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李学勤:历史的价值

2019-03-06 17:57
北京

编者按:2月24日0点11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2015年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李学勤先生曾撰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眼中历史的价值以及历史学者的责任,发人深省。现将此文分享给读者,以为纪念。本文首发于2016年5月13日《光明日报》。

李学勤(图 视觉中国)

很大程度上,我们走哪条路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必然的和偶然的外部事件构成。可是尽管如此,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自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

如何有自觉的意识和要求呢?了解历史就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包袱。如果从五千年国家民族的风风雨雨里,找到我们应该走的方向,得出对当下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这样,就可以说人有了自觉。所以自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历史。

我觉得历史可以给每个人一种重要的精神。什么精神呢?前些天有人请我写一个序,谈到梁启超,他最后要编一部《中国通史》。为什么要编这样一部通史,梁启超说是因为爱国。我们说一个人爱国,为什么要爱国,爱国家的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而且在近代以来,在逆境中重新站立起来,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这是了不起的,一定会载入世界史册的。这样来说,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是不可分的。

最近《解放日报》采访我,我也说过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我有一次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去南开主楼那就看到很多用大纸写的壁报,上面就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有没有用。那时我才知道,一些人认为历史没有用。后来在演讲或者讲课的时候,我常常讲这个话题。

如果你是在一个流水线上,很机械地做出一个东西来拿去卖了,那历史可能没有用。可是有没有用,是要看我们国家、民族、时代有没有什么需求,有需求就有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就是有用的。

梁启超讲得很清楚,他是新史学最早的倡导者,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他就知道历史是培养爱国精神的。新史学之所以“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好地更有意识地把历史和每个人联系起来,又把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

再说白一点,历史从来是割不断的,我们国家当前的现状是历史造成的。你再想把它分开,也分不开。它的现状就是历史的结果,而且现状不断地变为历史。现在我们大家都讲中国梦。这个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和希冀,有一种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崛起的期待?我们只能说,这个梦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这个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圆这个梦,就必须要以历史作参照。

现在外国人很惊讶,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些成绩——很多方面中国已经领先于世界。外国人说中国变成一头醒狮了,所以他们不习惯。不习惯可以理解,只要不是恶意的。我们还应该把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发展、我们人民的诉求、我们未来的走向,我们要和平发展、我们希望和世界共同前进的愿望,都告诉世界。

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很值得同世界讲讲。我记得第一次去美国,在华盛顿见到一些官方接待的人,他们就说,中国有排外的传统。我就和他们辩论,我说我们有一个吸收外来思想和物质的传统,我们的特点就是包容。我们什么时候排过外了?汉朝的朝廷里还有很多从胡人那里来的官员,隋唐也是如此。到了清朝的时候我们闭关锁国,那是我们挨打了。我们不希望如此,我们不想欺负任何人。这些历史,我们都应该告诉我们的后代,告诉我们的国际友人。

我最早在1980 年就提出,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本文摘自推动者系列丛书之《守望精神家园》,刘未鸣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品

丛书简介:改革开放40 年间,不论物质生活的方式如何变化与创新,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眷念从来没有中止过。在我们精神家园的众多守望者中,我们选取侯仁之、吴冠中、张君秋、谢晋、李学勤、王蒙、傅庚辰、冯骥才、刘心武、叶小钢等人,他们关于文化大国建设的思考、对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探求、启迪,感动了无数人。

在他们当中,王蒙身体力行地推动文化大国建设,走在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探求前沿;冯骥才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谢晋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在不同时期都引领中国电影主流;侯仁之一生守护北京城,率先开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吴冠中打破“中国画的围墙”,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欧洲油画完美结合;张君秋长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工作;李学勤从先秦追到远古,一生致力于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傅庚辰唱响人民音乐主旋律;刘心武开创新时期文学的方向;叶小钢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40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进步的同时,文化大家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明的探寻从未停止,他们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走在时代前列,自动承担起探索大国文化建设的使命,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份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期盼:守望精神家园。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

更多资讯,欢迎洽询热线:010-81136602/6603/6605/6606;010-81136601 010-81136698 010-81136697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