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吴淳:心血管内“修隧道”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2019-02-15 18:45
广东

我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的这 13 年,也是见证深圳医疗高速发展的 13 年。不仅是器材、技术方面,深圳医院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规范和有序性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在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又激发出了不同的模式。十几年前深圳和内地大城市的医疗水平还是有差距,现在这种差距小了很多。

吴淳,1969 年 11 月出生,山东临沂人 , 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心血管介入分会常委、深圳市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1988 年就读北京医科大学(现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系第一届七年制本硕连读班, 1995 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2005 年 8 月作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学科带头人调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擅长冠心病、先心病、周围血管病介入治疗,从医 23 载,共实施 8000 多台心脏病诊疗手术,挽救无数患者生命。2006 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十佳员工 "。2012 年荣获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口述时间

2017 年 12 月 18 日上午

口述地点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科楼 13 楼

本期采写

王炳乾 马侨仪

从我填志愿到选专业到每一场手术再到南下深圳,除了顺势而为,我潜意识里还有不断迎接挑战的这一种特质吧。

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上大学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

直到 18 岁,我都在家乡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西山湾村(沂蒙山区)长大,而且我们村里面也没有医生,有也是 " 赤脚医生 ",就是打个针开个药,从现在的角度看就是缺少医学常识的。平时生病就是烧点热汤,很少有其他治疗手段。

那时候我们虽然不怎么挨饿了,但是主餐是红薯。馒头,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珍贵的东西,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馒头和水饺。所以能吃上馒头,对我们来说有很大诱惑。

我们当时考大学的思维还是比较朴素的,对于专业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概念,考大学就是希望能有一个吃馒头的地方,我想着当医生应该也可以吃得上,所以也没有很抗拒。

我父母都没有念过书,对我的教育比较少,并且父亲常年不在家,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考上大学时,父亲和我说作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社会,对自己要做好两件事,其一是把父母安全地送走,其二是把孩子养大;对社会则是要做个好人。这两点我至今铭记在心。

1988 年,我考上了北京医科大学(现北大医学部),在临床医学系读了七年,硕士期间,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医院)心内科实习,毕业之后顺利留院,一直到 2005 年。

上大学第一年,正好赶上国家医学改革,国家选了七所比较好的大学进行本硕连读尝试,我当时所在的北京医科大学挑选了 30 个人组成一个班进行尝试。与普通的班级不同,我们是全英文教学的,教材也是学校新编的。英文教学对我们来说难度可不小,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农村出去的。当然现在坚持下来,获益还是十分大,比如现在看英文文献,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就没有那么难。

2005 年 8 月 16 日,我正式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下称北大深圳医院)报到,8 月的深圳特别热,我坐飞机从北京来到深圳,医院再派汽车到机场接我。

事实上,早在 2004 年 7 月,我就被委派到北大深圳医院支援过三个月,三个月结束之后,医院觉得我手术能力可以,就希望我能留下来。

深圳那时候的发展不像现在,北大深圳医院附近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北大深圳医院比较注重绿化,像一个小公园一样,周边都种了不少花草。我感觉到深圳氛围很好,是一个宽容开放、蓬勃向上的城市。

南下深圳入职北大深圳医院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蒋宝琦老师,2002 年,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在深圳建立时,他就选择过来做心内科主任。有老师在前指引,所以 2005 年来深圳时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障碍,而且北大深圳医院最初的管理模式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和诊疗常规基本一样,医疗设备上也差不多。

不过,尽管如此,在医疗人员方面还是很有差距的,因为当时能够操作心脏介入手术的深圳医生很少,北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科室规模也比较小,只有 8 张床位。

2005 年我来深圳的时候,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家人多多少少还是对我来深圳有一些意见。最后我妻子放弃了在北京的教书工作和我一块南下来到深圳。女儿则一直留在北京由岳父岳母照顾。来深圳之后自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因为从事医生这一行,平日比较忙,即使在北京也很难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回想一生的重大选择,从我填志愿到选专业到每一场手术再到南下深圳,除了顺势而为,我潜意识里还有不断迎接挑战的这一种特质吧。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特点,促使我当初放弃北京优越的医疗条件,到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深圳来继续发展。

每个医生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2012 年之后,我们的技术有很大的改进。

一年三分之一晚上待在医院

读硕士选方向时,我选择了心内科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前沿专业。当时,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刚兴起,在全世界也是初期发展阶段。

1977 年,世界首例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 ( PCI ) 成功 , 这种不开胸的新技术结束了只有心脏外科手术才能重建冠脉血管的历史。1992 年,也就是我选专业那年,国内很多医院才刚开始拥有这项技术,不过那也仅仅是北京的几家大医院,国内很多其他城市都没有,甚至都没有听过。

不过,经过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05 年十多年的发展,北京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水平比较成熟,而深圳则刚刚起步,还属于初创阶段。

所以来北大深圳医院的前六七年(即 2012 年前),我的核心精力都集中在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上。我主要沿袭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传统——临床基础知识是核心要素,然后从学习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开始,逐步成长和过渡。

北大深圳医院对医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国家规定一般医生只要做满 200 例手术就能给予执照,但我们科室要求要有 500 例手术经验,并且病人并发症较少,才会给予医生独立手术的资格。因为每个医生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2012 年之后,我们的技术有很大的改进。

我的工作时间,理论上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工作日的安排没有特殊情况是固定的,周一是陪诊,周二和周四手术,周三查房,周五讲课,12 年来没有变过。

不过,除了理论的上班时间,我周六周日和夜间也会加班,周六日上午要来查房,主要是看一下危重病人的情况。

心血管病人发病的时间不确定,所以遇到夜间有突发状况我也要来。我家距医院有 4 公里,刚来深圳时经常要来医院处理突发情况,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晚上要待在医院。2012 年前,几乎每一场手术我都要在场。

也许因为我在工作中付出得比较多,大家给了我一些荣誉。2006 年,我被评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十佳员工 "。2012 年,还获得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2016 年 5 月,吴淳(右一)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做手术。

在心血管内修一条 " 隧道 "

2012 年之后,我的医疗团队成长起来了,部分手术我可以放手让年轻医生去做,这几年,我夜间来医院的时间逐渐减少,只有他们处理不了的时候我再过来,大概一周要来一两次,相比前几年要轻松了些。

现在人才培养起来后,我们就开始追求医疗质量,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并发症即使降低一个百分点也是质的飞跃。现在,北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科两个病区已有 80 张病床。

心血管和冠心病发病的机制是我们供用心脏的血管堵塞引起的。治疗手段就是将这根血管再通,通常有两种技术手段,一个是开胸外科手术,从外接一根血管,叫做搭桥。另一个就是微创的介入手术,利用现有的血管通道,把一些小的医疗器械送到血管阻塞部位,疏通之后将医疗器械撤出来,这就是微创的机理。

打个比方,过程就像我们修铁路修隧道一样,我们先修一条铁路,用一条 0.014 英寸(大概 0.3 毫米)粗的小钢丝,将钢丝送到阻塞的部位,铁路建成。再沿着轨道送入一个小球到堵塞部位,相当于小火车,这个隧道就通了。接着我们再用这个小火车送过去一个支架,支架搭好后将轨道撤出,手术就完成了。原理和过程都不是特别复杂,主要是对患者病情恢复比较好,基本上 24 小时就可以康复。

经过这 30 多年的发展,全世界基本上 90% 的病例都采用这种微创手术,可以说基本上取代了开胸外科手术。除非部分微创手术没办法解决的,才要用开胸外科手术解决。

▲吴淳在仔细查看病例资料。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器材技术方面,深圳医院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规范和有序性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在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又激发出了不同的模式。

保持对手术的敬畏

从医 23 年来,我已经做了超过 8000 台手术。每次做完,我都会回顾一遍,只有不断回顾、总结、改进,才能取得进步。

但心血管手术难点就在于疾病千变万化,之前总结的经验在下一个病人身上不一定有用,因为每个病人都很特殊,病人对药物、器械的反应都是不同的,同时也是不可预测的。有时候觉得很简单的病变,往往可能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而有时候觉得特别复杂的手术,也是因为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反而很顺利。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持水平的进步,技术的演进,广博的知识,也要保持对手术的敬畏。

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我们哪怕经验再丰富,病状仍然是千变万化,所以医生时刻要用这种心态来面对每一起手术。

做心血管微创介入手术平均一台要 1 个小时,复杂的要七八个小时,简单的则二三十分钟。由于手术是在 X 光照射下进行手术,辐射比较大。所以我们进行手术时都要穿 16 公斤的铅衣。即便如此,我们还有一些部位保护不了,比如说我们的手必须放在外面操作,脑袋眼睛必须在外面看。所以从事这个工作,要有一点情怀,一点牺牲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医生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也许在几十年后技术进步了,条件改善了,医疗人员就可以不用付出这样的代价。

做心脏手术,心理压力自然是有的,因为你一个失误,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我的心脏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在不断承受和缓解这些压力。有时尽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也是人生的常态,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放宽心,我们肯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活一个人,这种心理的回报,是我喜欢这项工作的原因。这些年能让我坚持下来的,就是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深圳各大医院普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开始在深圳各大医院普及,规范发展成为形势所需。统一的规范标准,能让后起医院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加顺畅。在深圳,目前能做心血管介入治疗工作的有 23 家医院,规范对各大医院和整个深圳市医疗发展可以说有所帮助。

我是广东省心脏学会委员、介入分会常委,广东省介入指控规范制定的参与人之一,我参与了整个规范的制定过程。我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制定质控的标准和质量把关等工作。从 2008 年到现在,经过了 9 年的管理,可以说规范的制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我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的这 13 年,也是见证深圳医疗高速发展的 13 年。不仅是器材技术方面,深圳医院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规范和有序性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在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又激发出了不同的模式。北大深圳医院只是其中一种模式。北大医院主要就是向着北大管理模式靠拢,深圳也有其他医院模式,比如港大医院模式、私立医院模式、地方医院模式等等。我觉得也无所谓孰优孰劣,只要符合当地的医疗条件都可以不断尝试,最后才能得出更符合当地的模式。

十几年前深圳和内地大城市的医疗水平还是有差距,但是现在这种差距小了很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