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他带领村民造出万亩“竹海”

2019-03-06 09:59
四川

李修华(左)和村民一起挖竹苗
巨黄竹林
3月5日,东兴区高梁镇八仙桥村。顾不得小雨滋润后的泥土有些黏脚,李修华和村民们一起抡起锄头,把育好的巨黄竹苗一棵棵挖出来,准备移栽。

“今年,我们还要新增3000亩巨黄竹。”春天的土地上,片片竹绿带来勃勃生机,更带给李修华满腔踌躇之志。自2017年返乡创业以来,他所在的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已发展巨黄竹万余亩,涉及高梁镇7个村和大治乡2个村。而正是得益于巨黄竹产业的支撑,高梁镇在2017年成功入围“四川首批32个省级森林小镇”。

近两年来,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坚持造福乡邻,不但在用工上优先使用本地贫困户和村民,还义务为八仙桥村和相邻的蒋家坪村修建了2.3公里村道。截止到去年底,公司累计用工达20余万人次,共兑付劳务用工费1800余万元,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返乡创业

一心为乡邻造福

“我们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好在现在家门口也能找点事做。”高梁镇蒋家坪村村民杨付章今年已60多岁,2017年起就在李修华的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务工,说到李修华返乡发展巨黄竹产业造福乡邻一事,正在挖竹苗的他停下了手里的活,赞许地说道:“给临时工的工资90元一天,比周边乡村用工的工价都高!”

记者注意到,和杨付章一起在地里挖竹子的村民,全部发须染雪,估摸年纪都在55岁以上。

李修华告诉记者,和所有的产业发展不力的村庄一样,八仙桥村过去多年都没有像样的产业,由于增收困难,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数都是老弱妇孺。

“大片大片的田地撂荒,太可惜了!”李修华说,他16岁就外出务工,从事建筑业,经过20多年摸爬滚打,事业也算小有成就。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大片的荒地和村里留守的老人,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出去的时候,村里很穷,回来一看,村里还是穷样子。”

在乡情驱使下,2016年,李修华响应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号召,决定返乡发展事业。经过考察,他把目光对准了巨黄竹。这种竹子成活率高、产笋多、抗病强、竹纤维好、亩产量高,附加值也高。

在李修华的努力下,2017年,昆明四川内江商会部分企业家与李修华联合出资,在高梁镇八仙桥村成立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规划打造“万亩竹产业综合利用基地和休闲乡村旅游康养基地”,规划面积5-7万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贸易及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

截止到2018年底,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已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栽种巨黄竹万余亩,涉及高梁镇和大治乡共9个村民小组,已成为东兴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而得益于巨黄竹产业的支撑,高梁镇在2017年成功入围“四川首批32个省级森林小镇”。

热心公益

自掏荷包为村民修路

和村民们交代了一些事项后,李修华驱车在林间穿梭了一圈,偶遇到村中协调村民土地流转事项的村干部,便主动上前打招呼。

“我们的产业项目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及镇、村干部们的大力协助。”李修华说,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一开始回村里发展巨黄竹,村民们都持观望态度,很多人都不肯把土地流转出来。为此,镇、村干部们多次到村里组织动员大会,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

八仙桥村、蒋家坪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李远光则表示,四川云竹生态有限公司的到来,不仅让两个村子都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还带动了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

李远光说,原来村里到处都是泥巴路,车子开进来很不方便。为了配套产业发展,李修华自掏荷包300多万元,为两个村修建了2.3公里水泥村道,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与此同时,村里还新建了蓄水池和囤水田,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去年,我们两个村的村民光土地流转费用就拿了八九十万,务工工资达500多万元。这都是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李远光看来,李修华不仅是返乡创业企业家,更是个热心人士。早在2009年时,李修华回家看到家乡公路状况差,就捐了3万元为家乡修建公路。

此外,李修华还积极关爱贫困学生,自2014年开始,他连续4年每年资助贫困学生8万元。2018年,资助高梁镇贫困学生4万元,为他们解决基本教育经费支出。这些年,李修华陆续向家乡困难家庭捐款,目前已累计达6.2万元。

助力脱贫攻坚

誓把家乡建得更好

返乡创业之后,李修华并没有放弃他在云南昆明的企业。为此,这两年间,他一年要十几次往返于内江与昆明之间。为了方便办事,他常常驱车回来,单边就要七八个小时,一个“累”字成为常态。但李修华从没有丝毫想要放弃的念头。

记者了解到,为助力脱贫攻坚,李修华的公司坚持就近用工,最多时一天就有六七百人在公司帮忙除草、挖坑、栽种竹子等。而在公司务工的大部分是农村留守老人,如果是公司固定工人,每月工资1800-2500元。近两年,公司累计用工达20余万人次,共兑付劳务用工费18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务工工资达32万元。

当前,八仙村种植的巨黄竹都还比较小,处于成长期,需要大约3年才能见到经济成效。这意味着,未来3年里公司还是“只出不进”。近两年间,李修华和公司都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但李修华坚持不向金融机构贷款,且从不拖欠村民工资,“我回来就是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不是给家乡人民添堵的,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

李修华告诉记者,去年4月,公司举行了一次农民工工资集中发送仪式,现场为300多人发放工资110多万元。临时工工资按90元/天计,村民胡洪木当年3月总计工作25天,就领到了2250元。除了发放工资外,现场还为8名村民颁发了抗旱贡献奖,为2名表现优秀的公司员工颁了奖。

“去年春旱,是乡亲们手拉手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那时,田里没水就到鱼塘抽,鱼塘没水就到水库放,对造林抗旱工作的开展给予了极大支持。”李修华感叹,从开始的不支持、不理解,到现在的主动出力,村民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信心,“现在好多村民都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流转土地。”

走进如今的八仙桥村,大片大片的竹林映入眼帘。除了巨黄竹,李修华还在林区配套建设了林下养鸡场、鱼塘,逐步发展休闲农业。他盘算着,今年再新增巨黄竹3000亩,力争5年达到5万亩,集中成片发展,把高梁镇打造成甜城“竹海”。

他告诉记者,未来公司将坚持“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待巨黄竹产生效益后,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等方式,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记者 张小丽 文/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