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 | 青花的技术硬核与文化软实力

2019-02-18 11:55
上海

莲纹,尤其是缠枝莲纹缘起于宋,继之于元,大盛于明清。这种主题纹饰被广泛运用在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上,并随着青花瓷的外销而被中东世界以及欧洲文明所熟悉。

一位穆斯林商人正在大巴扎里向富有的女主顾们展示丝毯和青花莲池纹大盘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开罗大巴扎》,1875年,木板油彩

元代创烧的青花瓷迎合的本就是色目人的品味,他们的装饰美学向来不避繁缛。像缠枝莲这样花团锦簇、枝叶牵蔓的非留白构图,恰好能表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相反,对崇尚素朴之美的宋元文人来说,绘画简直就是色彩对虚空的打扰。故而,青花瓷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后,才逐渐从市井里巷走进凤阁龙楼,用舒朗有致的新姿最终博取了皇室的青睐。

▲ 明永乐(1403-1424)青花龙纹扁壶(左后)

明永乐(1403-1424)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右前)

英国伦敦 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大英博物馆展出

▲ 明永乐(1403-1424)青花葡萄纹折沿盘(左)

明永乐(1403-1424)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右)

私人收藏

元明之际的青花瓷纹样既有来自《古兰经》里的程式化装饰,又经常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如云龙、牡丹、庭园,以及妇孺皆知的“岁寒三友图”,当然以莲花为纹样的青花瓷亦不在少数。伊斯兰文明的繁复也好,中华文明的清雅也罢,总之,在青花审美这个问题上,东西方从此不再划地自守,不再各执一端。

▲ 从衣着上看,画片中的奏乐歌舞人物皆不似中国人

明代青花抱月瓶,15世纪初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托普卡帕宫藏

莲纹在中国的兴起与佛教的渊源极深。莲,一茎一花,素面朝天,扎根泥淖,襟带清漪。古来天竺便多莲,印度人素喜用这种超凡脱俗的植物比况清净无碍的圆融境界。《大日经疏》卷十五载:“如世人认莲花为吉祥清净,悦可安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花为最吉祥。”佛祖降生时,宫中池沼内莲花大放;佛祖降生后,行七步,步步生莲;佛祖讲经时,坐莲花座,拈花一笑……

上海观复博物馆入口处青花水磨石地面青花的技术硬核+青莲花卉的文化寓意使古今中外对青花瓷有着趋同的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里,将委婉多姿,富有动感的花卉交缠萦绕寓意生活“生生不息、吉庆团圆”。延续如此美好古意,上海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大厦建馆之初便集结能工巧匠,耗时三年制作出面积近60平米的青花地面。

地面以明宣德“缠枝花卉纹”青花大盘为模板,选用珍稀青金石为原材料,运用现代水磨石工艺拓印纹饰、掐丝成型、颜料调配、泥石灌注,再经打磨抛光,耗时三年精心制作而成。

将明代缠枝花卉纹青花大盘用现代工艺设计于博物馆的入口处,借古意生生不息寓今人团圆美满。美观之余,此“青花大盘”还有着非同寻常的体验效果——当游客立身青花大盘中心的花蕊中,轻声吟诵,会听到自己金声袅袅的“回声”。

视觉的享受,文化的感受,设计的体验是上海观复博物馆奉献给游客走进博物馆“与古人对话 ,与文化同行”的优雅序曲。

世上莲花,或红或白,而佛教典籍还经常提及一种蓝色的“青莲”。梵语称“莲”为“优(乌)钵罗”(Utpala),“青色”为“尼罗”(Nila),合而为一即是青莲——“尼罗乌钵罗”。佛经常常用青莲譬喻“佛眼”,如《维摩诘所说经》云:“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被佛经反复提及的青莲和瓷器上用钴料勾勒的青花,蓝得如出一辙。

作者:观复虚极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