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感受上海城市温度

邵宁/新民晚报
2019-02-16 12:22

春节接近尾声,上海这几天也迎来了春运返程高峰,两大机场、三大火车站、多个长途汽车站,每天都要“吐”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旅客,地铁里也多了许多带着行李箱的乘客,他们中有打工者,有白领,有创业者,也有大学生……他们如潮水般涌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开启新一年的奋斗和梦想。

据统计,今年春运,上海省际旅客到发总量将达到4447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到达总量将达2039万人次,同比增加1.9%。连日来,就在这座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在沉睡的时候,铁路上海站仍异常繁忙。因为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增开了许多趟列车,有不少都是深夜到达。而到达的这些旅客,绝大多数都要乘地铁再回家。从夜间到凌晨5点半,地铁停止运营,旅客选择留在火车站等候地铁的头班车。这一情况已持续了好几年。

据上观报道,今年,为应对数万滞留返程客,上海火车站南北两个广场都设置了临时休息区,包括地下停车库和地面搭起的大棚。这一周来,上海几乎没有出过太阳,入夜后风雨不小,特别阴冷,大多数旅客选择到地下车库等候。

2月14日凌晨,就有2.7万名旅客到达上海站。偌大的等候区秩序井然:每人一个凳子,不需要占座抢位;有饮用水提供,两台热水器免费供应开水;服务台提供方便面,5元一桶。对此,旅客们纷纷表示是“良心价”,有人说,有一年因下雪被困在某个城市,“泡面加热水,80元一桶”。室外大棚下也有旅客等候,除了提供开水,还有免费的姜茶,治安岗亭内则备有常用药。旅客们带着手机、充电宝、保温杯这几样“标配”,安静地休息几个小时后,便有序前往地铁入口排队。

为了这么多滞留旅客,许多工作人员同样彻夜未眠。他们中有上海站和站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公安民警、武警战士……旅客们不知道,准备工作从前一天下午5点起就开始了。就说一个细节吧,在地下车库的一个角落,整齐地叠放着无数个塑料凳子,旅客来一个发一个。人多的地方容易出治安问题。但不用担心,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时刻保护等候旅客的安全。

正因为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到了绣花般的精细,做了充分的预案,所以风尘仆仆的返城客都没有怨言。因为这个地下停车库,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上海城市的温度。

不过,几万名返城客滞留在火车站,苦苦等候第一班地铁,依然让人心里难以平静。他们都是农民工,最普通的打工者。出租车,他们舍不得坐。他们出行所依赖的,就是公共交通。

记得前几年媒体上曾经探讨过,地铁线路能否在春运期间通宵运营,方便返城客?目前看来,可能性还是不大。今年春节,上海地铁已执行延时运营方案(1、2、7、8、9、10号线),其中,2号线虹桥火车站和虹桥2号航站楼站最晚一班地铁发车时间都是零点左右。而1号线运营延长到了1点半,已是极限。另一方面,即使有少数条线路通宵运营,但无法换乘其他轨交线路。还有,出了地铁后,往往还要换乘公交车,但不一定有夜宵线。

那么,返城客滞留的问题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不一定。首先,上海交通部门能不能像机场专线那样,开通一些专门的地面班车?其次,现在流行大数据,这数万名旅客到达上海后的出行线路,可否预先掌握,了解他们的需求后,合理安排他们的出行。第三,地铁线路能否再设法延长运营时间?公交夜宵线也配合增加车次?毕竟,一年也就这几天。如果这一难题能解决,便能让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工兄弟更深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一幕情景,使我联想起十多年前的春运火车票大卖场。那个时候,买火车票还不能在网上买,只能老老实实在售票窗口排队。在本世纪初,为了方便旅客买火车票,上海在好多个体育馆开设了火车票大卖场。那时候,许多农民工为了买上火车票,不得不通宵排队,甚至几个人轮流排上一两天。如2005年,虹口体育馆就成为上海最大的铁路春运售票处,室内有3000个座位,40个窗口,每日售票能力达3.6万张。为了给购票旅客做好服务,包括提供座位、热水、食物,当时有关部门也动了很多脑筋。

如今,尽管春运依然是中国一大特色,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一难题终于得到了缓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买火车票也变得轻松了,火车票大卖场已成历史名词。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在城市管理中的更趋人性化,滞留旅客的问题,可能再过几年也将不存在。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原题为《独家述评 | 寒夜,感受上海城市温度》)

    责任编辑:薛冬霞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