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如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六位在沪委员支了这五招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2019-03-09 14:08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浦东外高桥经济开发区,外资汽车配件生产厂。 视觉中国 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四省市的产业体系各具特色。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钱锋、周锋、葛均波、陈义汉、郭长刚、冯丹龙六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联名提案,建议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国家急需、体现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产业领域,率先谋划、合力攻坚,将长三角打造成为能与纽约湾区抗衡的全球超级经济地带。

提案指出,沪苏浙皖四省市的产业重镇各具特色。上海科技资源密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杭州正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企业众多;合肥正在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以支持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提案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高地,推动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最主要的抓手之一,三省一市要抓住历史契机,将长三角打造成为能与纽约湾区抗衡的全球超级经济地带。

为此,提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聚焦“卡脖子”技术,构建需求驱动的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瞄准当下国家最急需的领域,由三省一市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制度优势、组织需求侧和供给侧各领域的专家,以需求为导向,确定长三角制造业优先发展领域;对标“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以上海的科技资源为母核,在共赢的基础上吸引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协调优化三省一市政府层面的管理体系,构建需求驱动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制定长三角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构建高水准的制造业服务体系。

第二,以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载体,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统筹三省一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在一些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力争“颠覆超越”。如汽车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科技资源和资本的优势、发挥苏浙皖在劳动力、土地要素方面的优势,发挥区域内重点科研机构的作用,集中力量联合开展针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开发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第三,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建设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

围绕“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依托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装备等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研究院所等,建设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体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设新时代生态化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版“墨西哥湾”。

第四,健全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网络,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健全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网络能够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广上海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经验,辐射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执法模式;进一步开放上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吸引苏、浙、皖知识产权工作者来沪合作交流,带动长三角地区的知识产权行政水平。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推动环保协作与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要兼顾好社会效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要做足“联”字功夫,强化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协作平台同区域一体化合作平台联动;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等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加大现有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领域项目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杨帆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