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首次国常会聚焦脱贫攻坚: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赵实 实习生 吕方
2019-02-12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脱贫攻坚。

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狠抓今年脱贫攻坚任务落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今年要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新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攻坚期内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对返贫和新出现贫困人口及时建档立卡予以帮扶,确保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2月11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各部门要将扶贫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面对各个地区突出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要根据各地区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做到精准扶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也认为,近一年,脱贫摘帽的地区已经开始迅速增加,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啃骨头”的阶段。

脱贫攻坚形成“中国方略”

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深受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6年12月2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称《规划》)。

《规划》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摘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在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我国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贫困县由832个减少了153个,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而随着去年我国贫困县脱贫摘帽进入加速期,脱贫攻坚任务已然到了“啃骨头”的阶段。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在剩余3年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如今,脱贫攻坚任务已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吴国宝告诉澎湃新闻,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要对准深度贫困地区,做到精准扶贫。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则向澎湃新闻记者强调,脱贫工作不容放松,要保证民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扶贫攻坚中更关键的是不断稳定巩固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脱贫攻坚的成果如何巩固和可持续?2019年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便聚焦于此。

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狠抓今年脱贫攻坚任务落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脱贫攻坚进展汇报并指出,去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1386万人实现脱贫。今年要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新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这些地区。

由此,上述专家赵皖平感受到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国家层面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关注和重视。

赵皖平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国常会提到的“深度贫困地区”指的是上述《意见》中提到的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即“三区三州”)等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

“今年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压力比较大的一年,但在此背景下,国常会仍然提出了新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这些地区,可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脱贫攻坚看作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他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

此外,昨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十三五”规划实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补短板项目,加强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坚持现行标准,提高扶贫质量,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攻坚期内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对返贫和新出现贫困人口及时建档立卡予以帮扶,确保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

“脱贫只是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但2020年以后,‘后脱贫时代’到来,我们马上要进行乡村振兴。”赵皖平指出,当前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融合时期,到2020年后将是全面进行乡村振兴时期,这些贫困地区如何和其他乡村一样走向致富、小康道路,其中存在着教育、民生、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农业人才等各方面短板。

赵皖平进一步解读道,“现在的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帮助他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后,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向补齐这些短板上倾斜。”

为此,赵皖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思想上不能放松。“我看到有些人面对脱贫攻坚工作时是信心足、决心大、耐心乏,一些干部和群众没有最后的定力和耐心,犯了急躁病,因此需要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更多关注扶贫主体。“扶贫主体不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也不是村里书记,而是贫困户本身,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资金应该更多关注到他们,激发他们的动力,让他们要有脱贫意识和本领。”

三是及时调整政策。“目前,贫困户和非贫困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政策在这方面也要做一些调整,逐渐拉平对非贫困村的建设,未来两年在政策制定当中要更加精准。”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栾梦