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键词·人大|人民代表大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啥关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19-03-04 20:07

【编者按】

2019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列宁说,政治是科学,也是艺术。政治是理解现代国家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实践的知识和素养。澎湃新闻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旨在通过解释新闻与生活中的政治关键词,普及政治学常识。

每年召开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过,人民代表大会是怎么来的?到目前为止,人大的组织层级、机构设置、会议会期又是什么样的呢?它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告的依据,是当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的建立。既然如此,为什么后来又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

其实,共产党很早就有构想和设计,学习苏联的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根据地进行了实践。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都明确提出,要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府。这在当时已成为党内外的共识。但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解放战争推进要比预想的快了很多,于是建国建政也就更早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召开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成熟,难以做到,因此采取了过渡的办法,通过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了政权。毛泽东说这相当于一个人民代表大会,也确实是不得已的办法。

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1953年选举法普选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选举组成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由来。

有人说,我国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的“人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是这样的吗?

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全国上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人大组织体系。但凡是有一级政权的地方,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共有五个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个层级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同级由人大选举组成,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组织称号中被冠于“人民”的理由。

中国共产党各级代表大会也经常开,人们应该注意不要把它们混淆了。

根据宪法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召开一次。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大会议不断常态化、制度化,会议召开的日期、会期也基本固定下来了。我们要注意不要把人民代表大会的届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混淆了。如从全国层面看,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不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虽然也是五年任期,但党代表大会五年只召开一次。如通常说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就是这样的会议。而党的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等,则是指党的中央委员会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呢?

从大的方面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这些职权的履行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比如常说的“一府、一委、两院”,即国务院、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人员,都是有人大选举产生或任免的。再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都必须提交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才能正式生效实施。

从小的方面看,人大的立法、决定等职权的行使,直接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如2005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标志着农业税的彻底终结,数亿农民由此受益;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人利益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决定,个税起征点从3500调至5000元,并且还可申请专项扣除,让纳税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宪法及刑法、民法、婚姻法、公司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解释,都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行为;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进步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些案例看,人大至关重要,它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