动。

源头联控,主要就是对一些传统的污染源,要采取一些信息化的手段,实时的进行监测和预警,促使达标排放。对新上的一些项目,必须要坚持生态红线、环保底线和能耗的上线,使它节能降耗,低能耗、低排放。

第二个过程要联防,就是从生产到排放,到利用到处置,要一条龙的进行防治,特别是要防止一些跨区域的非法输入和处置。像一些固体废物和一些危险废弃物等处置和利用。

第三个就是,结果要联惩。建立一种生态补偿制度,达标了就给你奖励。如果你不达标,就要处罚你。

最后就是区域联动,区域联动就是在长三角区域内,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要建立一种联合执法的队伍,加强环保执法。

问:目前长三角旅游想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应该从哪些方面深入推进?

李修松:首先要明确长三角旅游发展的目标,在多长时间要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明确后,就要打造构成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的景区和景点群。

第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旅游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大的、顶级层次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同时也让各地按照特色、优势和特色去发展。

第三,三省一市要建立合作机制,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建立旅游协调会议。协调会议应该定期、不定期地解决各地旅游合作过程当中的问题。

第四,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网络,使长三角的旅游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比如,杭州到黄山,沿着新安江、千岛湖这条线,可以连成一条水上热线。同时,还有黄山到杭州的高铁,也串连了一系列景点。再比如说,沿着去年刚刚签协议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也可以建立旅游热线。而线与线之间,大线与小线之间,就会构成网络。

第五,要发挥整体优势,一起培育旅游创意、策划人才。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和人才团队也可以资源共享。

第六,激发长三角本地居民的旅游兴趣,让旅游市场更加火热。比如发行旅游通卡,专门发给长三角的居民。

最后,还是要加大长三角旅游的宣传,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平台,把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充分宣传出来。

【“长三角一体化跨地域特别报道组”记者】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忻勤 栾晓娜 孙鹏程 江海啸 见习记者 王嘉仪

浙江新蓝网-中国蓝新闻记者 汤嘉旸 王鑫 吴文昊

江苏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徐岑 赵杰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钟虹 刘旸 魏鑫鑫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