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进委员:可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各省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规划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2019-03-05 21:16
来源:澎湃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 人民网 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朱晓进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层次和水平 聚力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的大会发言。

朱晓进委员在发言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激发农民投入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更加充分有效发挥这种作用,必须进一步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层次和水平。

“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精神生活,提振精神风貌,各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政策有投入;在公共文化设施和硬件建设上卓有成效;并推动各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将‘乡贤’文化作为农村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朱晓进指出,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提振农民精神风貌上还存在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和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如何提振农民精神风貌上缺乏整体性。通过调研看到,当前的农民精神风貌呈现以下特点:乡村风气整体向好,但人与人之间出现疏离感;文明水平有所提高,但精神生活内容稍显单一;农民具有爱国、重伦理和喜欢公共生活的情结,但角色意识与自主意识不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农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要唤醒农民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通俗文化供给相对有余而引领性文化供给缺失,文化形式化过热而文化深度不足,短期文化工程过热而长期涵养性文化建设不足,有形的物态化文化过热而无形的精神化文化供给不足。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的针对性不强。部分政策失之粗放,部分政策落实流于形式。一些文化服务项目在农村无人问津,一些文化服务设施设备无人使用,一些文化服务设施在一次性建成后,缺少后续维护及配套资金,沦为“主要功能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三是公共文化资源对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方面的配置缺少科学规划。如在农民的培训教育条线方面条块分割,多个部门的资助缺少系统整合,造成了内容重叠和资源的浪费。再如,在资源配置上不均衡,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选址选项缺少统筹布局,致使公共文化服务受惠面有限。又如,在服务时间上缺少对服务对象的普遍针对性,使资源使用不充分。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对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的组织支撑性不够。主要表现有:人事及财政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一些村级组织缺少主动建构公共文化生活、提供农村文化自恰性体系的意识和尝试。一些村级基层党组织在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为。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的文化人才队伍较为缺乏,乡村文化活动既缺少专家指导和文化带头人,也缺少懂乡村文化的专业文化管理人才。

为此,朱晓进在上述发言中建议:

一、抓住契机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农村人口合理集聚,为实现农民精神风貌的根本性提高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应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各省正在积极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规划,统筹安排,通盘部署。在农村聚集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落实新建文化场馆的选址工作;要做好辅助资源设施的建设,尤其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化。

二、营造乡村文化氛围,重建集体性文化生活,通过恢复乡村公共生活重铸“乡魂”,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共同而亲密的生产生活空间、丰富的村庄公共文化活动,能凝聚乡村共同体文化和情感认同,重塑农村公序良俗,发挥传统“熟人社会”德治和自治功能,促使优秀文化传统代际传承,凝聚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合力。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性乡村文化传统。例如庙会、赛龙舟等,重建仪式化公共文化生活。仪式感可以凝聚人心、传承人文、引领道德、丰富生活,将重孝、尚德、崇文、健体等地方礼俗传统结合起来。要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发挥文化教化功能。例如把修乡史、编地方志、树乡贤榜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通过乡村名人馆、名人塑像、精神文明评比等的建设,增加农民的向善之心及乡村自信。要恢复共同学习的文化氛围。例如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恢复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集体学习制度,通过共读报纸、同看国家大型活动转播、宣讲中央精神、知识竞赛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引领功能。

三、开拓思路完成政策设计,聚各方之力,着力解决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财力不足及组织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是要结合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运用系统化思维,整合文化、科技、教育、培训、宣传资源,统一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框架,明确职责,部门联动,定期共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建设农村文化服务资源的集成化平台,协同推进各项配套政策落地。二是要增加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空间规划、区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科研立项,通过项目申报机制,吸引更多文化单位和专业人员的主动参与。三是要充分激活市场机制,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标志性产业,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度融合,让乡村文旅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要探索建立相关制度机制,采取有关部门、艺术院校与农村的文化对口帮扶机制,尝试文化村官制度,帮助农村引进高层次文化资源;五是可由宣传部门牵头,启动记录乡村的计划;六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艺术院校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当地农村进行艺术指导等社会实践;七是建立农村文艺骨干的定期专项培训计划,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造血;八是鼓励各类文化院校为基层定向培养创作、编导、管理以及专业性各类文化后备人才;九是推进农村文化工作网络建设,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外界宣传介绍农村发展情况,吸引在外人才关注并参与家乡发展;十是在打造农村“硬环境”的基础上,探索试行面向新乡贤或艺术人才的激励政策,吸引年老的新乡贤“叶落归根”,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等。

四、统筹安排,针对性解决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中暴露的不足,提高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措施的实效性。一是需要对现行的公共文化政策的相关清单、功能配置标准与检测统计指标的落实情况做系统梳理,把自上而下的要求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杜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刀切”所产生的形式主义趋向,提高公共文化投入的使用效率;二是优化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受惠面;三是更加注重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一批乡村青年文化人才,把外部资源的激发与乡村人才队伍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提振农民精神风貌工作与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结合起来;四是建立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巡视组,定期对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是建立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精神风貌情况的年度独立评估机制,建立简易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精神风貌的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根据指标体系对人民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以代替硬性投入指标的单一考核,改变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只问耕耘、不论收获,或者只是满足于树典型、上项目而文化惠民实效不理想的现象。

    责任编辑: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