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致敬2018|新年24叨之中国可爱的建筑师们

2019-02-19 10:18
北京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记录中国建筑师

-

建筑档案始于记录,记录独属于每一种语境下的中国建筑,记录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史话。立足专业,走向大众,围绕文化、历史、日常、思想等方面展开,与对话人同思考,进行探讨式研究。2018,建筑档案记录中国建筑生长,2019,建筑档案将为每一位建筑师建立其专属的建筑档案馆。

立足于当代的建筑研究,启示于建筑师的深度思想,从2018到2019,建筑档案一年一度的致敬,“叨”出我们心中的建筑年度人物。

第一叨

陶 磊

让设计融于家的温暖

-

“他处理建筑的方式是柔和的,当建筑师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使用者,缝隙被彻底消除,设计的权利自由与限制都在生活的日常之中达成统一。”

房子一定不是打破了所谓的建筑属性,而是把生活日常通过我们了解的建筑知识进行处理,呈现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状态,并非用很粗犷的建筑方式把某种功能性的特点直接表现出来。通过逻辑思维结合建筑实际考察深入感受建筑的每一细节,映照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陶磊自宅(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叨

徐卫国

一场数字建筑带来的中国建筑革命

-

“建筑学者是他最核心的角色,他是设计以及建造方式的践行者,也是数字建筑的领航者,他行走在学术一线,也深挖于数字建筑专业上贡献。”

数字建筑是技术进入建筑的一种迭代方式,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使建筑更好的被人们理解。数字模块和数字概念最终形成一套全新的建筑体系,实现建筑与时代更好的衔接。技术的更新将带来时代的变革,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数字建筑必将对行业带来颠覆性的认知和改变。

3D打印步行桥(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三叨

唐康硕 · 张 淼

共享的不只是空间,还有对城市的思考

-

“他们认为只有将自己拥有的知识都抛掉,才可以更好的接近设计的本源,抛得越多,才能带回来更多。”

他们并没有走传统的建筑师发展路线,他们的实践方式更为多元,视野也更为广阔。他们使设计深入到城市日常生活之中去,同时让设计成为一种社群共享方式。荷兰之行,他们学会了运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思考,也让更多的建筑思考得以沉淀,共享、开放、多元、共生,这些思考成为了他们介入城市的基本手段。

北京青龙桥小学(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四叨

王大鹏

字里行间的建筑挚爱

-

文字是他的第一设计工具,通过文字使他的设计得以升华,文人墨客碰撞在城市与建筑的蔓延扩张之中,一位做了二十多个垃圾发电厂设计的建筑师,他对建筑有着特殊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生活中重新定义建筑的意义。

杭大· 江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五叨

林世彤

思考于城市边界之上的设计服务者

-

”言不必多,点到即可,事难在繁,其作必细。这是他的做事方式,也是他的说话风格,重视深入,讲究浅出,实实在在做改变城市的设计。“

他有一种公关的身份,“公关”不是对人,而是对行业。建筑设计正是对建筑职业的一种再思考,无论是政府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界面,还是开发商利益亦或是建筑师的设计追求,三者之间的交流从不是以单方利益为主,而是兼顾三者,达成共识。

昌黎葡萄小镇(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六叨

青山周平

北京胡同中的日本建筑师

-

“不断寻找建筑在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块场地的“自然的状态”。通过建筑设计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一种全新的和谐与平等。”

设计不是发明一种新事物,而是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生活,找回在空间之中人本来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生活该有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当一栋建筑,一种设计真正达到这种自然的状态,我们才可以说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地”。“让对话成为一种习惯”,消解不是目的,而是诗和远方的城市理想。

L型之家(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七叨

魏 娜

以设计让情感再生于空间之间

-

“建筑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是连接建筑空间和人们心理空间的纽带。”

她用独特而又细腻的方式接触建筑、感受建筑。以情感设计,呈现“弥漫空间”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通过场景原型、还原场景、再造场景来挖掘场景中的行动轨迹、思维模式、心理感受,寻找这个空间中存在的“相对综合的状态”,由此去留住一些记忆、理解空间的诸多关联要点、表达一种相对舒适而自然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属于这个空间相对综合的状态。

小溪家(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八叨

张宇星

思想深处的灵魂歌者,街巷之间的城市诗人

-

“行走在建筑界和城市中间的诗人。”

他是具有浪漫主义的城市研究者,他是具有深刻情怀的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他是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艺术家,他是具备文人思想和情怀的能给我们生活进行启发的思想者。通过触动生活的细节来感知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而形成个人精神层面的诗意栖居。

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九叨

程泰宁

“意境”与“境界”之中的中国建筑美学书写

-

“建筑艺术就是将语言、意境、境界进行完美结合。”

面对时代的不断变化,建筑师需要在充分掌握中外古今建筑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转换创新,以期更好地完成“传神表意”的创作要求。在追求“视觉刺激、景观化、图像化等”艺术思潮泛滥的当下,于创作实践中探寻“意境”这一东方式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创作中超越语言形式,于美学和哲学层面上对意境的表达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形成创作的基本认识、方法论和审美理想。

湛江文化艺术中心(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叨

齐 欣

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

“转译设计的能量,秉持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不主动迎合任何权威,走在城市细节之中,以更生动的形式表达着一位建筑师的对生活的热爱。”

在中国做设计的难点在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太快,往往在新建筑建成后,原有的周围建筑早已消失,剩下的建筑也互不相干。很少有人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城市的关联性,我们不确定这是否是当下城市建设中急需重视的问题,但城市被孤立物体充斥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传统建筑学中,原则上要求单体建筑与周围建筑要有必然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他更讲究建筑间的相互联系。

大栅栏·北京坊·家传(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一叨

王 硕

空间生产之中的城市性探讨与研究

-

“他创造的是一种城市最本位的思考,尝试在重建城市的解码方式,不断地通过打破与重组,来建构一些有关街巷生活的新认知。”

原型解码的过程就好似野生水稻培育迭代的过程,在原型解码过程中关注的不只是野生的在地文化,也不仅仅停留在对未来城市的展望,而是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新旧更替之间被人忽略的城市空间。运用建筑手法挖掘此类空间合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中剥离出融合性较好的元素来进行空间重塑。

北京燕京里青年社区(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二叨

王 昀

讲述时间之下的空间语言变化

-

”古代与现代并不应该仅从时间上进行划分,现代和古代也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设计的受众面较小,而现代设计则需要具有世界的共通性。建筑可以是古典的,折中的,现代的,是在根据当下时间范围所做的判断。现代建筑并不仅仅根据时间来划分,100年前的建筑可以是现代建筑,今天的建筑也可以是古代建筑,这是以观念做为判断来进行区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

百子湾小区中学(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三叨

庄子玉

给城市一种最舒适的叙述方式

-

“建筑的创作过程和舞台剧布景过程一样,通过氛围的创造构建一个世界影像或者呈现我们生活的本来模样。”

冲破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束缚,对东方文化进行深入式探讨,赋予其一种新文化语言环境。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礼序感,充分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思维,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城市文化。以叙述的方式对话空间,寻找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进行细腻的观察,同时展开来自城市细微观察之中的探讨,设计并还原一种可以自行生成的空间模样。

RSAA鼓楼7号院(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四叨

陈 忱

临界之中的多元身份思考

-

"她的思想很纯净,很简单;她有着80后建筑师的英姿和飒爽;她像风,淡淡的触及到每一个角落;她是包裹式的,能捕捉一切状态。"

父母是平面设计师,爷爷奶奶是画家,她在艺术和设计的氛围下长大,逐渐成长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意料之内,情理之中。她的思考是在城市的思考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打破某种固定界面思考并重建一种生活,是关于临界之间、之中的探讨,在新都市主义观念的解构与建构之中理性生长。

深圳福田中学(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五叨

郑东贤

荒野之中,雅俗共赏

-

“建筑不能只一味的追求美,不完美也许是另一种完美。”

我们所做的建筑应该属于现在的时代,同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不刻意追求建筑的风格,在保持建筑生命力的同时给予城市一种新的构想。同时不能放弃我们共同的东方文化语言,深入亚洲独特的精神体系和文化圈层,走出含有东方建筑独特韵味的文化对话之路。

阿那亚槐树林餐饮会所(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六叨

刘宇扬

与城市讲和,尝试做一种温和的设计

-

“对建筑的探讨和研究应该是跨尺度的、深入的、尊重的,通过消解建筑本身带来的冲撞力,尽可能达到一种舒适的状态。”

中国采取的城乡二元土地与人口政策,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城乡割裂的状态。如何解决这种城乡分裂的状态?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形态学、空间、建筑角度来分析,应该从更宏观的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城市化过程之中的顶层设计。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跨度,尺度上分解不同侧面的重要性。

上海民生码头贯通景观设计(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七叨

施道红

为城市添加一点“趣味”与“温度”

-

“对于一座建筑,一位建筑师而言,眼界以及认知方式非常重要,格局更加重要。”

工作应该是越做越有趣的,而不是单调古板的。将“第三空间”引入办公文化,使得办公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是开阔的,格局和眼界也是世界性的,以产业的设计方式为城市创造不一样的风景。未来社会第三空间与办公空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将社区的氛围带入办公空间,成就新一代有温度的工作空间。

上海浦江智谷(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八叨

梁井宇

城乡之间的时代情感和社会意义创造

-

"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前,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现如今,要从城市去推动农村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本质性问题就是对历史,时间和空间根本性的思考。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不能去界定某种身份,但是可以通过设计的手法在这两种不同的地域之间通过设计创造更好的生活。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十九叨

王 灏

乡野之上的美好生活

-

“泥土味的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的状态。通过对建筑,城市,乡村以及生活本质的思考,帮助每家每户寻找更为贴近他们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

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乡村改变对建筑,家,日常生活的思考。通过建筑的方式改良生活,走入乡村,通过设计改变对建筑的认知,把好的想法带入乡村尽可能改变一些传统上的观念。

绍兴罗北社区改造(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十叨

庄 慎

每一次搬家都是对城市又一次新的接触

-

“很多人可能一生也不会搬一次家,但是他几乎每年搬一次,他以搬家的方式切身体验城市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同时对城市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将城市中的秘密语言转化成可见的设计语言,以建筑的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思考。”

从求学、工作聊到生活,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反复说着“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一直带着孩子般的好奇心进行一次次的追逐,于自身的改变中思考建筑内在的道理。

棉仓城市客厅(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十一叨

薄 曦

艺术滋养着一个可爱的企业家

-

“他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位企业家,他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有一种企业家特有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探索未来,探知各种不确定性。”

将公司做成园区式的开放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创新且大胆的想法。这个园区是开放与共享的。可以遛弯,晒太阳,园区中还有艺术展览、咖啡厅,企业的一些展览室也是对外开放的,人们站在园区中间,既能看到城市中的灯红酒绿,也能体会桃源般的静谧与安详。

上海联创设计谷(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十二叨

张佳晶

建筑是可以为时代的改变做些什么的

-

“他对建筑的社会性思考很深入,希望可以是一名合格的建筑师,而不是所谓的建筑大师。”

思考着建筑在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性,以及建筑设计能够对城市产生的影响。以一种传统而硬朗的建筑师品质,成为可以改变城市的人。通过二十年间在建筑邻域中的常识性探讨与研究,不断的重拾对建筑的基本认知,以建筑的方式给予城市强有力的生长能量。深入城市中间观察建筑衍化以及建筑细节生长过程,深入建筑中间体会城市给生活带来的更多滋养。

上海龙南佳苑(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十三叨

毛厚德

不做混圈子的建筑师

-

“一直在纷扰的社会中独善其身,不走寻常路,如同诗人一般流浪,浪迹天涯却能有所收获,始终保持着自由和轻松的建筑设计态度,在艺术表达、设计转化、经济效益之间探讨建筑的本质。”

他,管理公司很潇洒,仿佛从不属于任何圈子,却一直在为建筑圈服务。他,很清醒的认识到建筑师的职责和职业态度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他,综合能力很强,内心充满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希望通过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无锡灵山拈花湾小镇(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最后叨叨叨

张 微

身临其境,以直觉诱发一种设计

-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有文化的人,心中可以装下一座城市。”

他是一位特别强调文化气息的建筑师,他将最简单的建筑语言通过设计融入到不同的元素之中,通过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其中留下情感的印记,触动的感知以及专属的记忆。正所谓人创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

杭州西溪首座(图上附人物相关文章链接,点击查看更多)

-

《建筑档案》

2019,与建筑师同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