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沪的五百万游客去了哪?博物馆、大剧院也成热门打卡地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19-02-12 15:51
来源:澎湃新闻

逛博物馆、看画展、听音乐剧……上海年味里的文化越来越浓。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上海接待游客509.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6.2亿元。其中,约60万人次去过博物馆,有14万人次前往美术馆看展出。大剧院、文化广场和音乐厅等场馆,更成为来沪游客的热门“打卡”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文化和新的热点景观早已在游客心中“种草”。春节假日期间,45公里滨江岸线累计迎来了430.89万人次游客。去年刚刚营业的松江世茂深坑“网红”酒店,以及广富林文化遗址,则带热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许多人来上海旅游,其实是享受文化熏陶。”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沈超说,春节来沪游客逐年增多,除了购物与游玩,大都市提供的较为优越的文化条件,很受游客青睐。

不少观众打“飞的”来看剧

大年初一,上海博物馆开馆前,门口的队伍已经排了百余米,馆长杨志刚带着工作人员照例在大厅迎候第一批参观者。他说,现在来“博物馆过大年”是许多人的选择。

今年排在第一位的是73岁的市民吴永翔,他称自己之所以赶来“抢头彩”,因为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大年初一排到第一位,希望新的一年有顺利的开始。

春节期间,上海各博物馆和美术馆精心策划了近百场展览活动,上博每天参观人次都在8000人以上的饱和状态。恰逢农历猪年,今年上博特别筹备了生肖文化特展,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猪形卣,首次在展馆里亮相。

迎接农历猪年,上博首次展出的猪造型的卣。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杨志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猪为造型的卣非常少见,这件文物上世纪60年代从冶炼厂征集而来,用了多年时间才完成修复,春节首展时很快成了博物馆的“网红”。如今博物馆的年轻人和亲子游占多数,都愿意跟这只小青铜猪留张合影。

与上博的超高人气相呼应,同处人民广场地区的上海大剧院春节也迎来大批“打卡”游客。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告诉记者,大剧院的观众平时多为本地市民,而今年春节这里上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观众中,有超过20%是外地游客,不少人是现场买票。

在上海文化广场,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也迎来世界各地的“粉丝”,不少人专门打“飞的”前来观剧。一位铁杆观众来自南京,是20来岁的年轻女孩,她称之前已经刷过11场《摇滚莫扎特》,这次又在上海买了两个场次的票重新刷剧。

文化场馆的收益很可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统计显示,春节假期上海12个专业剧场共上演了26台剧目,服务观众约5万余人,票房收入约1166.9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7场演出票房高达近700万元。

旅游演出拉动文化消费6.6亿

在景点,“旅游+演艺”则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春节期间,迪士尼、豫园城隍庙等地节目纷呈,迎来旅游旺季。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春节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包括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上海奕欧来奥特莱斯等)接待游客45.15万人次,为提升游玩体验,迪士尼的四个剧场中专门筹备了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冰雪奇缘》、《人猿泰山》、《杰克船长》。

同样,城隍庙旅游区往往是众多来沪游客的必选之地,春节期间,这里每天上演着各类民俗演出及非遗项目活动,大约70万人次来到豫园观光。松江欢乐谷还特别举办了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滑稽戏节,营造出浓浓的上海地方文化氛围。

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上海旅游演出达到380场,接待游客356万人,增幅创下近年来新高,拉动的文化消费可达6.6亿元。

上博文创产品,手机壳上印有展出画。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此外,红色文化是上海一大特色,新春假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六天的参观人次达到3.5万。馆方特地举办迎新送“福”贺新春活动,为参观瞻仰的各地观众送上一幅幅寓意美好的新春“福”。

中华艺术宫是看画展的必选地,今年举办了《风生水起逐浪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精美的画卷中展现着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观众人次超过6万。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上海新的热点景观早已悄悄在游客心中“种草”。

2019年是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开放后的第二年,这里正逐步成为中外来沪游客体验海派文化、都市夜晚休闲的绝佳选择。

据统计,春节假日期间,45公里滨江岸线累计迎来了430.89万人次游客。游过了滨江,再坐上游船欣赏外滩和陆家嘴夜景,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今年春节,黄浦江游览船开航525航次,共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同比增长50.7%。

去年刚刚建成营业的松江世茂深坑“网红”酒店,以及广富林文化遗址,则带热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目前,上海已建成的七座郊野公园也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春节接待市民游客4.8万人次,在这里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体验不一样的年味。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