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致敬这些“地学女神”

2019-03-08 07:55
上海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朱喆 综合整理

还记得2018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张弥曼获得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消息振奋人心,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典礼上用英、法、汉、俄、瑞典语等四种语言讲述了自己学习和生活经验,生动有趣,彰显了当代科研女性的卓越风采。

纵观世界地理学、地质学历史,女性的光芒从不暗淡,她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创造为人惊叹的成就。在又一个女性值得骄傲的节日里,不妨走近几位“地学女神”代表,一睹她们的澎湃人生。

美国 弗洛伦斯·巴斯科姆 Florence Bascom (1862-1945)

弗洛伦斯·巴斯科姆在黄石

弗洛伦斯·巴斯科姆,一个刻在美国地质学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的名字。她是第一位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进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女性工作人员。除此之外,她还是第一位当选美国地质学会理事会成员的女性,以及美国地质学会的第一位女干事,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第一位女地质学家”。

在美国内战时期出生的弗洛伦斯,幸运地在一个强调性别平等的家庭成长。她的父亲约翰·巴斯科姆是威廉姆斯学院的教授,她的母亲艾玛·柯蒂斯·巴斯科姆是一名参与选举权运动的女权活动家。1882年,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文学艺术学士后,经由父亲的劝说加上被另一所学校拒绝的遭遇,她投身于科学,在获得科学学士、科学硕士的过程中,真正地开始对地质产生了兴趣。

然而在妇女接受教育受限的年代,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求学期间,只能被迫坐在屏风后面,以免打扰班上的男同学。由于当时的地质学完全是一门属于男性的学科,弗洛伦斯表现在求学和研究中的顽强和坚持,让她应对了许多挑战。

她对酸性火山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所撰的《南山酸性火山岩的结构、起源和命名》提出了在固有岩石命名方法上加上前缀,从而识别岩石的酸性。她还通过编纂宾夕法尼亚州的皮埃蒙特省大西洋沉积的地层学记录,得出了皮埃蒙特省是由九个侵蚀周期形成的结论,给科学家提供了侵蚀循环的新想法。在教育领域,她曾在洛克福德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01年,在布林莫尔学院建立地质学系,她以严格地教导、训练和培养优秀的女地质学家而闻名全美,1937年,美国地质学会的11名女研究员中,有8名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巴斯科姆的课程。

这位不做饭、不熨衣服,但雄心勃勃、独立自主的女孩赢得了“女性地质学家的先驱”声誉,为了纪念弗洛伦斯·巴斯科姆的伟大贡献,金星上的一个火山口、以及1985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都以她的名字命名。

弗洛伦斯·巴斯科姆

丹麦 英格·莱曼 Inge Lehmann (1888-1993)

英格·莱曼

用时下的话来说,莱曼是个“硬核”女王。因为在她之前,没有人知道地球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根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资料,莱曼是在研究一种被称为原生波或P波的地震波时,发现了地球内核。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的中心是一个由固体地幔包裹的液体内核,地壳位于其上。可是1929年新西兰地震之后,莱曼发现一些微弱的P波被记录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因此她得出结论:这只有在地球中心有固体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她的想法是革命性的。1936年,她发表了固体核心模型,很快被科学界采用。1970年,当时最新的、更灵敏的地震仪捕捉到了从地球固体核心反弹回来的地震波,证明了莱曼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她成长的年代,女性在男性主导的领域获得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她在丹麦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校接受教育时,她的侄子曾引用她的话说:“你应该知道,我不得不与多少无能的男人竞争,但都是徒劳的。”

然而,莱曼靠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切。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震学家之一,1971年,她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授予“威廉·鲍伊”奖章,并被誉为“拥有计算机无法取代的神秘超绝本领的大师”。莱曼于1993年去世,享年104岁。

英国 玛乔丽·斯威廷 Marjorie Sweeting (1920-1994)

玛乔丽·斯威廷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与环境》

如果你对喀斯特地貌感兴趣,那就得向玛乔丽·斯威廷这位“女学霸”求教。

作为家中独女,斯威廷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得益于身为帝国理工学院地质学讲师的父亲的谆谆教导,她的求学路十分顺利,表现也出色。她是牛津大学圣休学院地理系主任,也担任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喀斯特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究“人类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的课题。1977年,她离开故乡开始对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深入探究。她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数据,比如喀斯特地貌范围极广,覆盖了中国全国七分之一的领土面积。这是西方地貌学家对中国喀斯特地区的首次研究。

退休后,斯威廷继续她在中国的研究,最终完成了《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与环境》,该书在她过世后不久付梓出版,它是西方对中国喀斯特地貌的首次全面描述,影响深远。1997年,一本关于地貌学的同行评审科学期刊Zeitschriftfür Geomorphologie以她的名义出版了《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特刊。斯威廷一生中发表过70多篇不同的论文,她可能是她那个时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地貌学家。

中国 池际尚 (1917-1994)

池际尚

武汉光谷广场上池际尚雕像 

中国地质学历史上有一位伟大女性,她就是著名的岩石学家、地质学家池际尚。

池际尚1941年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0年她归国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东等地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今仍被沿用,是中国岩石学学科奠基人。她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年池际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池际尚在学术上钻研刻苦,在生活上质朴勤俭,她讲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地质学事业,亲手培养出三位院士和大批学科人才。她的品格和成就是无数后辈的榜样,是真正的科学女杰和一代教育大家。

中国香港 李乐诗 (1944- )

李乐诗
李乐诗拍摄的处于“无冰可立”危机中的北极熊 香港政府新闻网 图

2014年5月,美国女性地理学家协会的最高荣誉金奖第一次授予一位华人女性,所有人都为台上最闪耀的李乐诗热烈鼓掌。

去过10次北极、探过6次南极,攀过4次珠峰……“酷”已经无法形容这位胆识过人、体力傲人、毅力惊人的极地科学家。

她拍摄了大量生态照片,为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她为了极地探险事业变卖了一手创立的广告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就背着睡袋走遍世界。她见过被污染的冰川、草木、泥土、河流,明白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她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教育和推广,创设了中国极地博物馆基金(Polar Museum Foundation),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举办环保主题展览、讲座,呼吁更多人节能护源、关爱地球家园。

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肩负着“传承”的责任,她希望自己“尽最后关头的努力”,她每天都工作,整理自己多年来的探险资料,哪怕再辛苦也没有假手于人。“许多老师热心推荐学生来帮我的忙,我也婉拒了。每张照片背后时、地、人的故事,只有我最清楚。同一个场景,很多时候我会用三个甚至更多角度拍摄,哪些要哪些不要,也之后我能决定”,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说。

她最希望年轻人“Find your own way”(走自己的路),寄语后辈“眼光不能狭窄,难得到了一个地方,为什么不多看一点?要有理想,持之以恒,要有‘前路遥远,掌握时光’的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