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最有年味的地方,在这个尘土飞扬的村庄戏台上

2019-02-13 09:43
北京

你能想象到的戏曲舞台是怎样的?

春节期间,快手上有一段“秦腔”表演的视频火了。视频中的露天戏台在石头垒砌而成的高台上,由两面土墙围成,“天花板”由几块棉布盖住,地面则是完全原生态的赤裸黄土地。透过手机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舞台上的尘土飞扬。

条件如此艰苦,却也阻挡不了演员们的热情。视频中演唱和演奏的人有十人左右,他们身上穿着古老的行头,卖力地唱出朴实、粗犷的曲调。

上传这段视频的快手用户“阿辉 飞”(快手ID:aihui060918)在视频标题中说,这是“将台最穷的戏台。”原来,这座戏台位于甘肃陇南宕昌县将台乡扎嘛拉村,这里平均海拔2430米,四周都是黄土高坡。

秦腔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如此粗犷、豪放、原生态的表演场景却让人感到惊讶。这些年来,很对人在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们很难想象,身居偏远山村的这群人,为了在过年的时候唱好一台社火戏,竟然可以这么“拼”。

在“阿辉 飞” (快手ID:aihui060918)上传的视频中,除了一段在舞台上已经画好脸谱表演的视频,其中的多段视频都是演员们在戏台上演出或晚上灯光下排练的场景。“阿辉 飞”和另一位快手用户“梁 哥123”(快手ID:442759300)春节期间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直播这个小剧团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排练或演出的场景。

在其中一段夜间演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台下的观众全部站着观看。

在另一段排练的视频中则可以发现,剧团的演员们多数是上了岁数的老大爷。他们有人演奏,有人唱着,有人拿着小书翻来翻去讨论着什么。

对于他们的唱段,有网友感觉“板胡挺不错”, “阿辉 飞”略有些骄傲地说,“必须滴,13岁就开始学了,现在都快50岁了。”

面对这种风格粗犷的乡村秦腔,很多快手老铁也很擅长“挑刺儿”。

“给公主说一声,现在应该站起来唱。”

“皇上唱得不行,多加努力。”

“没穿靴子,宋朝就有皮鞋了吗?”

“板胡拉得可以,唱得跟不上来。”

“咱们这个技术有待提高。”

“服装有点不搭配。”

……

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业余的剧团。“阿辉 飞”在评论中说,有些演员“20年没唱了。”

尽管业余,但对于这样朴实的舞台、接地气的唱法,更多的快手老铁为之动容。

“看看他们的戏台,虽然破旧,但他们对古文化的热衷,对古文化的留传,都深深的刻在骨子里,真值得世人敬佩、尊重。”

“就算衣服穿的贫穷了点,脸涂的困难了点,但是难不倒师傅们对戏曲的热情、志向。向你们致敬,你们今年会唱红四方。”

“老人说草台班子搭起唱大戏,这台有点对不起这帮人。”

“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演唱和伴奏都没有花式花调,是秦腔本来的面目。秦腔本来就是亲人日常生活的表达和交流。要什么研究院啊?”

 “可听可敬!我村一万多人!还真组织不起来!”

 “这才有年的味道,自娱自乐,贴近生活,没有太多的约束。”

“乡土、乡情、乡韵。精神可嘉!”

更有老铁评论称,“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大戏。”

借由几条快手视频,喟叹年味消失了的人们,却被远在甘肃一个偏远山村的乡村戏台打动了。也许是这个原生态的舞台、这帮人朴实无华的唱法,终于让人回想起那久违的年味和人情味。不论贫富,不论是否专业,在过年的时候,依照传统祝祷、祈福、庆贺,是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对土地长久以来的敬畏。

这样的活动看起来无用,却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短视频在其中,为记录者和观看者都敞开了一个窗口。借由它们,我们才知道,原来传统年味、传统文化不应该是摆在博物馆橱窗中的冰凉陈列品,而是生根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

作为日活1.6亿的国民短视频平台,春节期间,快手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陕甘的秦腔和腰鼓、甘肃青海等地的民间社火、活灵活现的南狮,河南的豫剧、山东的快板书、福建的游神送灯、潮汕送神和英歌舞……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间过节习俗,让我们大开眼界。

正如快手CEO宿华所说,大连接时代,快手希望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给每个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件事情在过去做不到,是因为历史上的记录很昂贵,而且用纸张写下来的日记、拍下来的照片容易遗失。现在有了4G、智能手机,每个人可以通过摄像头,用短视频记录生活中的场景并上传到云端并保存。

而通过这种记录,传统民俗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发扬和保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