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聊边走:老站长讲述的北京站往事

2019-03-07 20:38
北京

编者按:北京站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修建的北京市十大建筑之一。她不仅是首都的重要窗口,而且素有“首都迎宾门”之称。毛泽东为何亲自题写北京站站名?周总理又是如何关心关怀北京站的?早年北京站怎么售票?请听北京站老站长石玉林的讲述。

北京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原址位于前门东侧,最初称为“正阳门东站”。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北京站”。1959 年9 月15 日,建成并开通了新的北京站。车站位于建国门内的北京站前街,北京唯一保留下的北京城东南角楼就位于车站的东南角。

1959 年 9月 15 日,新北京站落成典礼,毛主席题写站名

来到北京站前,你首先看到什么?一定是两个高高的钟楼和“北京站”三个辉煌的大字。先说说“北京站”这个站名吧。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这三个字是毛主席题写的。且听我慢慢讲来:

北京新客站建成后,9 月15 日的零点10 分到2 点20 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和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副部长武竟天等的陪同下来视察新北京站。

1959 年时的北京新客站

关于这一次视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毛主席当时走到售票大厅19号中转加快窗口,在这个窗口服务的售票员贾根柱马上起立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微笑着和他交谈, 询问售票情况,并示意他取出一张票看看。贾根柱取出一张“北京——普兰店”硬板加快票递给毛主席,毛主席饶有兴趣地看过后,就将车票递回了窗口还给了贾根柱,然后高兴地离开了。

毛主席当年看过的那张火车票(样品)

这件事对于贾根柱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事。过后,他将那张毛主席看过的票价3.25 元的车票自己买了下来,终生保存并视为传家宝。

就是在那次视察中,担任北京站工程总指挥的李岳林同志向毛主席提出给北京站题字的请求。主席听到后,没有表态,似乎有些迟疑。李岳林马上解释道:北京站是有站名的,字也是主席的字。只是这字是从主席在其他文章里写的字挑出来凑在一起的,看起来不协调。毛主席听到后当场就答应给北京站题字。

大约20多天后,毛主席乘火车专列去南方视察,在途中为北京站题写了站名。事后,毛主席派人将他仔细题下的两幅“北京站”三个字的条幅送来。毛主席还在他认为比较合适的那张题字上画了三个小圈建议使用。最后北京站选用的就是这张。

北京站最初将主席题的站名放大后制成金色的字镶嵌在正门的大玻璃窗上。1960 年时,周恩来总理来北京站,看到后提出建议:一是将字的颜色改成红色,二是将字再放大做成立体字抬到北京站主楼上的两个钟楼之间。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气势磅礴的“北京站”三个大字。

毛主席给北京站的题字

其实周总理对于北京站的关怀还有更多的故事。北京站作为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始终受到周总理的高度关注和亲自指导。就在审定北京站的设计方案时,周总理亲自参加了审定。在原有的设计中,北京站的主站舍并没有设计左右两端的角楼。周总理在审查时,提出在主楼两翼各增加一座角楼的建议。这个建议被设计组采纳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北京站站舍大楼庄重高雅、和谐大方,则全是来自于周总理的点睛之笔。

周总理在北京站建设中经常来视察,在毛主席视察前的1959 年9 月13 日,周恩来总理就来到北京站,视察已经竣工、即将交付使用的新北京站。在视察中周总理对新客站第一任站长谷良玉语重心长地嘱托,做出“北京站地位重要,工作光荣”的重要指示。从此,周恩来总理的这一谆谆教导,成为北京站职工的行动指南。

周总理对北京站事无巨细,一直十分关心。北京站大贵宾室的大型皮沙发原来是全部靠墙摆放的,这样空间大,显得很有气派,但人们相隔太远不易谈话交流;而且有人要进出时,就全在人前晃动而影响工作。周总理看到后就提示将沙发向前摆,留出后面的通道。这样就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至今,北京站大贵宾室的沙发一直保持着周总理当初建议摆放。

周总理在病危期间仍然关心着北京站,直到1976 年1 月8 日他逝世前的一个星期,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还在过问:“最近北京站的卫生情况怎么样?”一个大国的总理呀,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两座神奇的钟楼

在看到“北京站”三个大字的同时,你一定会注意到站名两边那极为壮观的两座钟楼。如果赶到整点时分,你还可以听到那钟楼里会发出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接着是浑厚带有磁音的“当、当、当……”报点的钟声。

抬头看,两座八角重檐琉璃瓦顶的钟楼上面分别镶嵌着墨玉大理石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 米见方,大针长1.9 米,重35 公斤;小针长1.6米,重30 公斤。都是用铸铁和铜皮制成,能够长期防锈。钟面还镶有乳白色有机玻璃,可以承受15 公斤的冲击力。这两座大钟是当时的上海蓓高制钟厂首次建造的。在20 世纪90 年代前,这个大钟作为母钟还控制着车站内214 个电子子钟,同步运行。也许你会疑问,这么大的钟,还是两座,能够准吗?哈,套句老话“把吗字去掉吧!”当然准啦!因为它们设有与天文台核对时间的装置,是绝对准时的。

北京站钟楼夜景

这两座大钟的钟楼上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声和报点的钟声是事先录制好的,而且准确到当《东方红》乐曲奏完,报点的钟声不管是一声还是十二声,最后一声一定落在大针走在12 点的部位。

几十年了,除了维修时刻,这乐曲声和钟声从没有消失过。就如同北京站这座“永不关门的城堡”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接待旅客;也如同北京站人从没有停止过“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热情服务。

关于这钟声还有一段可以追寻的历史。当初北京站才建成的时候,这乐曲声和钟声都是彻夜到点就响起的,声音传得很远。特别在夜间北京站的钟声使十几公里的方圆内的北京人都会听到。这样,人们的休息就受影响了。后来,接受居民的建议。北京站的钟声才确定为“早七点到晚九点”鸣响。

说完“北京站”三个字的来历和听完钟声,可以进站了。问一下:你买票了吗?当然你买了,不过,你知道20 世纪时,铁路火车票是什么样吗?别着急,进站去,慢慢给你讲吧!

一票难求的时代

新北京站建站初期的售票处,看看售票员的票格子

现在就说说这车票吧!

你买到的车票多半是机打的软纸车票。而且除了春节期间,平时你一定会很容易在电脑和手机上通过铁路的12306 网站买到。即使去车站的售票厅或遍布市区的代售处购买也不是难事。但在20 世纪90 年代前后,买个火车票可不是件容易事,“一票难求”是那个时代的特点。除了售票点少,票贩子捣乱外,总的来说还是铁路的运能紧张。铁路那时没有高铁,没有大提速,也没有北京西客站。从北京开出去的车就那么几趟,票不紧张才怪。另外,铁路的售票方式也十分落后。没有电脑的联网也没有机打的车票,售票是发售事先从印刷厂制出的硬板车票,手续很麻烦。

当年的硬板票

这种票叫常备硬纸火车票。它分好多种,大类分有客票、加快票、卧铺票、空调票、变径票、半价票、联合票、外籍旅客票、区段票和代用票等。每个大类中又分为若干种,其中联合票就有28 种。京沪线的列车最常用的是联合票,如,硬座票、硬座特快、空调硬座特快、硬座卧铺票( 上、中、下)等。

常备客票的种类是铁道部规定的,是由铁路内部专门的客票工厂印制。各车站需要及时根据需要报请计划,为了不影响售票,各车站的售票车间都要设置票据库。

那个年月很多人都很羡慕售票员,似乎售票员的工作很轻松,而且能够接触到“一票难求”的车票,仿佛“很有权力”。谁知道售票员工作的艰难程度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由于每个到站、每个票种都是单独的票面,卖这种硬纸常备客票时,每个售票员的座位旁都有一个或两个带格子的票盒子,上百种的票就插在票盒子中不同的票格子里。售票员是要进行培训并自己要练功的,因为你必须记住哪种票放在哪个格子里,旅客需要买什么票,你要及时地抽出来,并且要熟记票价,准确地结算票款,还要记下卖出的票面,以便下班时结账。如果,票格子里票用完了,还要及时招呼领班上票。总之,售票员卖票就像上战场打仗。

售票员在卖票

还有一件工作是售票员必须做的,就是贴座位号或卧铺号。在使用硬纸常备客票时,客票只是进站上车和到站验票的凭证。而上车后的座位或卧铺,还需要有一个车站制作的小纸条来验证。这个小纸条不是随便贴出的,是由车站的客票计划室按每趟车的编组和座位、铺位打印出来的,一个都不会错。售票员就是依据计划室供给的这些小纸条来发售车票的,小纸条用完了,票也就售完了。另外,计划室也会根据客流的需求印制部分无座的票号,旅客如果没有座位也要乘车的话,就可以购买无座车票。

附加在车票上的票号

售票员每个班次都要提前半小时来接班,开班前会(这也是铁路的传统,其他工种也是如此)。了解上级的命令要求,以及本班次必须注意的事项。接着就是从上一班售票员手中清点余票和准备充足的常备客票,领取清点座号、卧铺号的小纸条,还要准备售票时与旅客找零的零钱。准备完毕,要保证及时开门售票,接待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旅客们。也许,一开门从窗口送进来的就是一连串的埋怨或火气大的质问,售票员只能平和对待。虽然,这是一场战斗,但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亲人,还要态度和蔼、微笑服务,难度可想而知了。

使用电脑售票后,制票工厂制作常备客票的使命也结束了。售票的价格变动也操作简单了,只需调整程序,变更数字就完成了。售票员无须去记什么价格,按旅客要求输入站名就妥了。只要还有票额存量,票就出来了。而且,售票员清点票款的工作通过电脑的计算也简便得多。

此外,大量的车票通过电脑、手机出售了,窗口也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宝支付,售票员收的现金也少了,劳动量也大大减少了。

本文摘自《边走边吃边聊——北京站老站长见闻录》(文字有删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石玉林著,责任编辑:王文运 高贝

本书是北京站老站长石玉林的散文随笔集,分为“边走边吃”“边吃边聊”和“边聊边走”三部分。边走边吃,品的不仅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和生活味道;边吃边聊,说不尽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情怀;边聊边走,自北向南,穿越京广铁路沿线的主要站点。

本书图文并茂,文笔简约平实,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作者旁征博引,写美食、美景,旁涉相关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感情真挚,内蕴丰盈,值得一读。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

更多资讯,欢迎洽询热线:010-81136602/6603/6605/6606;010-81136601 010-81136698 010-81136697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